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篇”而动全“书”,因课制宜,巧用《语文作业本》

    何玲玲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语文作业本》应运而生了。她不仅在题型设置等方面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如何用好这本书?笔者和同事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各拉丹冬;苦难;壮美

    《语文作业本》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编写的一套学生用书,体现的是一种“学习设计”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面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例,谈谈巧用《语文作业本》,辅助语文课堂的种种作用,并达到通过读这一篇而动《藏北游历》全书的目的。

    以下为具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游踪,把握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2)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渺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4)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初赏风光

    播放央视新闻网里截取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视频,持续时间为1分钟,让学生初步走近各拉丹冬。

    二、读课文,完成任务

    1.一读内容

    (1)浏览课文,理清行踪。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请大家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11等自然段,摘录相关词语或短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大美、壮美。

    (3)再读课文,感受雪山带来的苦难。各拉丹冬雪山在马丽华的笔下慢慢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绵绵长长,仿佛还流溢着袅袅的颤音。放眼看去,天际屹立着皑皑的雪山冰峰,在阳光下十分耀眼。走近细看,她那形态各异的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又宛若一个琼瑶仙境,让人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伟岸苍穹下,人类又显得極其渺小,人类只是沧海一粟罢了。请找出体现“人们之‘小”的词语或短语。

    2.二读语言

    《语文作业本》上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通过赏析语言,体会语言的妙处,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力,人类的渺小,更加深化了理解。

    3.三读谋篇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这一段可不可以删除?如果没有《藏北游历》的序言,没有前面的铺垫,这个问题就来得过于突然,经过层层铺垫,学生自然能够理解,《语文作业本》,犹如铺设台阶的高人,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循着台阶,思维逐渐深入,作者的写作意图逐渐显露出来。

    三、课后拓展

    1.拓展1

    沿着苦难的旅途一路放歌的马丽华,1976年至1994年,一直生活在西藏,18年,整整18年,西藏赐给了马丽华一套厚厚的《走过西藏》。曾经有多少人,因为读了《走过西藏》,钟情西藏,有了西藏情结。

    2.拓展2

    设置由课内到课外,由一篇到一本书,由各拉丹东到长江源头到长江的保护,层次逐渐加深,主题逐步升级,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的窗口,不可说不妙。

    总之,《语文作业本》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作为奋战在初中语文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在教学中竭尽全力挖掘出《语文作业本》的价值,使之能够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作业本》

    [2]《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