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桃文化及其对园林应用的启示

黄文鑫++吴保欢++崔大方

摘 要:桃Amygdalus persica L.在我国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桃文化逐步形成并衍生出丰富的文化象征。通过收集与分析历代的诗词,梳理各时期桃文化的发展脉络,总结桃的文化内涵,包括象征春天、美貌女子、世外桃源、优良品德、驱邪与长寿、轻浮不实等。探讨桃在园林中的应用特征,分析其孤植,群植,与水体、道路等景观要素之间配置的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桃的园林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桃;诗词;观赏特性;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2-0000-00
Abstract: Peach (Amygdalus persica L.)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plant which has been cultivated for a long time. Peach culture is gradually forming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derived rich cultural symbol. Through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poetr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each culture, and sums up pea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ncluding symbols of spring, beautiful women, paradise, good moral characters, exorcising and longevity, frivolous and so on.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peach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s application features and arrangements of peach in landscape.
Key words: Prunus persica; Poetry; Aesthetic feature;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桃Amygdalus persica L.属于蔷薇科、桃属植物,原产于我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桃的果实可口多汁,是我国重要的水果品种之一。桃花更是绚烂夺目、惹人喜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桃的认识不断加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桃文化。桃从最初的供人食用,逐步发展为供人欣赏、托物言志的文化象征,衍生出了象征春天、女性、长寿、驱邪、美好品德等内涵。桃花是历代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陶渊明笔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写桃的诗词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也见证了桃文化的时代变迁。梳理诗词中桃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对理解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极大的帮助,对桃的景观配置与意境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桃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先秦时期的桃文化
先秦时期是桃文化的萌芽期。人们对桃最初的认识是从其食用性开始的[2],《国风·魏风·园有桃》记载“园有桃,其实之肴。”桃果可充饥,且味道鲜美,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产力较低的先秦时期,这是难得的佳果。桃也从野生状态转为栽培,种植于“园”内。《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桃的喜爱,并将其当成贵重的礼物赠与他人。《诗经》中描写桃最著名的句子莫过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生动地描绘出桃花绽放、果实挂树、枝繁叶茂的情景。此外,还以桃花来赞美新婚女士的娇美,开创了以桃花比喻美人的先河。
先秦时期人们对桃的认识体现在对其花、果、叶等器官的形态特征的细致描述,对其物候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夭夭”“灼灼”至今仍是形容桃花的常用词;《诗经》中的桃花也具有比兴作用,奠定了后世桃花与青春、女性的关系。
2.2 魏晋南北朝的桃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桃文化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桃的应用更加普遍,除了栽植在果园内,也常用于园林之中,如《咏池边桃》中的“聊逢赏者爱,栖趾傍莲池”,《奉和咏龙门桃花》也写道“旧闻开露井,今见植龙门”。
桃花的审美价值也在这时期形成[3]。萧纲所著的《咏初桃》便是极佳的例子。“初桃丽新彩,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初桃”即为刚刚绽放的桃花,“枝间”“叶里”表明了观察的细腻程度,“紫”“红”再到“清香”,则是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欣赏桃花的美,“吐”“飞花”“交干”则是对桃花开花、落花的情景生动形象的表达。沈约的《咏桃》中“风来吹叶动,风去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诅减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对桃花的描写已不着重外貌的刻画,而是见花开花落,触景生情,抒情色彩浓厚,由重物色描写到抒发情感,这是桃花审美的重要转变。
这一时期,桃具备了指代美德的寓意。《太宰鲁武公诔》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和《咏怀诗》中的“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皆是以桃指代美德的例子。
社会的动荡不安催生了隐士思想的发展。《桃花源记》奠定了桃花与“乌托邦”的关系,世外桃源一词由此而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世无争,生活安宁祥和。这也说明桃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是美好事物的代表。
2.3 唐朝时期的桃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也造就了桃文化的蓬勃发展[4]。桃种植范围更广,培育技术也有进步,在田间山头、街道或寺庙随处可见桃的踪影,赏花之风盛行一时。种桃成了当时的潮流,杜甫《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和白居易《种桃歌》皆是因栽桃而著的诗。
唐朝时期人们对桃花的审美已不局限于桃花本身,而是将其融入整个场景之中。张九龄《山舍南溪小桃花》云“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描绘了山间桃花盛开的状况,凸显出生意盎然的景象;王维的《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描绘了雨天时桃花依旧灿烂夺目的景色,青草葱葱烘托出桃花的艳丽。桃花与其他植物相互对比、烘托,更能体现桃花之美,这类的诗词还有《晚桃花》:“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望人家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这一时期对桃花的色彩不单纯用“红”形容,而是用“霞”“漫”,不拘泥于形态的逼真,而力求展现成片桃花的烂漫妩媚,如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唐朝时期人们对桃的推崇,使桃文化迅速发展,使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水果,而具备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唐朝时期桃的文化内涵已大致成型,可分为以下6类:
表1 唐朝时期桃的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内涵 代表诗词
1 春天的来临 桃花早春开发,花色娇嫩,艳丽多姿,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周朴《桃花》;杜甫《春水》
2 年轻的女子与爱情 桃花色泽娇红、仪态妖娆,以此比喻美丽的佳人再适合不过 崔护《题都城南庄》;冯待征《虞姬怨》
3 驱邪、长寿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桃木能辟邪[5]。自南北朝以来,道教的发展催生了桃驱邪、长寿的神话象征,到唐朝桃已经是“蟠桃会”上的仙桃,能助人长生不老 张子容《乐城岁日赠孟浩然》;李白《庭前晚花开》
4 青春的逝去与哀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早春的桃花固然鲜艳美丽,但盛开的花朵注定会凋落,桃花的凋零也代表美好事物的逝去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白居易《下邽庄南桃花》
5 思乡、隐逸之情 在《桃花源记》之后,桃花已经成了世外桃源标志 张旭《桃花溪》;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
6 轻浮不实 桃花花色艳丽,但浮华短促,在春天争奇斗艳,容易让人将其与一些擅于趋炎附势或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 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卢照邻《长安古意》
2.4 宋朝时期的桃文化
宋朝的桃文化延续了唐朝的内涵,赏桃、咏桃之风依然盛行,桃象征春天、美人、爱情、理想世界等文化寓意也悉数保留。但宋朝受理学的影响,赏花注重“花德”,梅花Armeniaca mume、杨柳Salix babylonica、荷花Nelumbo nucifera受到推崇,而桃花色彩鲜艳、仪态妖娆,容易使人联想到艳俗、轻薄与情欲,因此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以前。朱熹就在《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中写道“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直言桃李庸俗。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有“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以桃李的妩媚衬托杨柳的柔情。陆游更是在《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中云“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斥责桃李粗俗至极。
2.5 元明清时期的桃文化
元明清时期,桃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趋于稳定,较前朝而言,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明清文人接受了桃的“妩媚”属性[6],审美心态倾向世俗化。最好的例子是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在诗中,唐寅种植大片桃花,自比桃花仙人,完全沉浸在由桃花所构的繁华世界中,怡然自得。
3 桃在园林中的观赏特性
从历代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国人对桃的栽培与观赏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桃有全面的认识,已从多方面欣赏桃之美。
3.1 桃的美学特征
1)树形优美
桃为落叶小乔木,树形优美、枝干遒劲。枝型除了常见的直枝,有小枝拱形下垂的垂枝桃类,株型矮小、节间很短的寿星桃类,还有树形上宽下窄如扫帚的帚型桃类。桃叶茂盛翠绿,而“紫叶桃花”品种的出现,使桃也成为了一种彩叶植物[7]。
2)花色艳丽
桃花花蕾娇嫩可爱,开花时绚烂夺目、艳如彩霞,花落则是落英缤纷,如诗如画。且桃花具有淡淡的香味,清新淡雅;观赏品种丰富,涵盖了单瓣和重瓣,色彩从粉色、红色、纯白色到各种杂色,常见的观赏品种有碧桃、绯桃、绛桃、千瓣白桃、撒金碧桃等等。
3)果实独特
桃果同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形状和大小各异,有圆形的毛桃、卵形的油桃、扁圆形的蟠桃,色泽变化由淡绿白色至橙黄色,常在向阳面具红晕,独具特色。
3.2 桃的生物学特征
桃生长快,耐旱、耐寒[8],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喜光,不耐荫蔽,忌水涝,根浅忌风,在种植时需确保排水良好,光照充足,避免种植于密林下,并选择背风处。花期一般在3-4月,果期一般在7-8月,桃花盛开时正值早春,花叶同期,但叶稍迟,这就先形成了《桃花》:“千朵浓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红霞”的景象,后又呈现《桃叶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姿态。
4 桃在园林中的应用
桃文化内涵丰富,诗词歌赋卷帙浩繁,为其园林利用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根据不同内涵,营造不同的景观特色,不仅能切合所需的主题,更能将文化融于景观,提升景观的美学价值。
4.1 桃花造景之美
桃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单株或三五株红白相间种植,相映成趣,可展现桃的个体美。这种种植适合小空间,作为近景观赏,山坡、草坪边缘、庭院、水旁都是理想的种植场所。特别是桃与景石搭配,刚健稳重、古朴素雅的景石与婀娜多姿的桃花搭配对比,更显风韵。
桃的群植是更具效果的配置方式。诗词中的桃花源、桃花谷、桃花庵、桃园皆因其成片种植而得名。当春季来临,桃花盛开,处处被绚丽的桃花点缀,放眼望去一片如霞似锦,大有《泛舟观桃花》中“霞照波心锦裹山”的气势,娇艳的桃花展现着春天的活力,展现了桃花的群体美。桃也可在山谷、草坪、风景区等较大的场地进行群植,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桃花期较短,秋冬季景色较为单调,可通过营造高低起伏的地形增加层次感,并选择花色不同、体量不一、树形有别的桃花增加观赏性,再搭配不同花期的品种,观赏期可从3月延续到5月。
4.2 与水体的搭配
水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桃种植于河岸、湖边、岛上,可使桃花更富生机,渲染浓艳的色彩。每逢落花时节,花瓣飘落湖面,一片片红彩,不失为一道绚丽的景色。当桃花飘落于流动的河面,便是“桃花流水”之景,就如《桃源行》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沿着河流涓涓而来,可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4.3 与园路的搭配
桃可种植于道路两旁,其中帚型桃树形整齐,枝条直上,种植于道路两侧可起观景作用,也适合运用于公路隔离带;直枝桃株型紧凑,开花繁茂,可种植于园路两侧,景观效果明显。道路的设计宜曲折有致,桃的种植随着园路也有相应的疏密变化,营造曲径通幽的氛围,在拐弯处可增加桃花种植的密度,形成误入桃源的感觉。
4.4 与其他园林植物的搭配
桃与其他植物搭配,相互衬托,可凸显桃花的美感。在选择时,需注意结合桃花的景观特征与生态习性,注意植物间对比与和谐[9]。在色彩搭配上,桃红柳绿的色彩对比相得益彰,是春季独特的景色。《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竹Bambusa sp.为背景点缀一两株桃,红绿相烘托,更显桃花的艳丽。在形态搭配上,松类Pinus sp.和柏类 Juniperus sp.植物不仅叶色较深可烘托桃花的粉嫩,而且树形高耸,可与桃搭配打破单调,形成高低错落的画面。在花期搭配中,桃与杏Armeniaca vulgaris、李 Prunus salicina也是值得参考的搭配方式,桃、李、杏的花期皆为春季,且桃花红艳,杏李白皙,色彩协调,并有“桃李芬芳”之情。在桃树下,可种植观赏草坪或草本花卉,增加群落的层次感。相搭配的草本需与桃花色彩不同,如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三色堇Viola tricolor、矮牵牛 Petunia hybrida等蓝色系花卉,可与盛开的桃花形成对比。
5 结语
桃文化从先秦的萌芽,魏晋时期的发展,再到唐宋的繁荣,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桃本身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有广泛的认可度,是园林中不可多得的一种植物。优美的诗词为桃的景观营造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但意境与文化的营造是景观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咏桃诗词繁多,是山石、匾额楹联题字绝佳的材料,融文化与景观于一体,可提升文化内涵。桃的文化内涵丰富,象征着春天、爱情、品德、长寿、理想世界,运用桃花来表达此类主题效果理想。
现代景观营造注重视觉感受,但现有形式较为单调,容易忽略文化与意境的体现。在配置桃花时,必须研究桃文化与景观营造的关系,同时兼顾景色与意境的协调,并注意保护文物古迹,达到景与情的融合,方能展现桃之美。
参考文献:
[1]左芬.桃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76-77.
[2]黄丹妹.汉魏六朝咏花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渠红岩.先秦时期“桃”的文化形态及原型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9(1):162-169.
[4]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7.
[5]王焰安.桃文化衍生试论,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3(3):32-36.
[6]邱建国.拗竹与媚桃──明清文人审美心态的外在表征[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2):60-66.
[7]王燕,柳小年,顾振华,等.我国观赏桃花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6):24-26.
[8]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9]宋焕芝,杨华,于晓南.我国桃花文化及其植物景观配置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 201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