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本教科书

    孙琼

    2020年在不寻常中开启,生活、工作以可见与不可见的方式发生着改变,这些都源于一场肆虐蔓延的疫情。疫情期间,有幸拜读《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当下教育者所关注的、困惑的以及想学习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多种议题,如生命教育、心理援助、学习辅导、家校合作等。读完此书后,我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生活,便是一本教科书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道:“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突发灾难的来临,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网络教学的模式,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与合作;亲子共处时间的增多,为我们关注家庭教育、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提供了一个契机。

    撇开疫情,生活本身也是一本教科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似乎就蕴含着这番意味,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生活对教育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生活能够将教学变得简单化。以体验式心理课堂为例,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由生活情境到心理情境。而心理情境是学生产生心理体验的基础,情境为心理体验提供了发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索,真切地感受生活。

    二、安放,從自我对话开始

    疫情之下,我们会产生一些面对危机时的应激反应,有对疫情和身体状况的担忧,也有对开展教学的困惑与焦虑。虽然我们内心清楚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接纳它们,从而带来很多身与心的不适感。对我们来说,调节状态、安身安心非常重要,本书提供了一些建议。

    “自我叙事,自我对话”是本书给出的一个锦囊妙计。觉察目前的问题,为问题命名,即将“我”与“问题”分离,“我”就是“我”,“焦虑”就是“焦虑”;探究问题的影响,不去深挖这些不安情绪的原因,而是去思考这样继续下去的影响,有助于自己接纳现状与改变;探究对问题影响的看法,思考自己能否适应这些不安;探索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发现“例外”故事并构建行动蓝图。每当进行一次自我对话后,会有一种将自己与“问题”解构的感受,不安情绪也会有所改善。

    除了“自我叙事”,一些转移注意的方式也有助于改善情绪,如坚持锻炼、读书、培养兴趣等。这些调节身心状态的方法不仅针对此次疫情,对平时的生活、工作也大有裨益。

    三、改变,不易但甚为重要

    疫情是个意外,却告诉我们很多这个时代在慢慢变化的内容,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线上学习的模式向我们一步步靠近。书中呈现了如何使用线上教育资源,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激发了我们的一些教学思考。网络教学下的师生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教师从学习的督导者变成了学习的陪伴者,教师施予学生的外部学习压力将失去效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线上学习的方式也可能带来学生注意力缺失、师生互动不佳等弊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的。

    面对如此现状,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迫在眉睫。首先是教学设计的趣味化。课堂的吸引力是线上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要主动思考如何做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教学策略的支持性。在线上学习中,外部压力对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支持性的策略,引导、启发、鼓励与肯定将成为更为常用的情感性教学策略。最后是将培养学习力渗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律中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么做才可以实现这些改变呢?教师自身的学习是首要的,除了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外,教师也要学会自律、学会学习,以身作则;另外,教师可以巧用线上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校联动作用。改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改变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