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法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李坤 韩卫国

    

    

    

    摘要:主题教学法是一种“浸透”教学,尝试由主题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随之进入视觉发现、形式分析和创意表达的全过程。[1]循序渐进地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夯实基础。方法:设计基础课程分步骤进行,通过一系列设计过程与设计任务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多种与主题相关的方法进行有效训练,从而激发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这种“浸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视觉观察的敏锐性和将多种形态转化为造型的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创意的潜能。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 主题词 设计基础 设计思维 造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091-03

    引言

    设计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仍然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进行教授,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出现了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程的割裂、分离、机械、孤立等不成功的设计基础教学现状。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主题教学课题,尝试以“从视觉到触觉一半立体造型一三维立体空间体验”的线索创意教学,使学生在基础设计阶段解决从形象思维向设计思维的转变,为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与后期专业课做好有效衔接。

    一、主题教学法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路

    (一)主题教学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主题教学法”,是一种“浸透”教学,在课程开始阶段确立一个主题,整个课程教学围绕这个主题展开[1],学生从主题自然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情境、形態等,以轻松、开放的心情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1]学生由发散思维生成若干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运用在教学中进行形式的分析和重构,就成为进行主题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主题符号元素的分析通过其形态、色彩、肌理、结构展开,在形式分析环节中对符号元素进行提取与转化,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设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最后再通过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工艺完成设计的生成。

    (二)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国设计基础课程沿袭日本的设计理念,采用机械的、公式化的训练方法呈现出课程的单一性。由于学生对于课程题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认同有所差异,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控制。而主题化的设计引入真实课堂,要求学生理解主题的结构要素,然后依据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三)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工业设计专业注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主题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和领悟主题符号元素的结构要素,运用实践性的操作手段,通过简单易懂的课题练习完整展示设计过程。在教学中,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和独创性,最终要求学生将样品和实物亲自动手制作出来,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完美地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整个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材料、功能和结构的完整认知。在教学中,通过明确的课堂练习和生动的操作步骤将设计原理与具体的符号要素,材料结构等融于其中,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设计语言。

    二、主题教学法实施过程

    (-一)主题元素的确定:“折纸”为本次课程主题

    “折纸”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在纸张普及之后大量生活化的折纸案例中发展起来的。运用折纸元素设计的作品形态简洁、结构清晰、空间层次丰富,具有几何设计美感。同时,折纸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只是人们闲暇时折叠的游戏,而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并且富有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创造性为。

    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材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繁荣发展的背后一直存在材料的过度消耗问题。纸制材料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经济、环保、存储和运输方便并且便于回收和再利用等优点,因此用纸作为材料进行设计是比较合理和便利的。纸作为绿色环保材料,反复多次重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也符合绿色设计的环保理念,即使是废纸,在设计师的巧妙设计和工艺处理之后也可以变废为宝。本次设计以各种再生纸为材料进行创作,意在通过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意义的设计作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在设计中,运用纸张的薄片结构,通过纸张的特性,进行一系类开放式的设计变化来创造变化无穷的二维、三维造型。

    (二)主题任务一:从视觉到触觉一材质肌理训练

    对工业设计的同学来讲,对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从二维思维模式过渡到三维立体形态思维。此次课程续接前面二维设计课程中学过的理论知识,从原来的图形延展成表皮,形成具有浮雕效果的材质肌理展示面。

    首先,用9张ioxio厘米的绘图纸进行同质异构创意训练。在分析问题阶段,学生通过深入认知纸张的可折叠、镂空、可揉搓、剪切等特性进行材质肌理的形式分析,面对同种材质在创意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将已经学过的对称、均衡、错位、群化等构成原则运用其中,将纸的特性与制作技巧相联系,将原生的纸张通过折叠、压印、堆积、剪切、火烧等方式进行观察体验并实践。运用纸张天然、纯粹、原始的气质呈现出纸张新的、不同的特性和肌理。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运用解构、交叉、重组等形态塑造方法,使制作过程生动、轻松、愉悦。学生通过创意训练可以充分了解纸的性能,并可以合理运用纸的特性进行艺术创作,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使每个小立面有实有虚,凹凸感强,形成一个整齐有序的立面肌理,使视觉、触觉、体觉协同作用于对材质肌理的理解和感受中,如图1。

    (三)主题任务二:二维半立体折面空间训练

    本次折面空间创意要求学生从熟悉的二维形态纸开始,沿袭传统折纸文化中纸的可折叠基本特性,从构成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二维半立体形态。折面形态在产品设计中可以带来丰富多彩的形态变化,使产品呈现出简洁、理性的几何美,同时还能激励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样,用9张10×10厘米的绘图纸进行二维半空间的折面练习。为了完成半立体的练习,需要进行大量折纸形态创作。纸是廉价且易操作的手段,制作简陋的折纸模型能够快速上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学习几何分割、穿插、排列等一系列开放式的设计手法,在有限的平面空间中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半立面空间造型。折面空间具有生动活泼的韵律美特征,整个空间可以从多方面被想象、观察、体验和组织构成,展现出一种多元,多中心的表述性空间形式,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本次设计训练目标是:通过折线的调整来实现具有牵引力的视觉变化,这能在瞬间开启设计的灵感,有利于设计师将折纸的创意灵感移植和嫁接到产品设计的细节中,再经过举一反三的反复实践创造和衍生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既是一种规矩,也是一种游戏,[2]如图2-11。

    (四)主题任务三:立体折面形态结构训练

    作为环保材料的纸材可以为人们带来亲切、质朴、洁净、轻盈的美学体验和心理感受,可為产品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性和亲和力,缩短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按照折纸的线性折面布局充分呈现简洁,理性的几何美,通过改变折叠方式使其产生多种多样的三维形态。

    现如今,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需要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同时也需要拥有该产品的兴奋与愉悦。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品的简洁、实用、精致、时尚等,折纸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赋予产品更多的可变空间,运用折纸原理设计的产品更具几何美和时尚感。同时,纸材一般价格较低廉、经济、环保,在设计师的巧妙设计和工艺处理之后可变成打动人心的产品,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通过对纸材的创新与发展,结合折纸形态的不断变化衍生,折纸形态成为了现代设计中常用的时尚元素。

    本次练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两种造型形式。一种是整个产品造型由一个完整单元构成,体积大约为30×30×30(厘米)。这个练习相对较简单,通过基本的折纸手法谷折、峰折、展开、旋转、压平等动作实现整个设计的过程和构造。使整体折面具有几何感,充分利用纸的特性营造出时尚、独特、创意十足又具有亲和力的设计作品。同时,折面空间富有结构美和韵律美的特性,用抽象的语言在似与不似之间借助几何单体尺度和角度的变化,通过骨骼结构形成重复、渐变、近似等构成形式。折线长度的变化为造型设计带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装饰效果,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线条的流动、形体的凹凸、光影的明暗等因素的叠加,体现造型的清晰,刚毅。此种设计结构坚固,虽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注重整体形态与轮廓,强调创新和独特,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运用折纸给设计带来更多的“诗意”,[3]如图12-14。

    另一种是由若干基本单元组成的设计产品,体积大约为40×20×20(厘米)。

    运用薄片结构的纸张通过折叠之后由2D变成3D立体形态,依据所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特性将传统的折纸艺术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与折纸规律产生思维碰撞,使设计的产品更具美感和生动性,提升产品的形式美感和内含价值。

    这种设计通常结构较复杂,拼接组合方式灵活、形式多变、趣味性强、有秩序和生动性。经过推敲与观察,能够将纸的转折、融合等形态语言赋予设计的结构中,突出层次的呼应与对比感,使产品群化之后有一种雕塑感,同时在外力作用下可实现自由组合,利用切面的节奏和韵律赋予设计自由的灵魂,充满神秘的艺术气息,营造出简练大气的视觉形象。(见图15-16),借助美学原理和折纸特性对室内陈设进行了趣味化具象的折纸设计,整个设计运用有机形态,充满了感性的设计氛围,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具有意向美感。运用透光PVC材料配合LED可变光源,营造出自然又缤纷绚丽的光影效果,有效地传递情感与暖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促使人对物的情感共鸣。

    第二部分是:运用整体折面的方法设计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态,体积均为30×30×30(厘米)。规则折面的产品造型多是呈对称的,给人整齐,简洁的感觉但极具艺术美感。整体形态具有秩序性和生动性,不易发生变形、破损、制造出整体的视觉平衡,营造和谐统一、整齐的空间感。(如图17-18)此种练习的目的通过规则的折面结构设计来支撑物体或承受重量。虽是纸张,既薄又脆,抗击外力的能力又差,但通过折纸的结构考量可以提升产品的强度、耐受力。透过作品中两端收拢的放射性百褶结构设计,使产品具有稳定的支撑性、平衡感和空间感,呈现出折纸结构的力量美感,可优化人类生存空间,使空间得到更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同时,这种百褶结构还具有可变性,可以使产品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自由互换,这种灵活多变的使用方式使产品更自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将更合理的使用方式传递给受众。

    不规则的折面造型打破了形状的固有模式。同学们刚开始都认为折纸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实却蕴含着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用不规则的折纸形式可以设计出复杂、特殊质感或局部细节的艺术效果,打破了平庸和单调的设计风格,从而彰显出折叠形态本身的特点,并进一步对立体形态进行烘托和塑造。(如图19-20),整个产品表面由多种几何图形组成,通过准确的折叠计算形成层面间既相互联系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这种折纸方法摒弃了规则折纸的简单组合,打破了固有的结构模式,创造了全新的结构体验。整体样式新颖别致,折面趣味更浓。这种折面结构具有多变即兴、趣味化等特点,可以通过个人灵感和意念让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起到良好的放松作用。[4]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折面时,要遵从人体结构尺度和动作活动范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审美特性同时传递出设计的情感与暖意。

    第三部分是:局部运用折面。局部运用折面即是将折叠元素运用于所设计产品的局部,作为产品结构的部分或作为装饰。在创意设计中细节尤为重要,对产品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设计产品整体造型和设计细节化处理同步协同过程中,通过折面结构的细致变化,使产品更具立体视觉效果,如将折痕的隐形线作为设计元素用在服装的裙摆设计上,或用折叠的凹凸结构用在家具的结合处,或将折叠的结构用于箱包的开合处等等,兼具了功能与独特性。(如图21-23),这种局部运用折纸设计的产品设计,无论在造型特征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可以有效区分其他种产品的设计形式,使产品具有静中有动的视觉感受。突出了产品局部线条和结构美感,使产品产生独特的视觉感受。在设计中,折面细节和产品功能有效契合,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可以为产品带来与众不同的亲和力,为产品带去美好、友善和真诚,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同时,这样的设计产品他同类产品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求异心理,丰富产品的设计种类,提高产品销售总量。

    (五)课程总结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创意练习在主题的中心目标指引下通过纸的特性充分显现,纸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材料成本低廉,制作方便,造型空间大,而且还在于折纸有着独特的、界于“似与不似”、“有形又似无形”的创造意境[5],具有良好的实验性。此次主题引入课程教学在难易程度、时间跟进及具体内容上与我校工业设计教学安排相适宜。充分考虑课程可行性,做到难易适中以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通过设计讨论、结构原理、形态契合、设计匹配等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主题教学所具有的多样性、实验性、综合性等特点,为最终形态的生成构建了完整的训练模式。

    结语

    本系列主题创意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本着从二维一二维半一三维的设计原则,通过六个任务完成。从材质的表面肌理开始到半立体空间折面的生成再到三维空间形态创意。通过让学生亲手实践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做中学、从做中体验、从做中理解和感知,强化了学生对造型的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敏感性和控制力。[6]课程教学中,通过折纸方法的练习体验让学生充分认清严谨的形势发展过程,使学生不再盲目地追求设计效果,而是强调设计经验、学以致用并和专业设计有效衔接。为后期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庆.形式的生成一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形式课题研究[M].南京艺术学院.2012: 37-39

    [2]陈莹燕,徐婷婷.折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意探析[J].包装工程2016 (14):157-160

    [3]冯亚竹.折纸艺术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中国造纸,2020,(06):31-33

    [4]方明.纸艺与国民美术[J].新美术,2009,30 (3):90-93

    [5]高立燕.从品牌变脸看折纸风格的标志设计[J].装饰,2014 (4):129-130

    [6]张近惠,朱斌.维度的超越环境艺术专业造型基础综合表现课程实践[J].装饰,2017 (8) 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