乡村振兴环境下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应用的调查研究

    侯春江

    

    摘 ? ?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受课本文化课程的局限性、文化融合程度不高和教育资源挖掘有限等因素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亟需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地方资源在乡村振兴的红利下不断被挖掘,其自然、产业、文化等资源可以通过有效路径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结合,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学院共建、“互联网+”等模式拓宽地方资源教育影响覆盖面,做好资源共享,将思政教育实践课程延伸到多个教育阶段。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地方资源;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13-03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三次产业经济理论,农、林、牧、渔业是第一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与产业的整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逐年降低。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发现,1998年至2008年第一产业占比由17.2%下降至10.2%,至2018年下降至7.2%。可见我国正在向现代工业化第二产业过渡,但第一产业仍值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必须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是第一产业阵地,而高校大多数建在省、市中心等经济圈,难以接触更多地方资源。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应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素质及实践能力等多维度提供教育保障,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将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丰富化开展(图1)。

    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本文化课程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本文化课程主要强调课本理论知识,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借由学习、朗读、背诵达到记忆,缺少理解消化的过程,无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仅从课本文化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较强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要,课本文化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文化融合程度不高

    高校思政教育以课本知识和信息为载体,在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点对点”模式讲授,学科建设和课程资源鲜与文化融合。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致使校园文化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和融合,而城市的文化底蕴沉淀往往与地方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导致了一些高校缺失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和校园创新意识。校园文化内容融合的程度不高也可以说是高校毕业生思政教育实践课程中亟需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育资源挖掘有限

    教育资源挖掘已成为新形势下强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目前,某些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挖掘有限,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往往停留在对传统思想政治资源表面的挖掘,对新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弱。随着科技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迭,然而这些技术被应用到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创新中还相差甚远;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未充分借助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辅助,致使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受限[1]。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是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的驱动力。

    三、地方资源的优势

    (一)地方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而且不均衡。每个区域都有它的资源优势,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多少不一,品质各异,且其优势资源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2]。当前,国家正在實施“乡村振兴”方略,地方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通常更占优势,使其发展和开发优势日益凸显。

    克东县地处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之外的世界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的中国黑龙江松嫩平原,属第四积温带上线,四季分明,全县的黑土地覆盖面积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3%,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县内主要农业资源为东北非转基因绿色酸性大豆、优质绿色玉米和转基因马铃薯;境内有乌裕尔河和润津河两条重要的季节性河流;自然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有天然酸性玄武岩、玄武熔岩、灰绿色酸性粘土、绿色酸性陶土、陶粒页岩、天然酸性漂白土、石英砂、泥炭、鹅卵石、河砂、红粘砂、黄砂、砖瓦粘土等。现已完全探明储量的天然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矿泉水、天然明尼苏达矿泉水,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天然冷矿泉。

    (二)地方产业优势

    在地方自然资源环境下,地方特色产业应运而生。不同于城市资源的多样性,地方产业在有限的资源下,能够更深入挖掘其价值。克东县围绕建设“工业大县、乳业强县”的目标,坚持大力发展“乳、豆、水、家具、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加快蒲峪路工业集中区、蒙西建材加工产业开发园区和乌裕尔天然保护区苏打水产业带的“两区一带”建设的步伐,县域经济连续多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3]。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62年,2001年迁址克东县。主营婴幼儿奶粉,同时涵盖豆奶粉、米粉、保健休闲食品等近百个品种,打造了“星飞帆、超级飞帆”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国产乳品企业中市场份额位列第四,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乳品企业六大品牌之一[4]。

    创始于1915年的腐乳企业——黑龙江省克东腐乳有限公司,是国家商业部正式授予的中华传统老字号腐乳生产企业,是现代中国调味品腐乳行业的大型技术骨干企业,是我国“微球菌”腐乳的开创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目前公司年腐乳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超万吨,产品涵盖七大腐乳系列九十余品种,销售市场已经覆盖全国,是一家综合实力位居腐乳行业前列的省级腐乳行业龙头绿色食品腐乳研发加工生产企业[5]。

    此外,克东县还有克东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海昌、世罕泉、舒达源和威湃等苏打水生产企业,郭氏家具等地方特色产业公司。

    (三)地方文化优势

    优秀传统文化即地方特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根本。克东县建制较晚,但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金代曾在此设有相当于现在省一级建制的蒲峪路,是金代北方重镇,总面积超过现东北三省的总和,古城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现存于本县蒲峪路镇古城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暨“四大名绣”。克东满绣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绣样精美的少数民族刺绣之一。克东县气候寒冷,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长达半年的农闲时节里,绣娘们会围坐在火炕上结伴刺绣。她们将各自收集的花布料和花线互相串用,使自己的绣品色彩饱满、琳琅满目。通过一起结伴刺绣,绣娘们除了在绣工上交流、促进外,在图形、色彩、针法等领域也会积极创意。绣品种类越来越多,百花齐放,使克东满绣逐步成为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刺绣文化与艺术瑰宝[7]。

    克东县内有一座山,名为二克山,峰顶南北走向呈马蹄形,海拔427.8米,相对高度142.7米,是在距今一万年前第四纪晚期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二克山遗址发现的动物骨化石经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代化石,二克山遗址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二克山大小二山相依,山上有“别有洞天”碑、浮屠塔和写有“山青水秀,万古流传”的九孔透龙雕碑等文物古迹,山瓮中有佛教代表性寺院——楞严寺、楞严塔、居士住所等建筑[8]。

    (四)地方红色基因优势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创造和形成的革命文化成果[9]。地方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渠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及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

    抗联精神作为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人类献身正义事业百折不挠的典范、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彰显、伟大抗战精神的体现、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抗联精神主要表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10]。

    以克东县为例,涌现出冷绍生(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一师三团团长)、姜福荣(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三师八团团长)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高校思政课程中,通过回顾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有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缅怀民族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和弘扬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具有重要教育意义[11]。

    四、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应用的

    实践路径

    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多部门的协调合作。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可根据学校特色与亮点,制定思政教育培训方案,从而构建教育融合战略框架。高校职能部门和院系可依据“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常态化、长效性地开展地方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地方思政教育资源基地要持续拓展挖掘地方优势,并向周边高校师生开放,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拓展思政教学空间。

    (一)成立实践基地

    成立教育实践基地是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基地的成立有利于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调研、思政教育课程实践,野外实习、实训等活动。

    建立定向学习实践基地,将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学习服务平台,丰富在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培养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在社会的竞争力。此外,定向学习和实践基地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安全保障,也为高校学生日后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选择。

    (二)学院共建

    高校中教学单位多、学科门类涵盖广,学科资源需求各异。若高校二级学院与地方共建,打造“一院一品”模式,可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打造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如高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与克东县红色文化共建红色文化基地;满族语言文化中心、艺术学院与克东满绣共建满族文化艺术基地;新闻传播学院与克东县电视台共建媒体实践平台;政府管理学院与克东县人民政府共建管理干部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农作物研究院与克东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共建农业实习基地;生命科学学院与克东禹王大豆蛋白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克东腐乳有限公司共建食品加工实践基地;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与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共建乳制品检验检测联合研发实验基地等。

    (三)“互联网+”模式

    随着现代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蓬勃发展,思政网络课程资源逐渐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网络平台资源包罗万象,信息获取快捷高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模式可以更好地将地方资源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网、万门教育网、智慧树在线教育等网络课程平台通过视频录播的方式,将优秀的教学案例传播到各地。此外,通过腾讯会议、ZOOM视频会议、钉钉等会议软件可以让名师面对面,可以很好地融合地方课程资源,构建地方资源与城市资源交流群,拓宽高校思政教育覆盖面。

    五、思考与建议

    地方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融合将对高校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系统性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的优势,拓宽地方资源教育影响的覆盖面,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做好资源共享,从而逐步拉近地方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将思政教育实践课程延伸到多个教育阶段。

    1.落实推进“双贯通”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暨以推进纵向贯通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组合式思政课改革,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总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实现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2.通过“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教师教育新模式”为主体,延伸应用至思政课程,暨倡导“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依托该模式的教育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政课程和学习的质量,促进我国在职教师专业性和国际性发展。通过整合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成效,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在丰富教师教育文化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12]。

    参考文献:

    [1]许敏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7).

    [2]陈国阶.论区域自然资源优势[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6,(2).

    [3][4][5][6][8]克东县人民政府网[EB/OL].[2020-07-12].?http://www.kedong.gov.cn/.

    [7]马振庆,王瑞华.遗存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克东满族刺绣[J].美术大观,2008,(9).

    [9]孟家辉.新形势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方农机,2020,(11).

    [10][11]庄严.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N].人民日报,2014-09-18.

    [12]刘益春,高夯,董玉琦,饶从满,李广.“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