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转型升级与价值导引

    慕玲 张新阳

    

    

    网络生态与文艺生态的融合生长,催生了网络电影这一独特的网络文艺类型的崛起。作为网络文艺的有机构成,网络电影为整个网络文艺蓬勃、健康生态的营造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之下,网络电影经历了从野蛮生长的拓荒期,逐渐走向有序发展的上升轨道。尤其是2019年以来,网络电影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进入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新阶段,《大地震》《毛驴上树》等一系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现实题材网络电影的出现,网络电影在思想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询唤功能逐步呈现,它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渗透到网络文艺创作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电影在内容创作、监管把关与促进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挖潜空间,与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还不相称。因此,驱动网络电影健康有序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以推出更多向善向上的网络电影作品,是繁荣网络文艺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网络电影的身份界定与产业特征

    “网络大电影”的概念由爱奇艺在2014年“网络大电影成就梦想”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学界关于网络电影的界定更为前置和多维,既涵盖了基于传播模式的描摹“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1],也容纳了从产业维度出发的解读“在微电影发展的基础上,更贴近电影叙事结构和艺术特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环节,宣传和放映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型电影形态”[2],当然也有源自趋势性的思考“通过视频网站专有频道(即网络院线)发行的电影长篇”[3],这些基础研究对于网络电影的属性构成、功能定位、艺术特征等维度展开思辨,使得网络电影的面貌在学理和实践的彼此呼应中逐渐聚焦、具象、清晰。在2019年中国首届网络电影周期间,全行业《倡议书》首条则对长期备受争议的“网络电影”正名,统一称其为“互联网发行的电影”,这也意味着经过五年多的成长磨砺,贴着粗制滥造标签的“网大”时代终结,网络电影的身份和定位——作为电影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核心问题也终于被正视和认可,网络电影进入以精品化、专业化为目标的新时代。

    一是产量快速增长。2014年被业界誉为网络电影的元年,当年,网络电影产量达450部,到2018年为1526部。(见表1)2019年是网络电影调结构、补短板、促升级的年份,全网上线总量有所减少,仅为789部,但仍远高于2018年我国院线上映国产电影的398部。

    二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容。2014年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单片实现的最高分账票房不足百万元,仅为63.4万元;2015年达到单片最高分账票房近千万元的规模,且保持增长;2018年,《灵魂摆渡·黄泉》《齐天大圣之万妖之城》《大蛇》三部网络电影,分账票房均突破4000万元,分别达到4583万元、4036万元和5078万元;2019年,冠军影片《鬼吹灯之巫峡棺山》票房分账为3470万,峰值虽不及2018年,但分账过千万影片数量达到40部,头部与腰部力量明显加强,网络电影整体盈利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总体上看,2014年,网络电影的市场规模约为1亿元,而经过五年的磨合和发展,2019年网络电影的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4]

    三是“现象级”精品力作增多。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是网络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随着网络文艺生态的优化,网络电影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向日渐清晰,创作中具有社会主义文艺底色的精品力作日渐增加,推出了包括《一个人的冬天》《达拉的青春》《特别有种:特警使命》《烽火逐金》《大地震》《毛驴上树》等主旋律影片,尤其是《大地震》《毛驴上树》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网络电影分账过千万,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前者还原了唐山大地震中工人自救事件,展现了绝境中的人性光辉;后者聚焦当下中国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书记驻村故事,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基层干部的群像,这些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烙印,可以称得上网络文艺中的不可多得的“现象级”影片。

    四是行业格局逐渐优化。爱奇艺、优酷、腾讯属于网络电影的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的视频平台也在加紧布局,2018年芒果TV高调宣布进军网大市场公布合作细则。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制作人和业内公司也开始涉足网络电影,如《黄飞鸿之南北英雄》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远销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该片不乏专业影视制作及表演人才的参与,而《毛驴上樹》与《大地震》两部现实主义网络电影背后分别是山影和慈文传媒的加盟,为整个行业的规范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助力。

    五是消费结构呈现出受众规模大、年轻程度高等特征。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总数的88.8%,网络视频已经成为全体网民最主要的网络娱乐方式之一。从观众结构看,年轻观众依旧是网络视频平台的主力军,根据《201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几大重点视频网站中,爱奇艺高达81%的网络电影观众年龄在30岁(含)以下,腾讯视频网络电影的观众结构中30岁以下观众高达84%,均明显高于中国网民整体构成中30岁以下群体52.2%的占比。因此,以网络电影为载体,发挥电影文化对年轻观众的价值引领,是视频网站平台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网络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新成长周期中网络电影的“生态之困”

    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文艺类型,网络电影的发展日渐趋于理性,其受众规模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奠定了网络电影在网生内容中的空间坐标。但不可否认,网络电影在制作理念、品质品位、审美特征、商业模式等维度,与院线电影都还有较大差距,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网络电影生态尚需时日。

    (一)网络电影质量良莠不齐,观众满意度差强人意

    网络电影发端于微视频,自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母体带来的创作门槛低、题材扎堆、同质化严重、微色情等为人诟病的问题,近些年网络电影成长提速以及规模扩容,并不能掩盖繁荣表象下的“败絮其中”。若将视角探及内部透视具体影片,网络电影仍然良莠混杂、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网络电影为了博取流量不惜击穿道德底线,可以说,以票房与口碑为核心的两个评价指标难以“落霞与孤鹜齐飞”。以2018年播放量前50的网络电影为例,豆瓣平均分只有5.5,票房冠军《大蛇》的豆瓣评分只有3.3,2019年爱奇艺票房冠军《鬼吹灯之巫峡棺山》的豆瓣评分也不过只有3.4,进步并不明显。从观众反馈来看,观众对于网络电影不满意的五条原因主要是“剧情没有吸引力”“演员演技差”“不接地气”“制作质量差”“情节、语言过于低俗”。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网络电影在某一阶段的生态,但网络电影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低俗廉价”“粗制滥造”这些标签并非“网络电影”本质属性,在美国,优秀的网络电影质量是可以媲美院线电影的,科恩兄弟、马丁·斯科塞斯、大卫·芬奇都曾在Netflix拍过网络电影[5],在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对于Netflix选送的两部参赛作品,主办人表示“不能为了抵制Netflix就拒绝其带来的优秀参赛作品”,对于电影类型多元化的美国网络电影而言,当其他科幻电影、灾难电影均想表现社会压力与责任时,网络电影用音乐与歌舞,构建出一个类似乌托邦的理想场所,填补人们精神上的空虚。

    (二)网络电影题材类型集中度高,价值询唤功能发挥不足

    从网络电影的发展轨迹看,它呈现了一条有别于院线精英电影的成长轨道,创作主体、内容题材以及话语表达均与院线电影产生较大的区隔,这也是早期阶段網络电影以独特的内容与审美趣味吸引网络受众的核心因素,这种成长模式也注定了网络电影以大众狂欢性质的“异类”影片居多,神怪片、悬疑片、武侠片以及超现实类型片等都是网络电影倾向表达的主题,类型市场集中度较高。近些年,网络电影不断依据网生特性区分受众,在题材类型上尝试垂直细分的探索,整体类型市场布局趋向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但纵观高票房影片,观众消费习惯仍然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神怪片、悬疑片等异类影片,尤其缺乏能够产生正面引领的主旋律影片。《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上线的网络电影中,爱情、悬疑、动作和喜剧、剧情类电影五大类占总量的82.2%,“类型化生产还未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不利于释放题材丰富性所蕴含的红利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从票房来看(见表2),高票房的影片仍然集中于神鬼奇幻等题材,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主旋律的影片尤为稀缺。目前尽管反映驻村书记的主旋律影片《毛驴上树》等几部电影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从整体的情况看,网络电影的题材与主题亟待多元化,亟待发挥文化的引领价值。《毛驴上树》等影片的成功,也说明了网络主旋律电影得以取得两个效益平衡与价值引领的可能性。

    (三)网络电影监管体系需优化完善

    网络电影诞生初期,行业一度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对此,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及平台齐抓共管,不断完善监管措施和平台责任,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从监管体系看,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网络电影管理、审核和备案体系。尤其是2019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网络视听节目信息备案系统升级的通知》,上线了新的“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用以改善网络电影的管理、审核和备案。但是,一方面,目前只是规定了重点网络影视剧(投资超100万元的)在制作前需备案审查,对于100万元以下的网络电影如何审查报备,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则;二是网络电影宣发等环节,为了吸引关注,制作方通过低俗宣传语、标题党等方式博眼球、打擦边球等形式依然存在,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网络电影发展促进体系有待构建

    经过了五年多的成长,目前的网络电影已经从“无名小卒”成长为网络文艺平台上备受瞩目的“流量明星”,进入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相应的生态也应从监管生态向促进生态转型。从网络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看,网络电影健康生态的营造需要两个兼顾:既要完备的监管体系,同时也需要政策促进体系。对于网络电影的促进体系,鉴于行业发展起步晚,目前行业扶持相对少,扶持的覆盖面与力度还都有待加强。自2014年起,广电总局设立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扶持优秀网络视听原创节目创作生产以及公益类、重大宣传类视听节目制作传播,其中包含了网络电影。显然,这一资金与目前逐步壮大的网络电影的发展节奏还不相称,资助额度还需根据市场反馈进一步调整。此外,扶持项目对网络电影扶持的数量有待增多,2018年度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资金扶持的18个项目中不见网络电影的踪影,2019年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项目中,网络电影只有《毛驴上树》《我的爷爷叫建国》等3部,而电视剧有24部之多,相比而言网络电影还处于劣势地位。

    三、如何驱动网络电影转型升级与价值引领

    鉴于网络电影在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与责任,处于网络电影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战略期,网络电影如何转型升级、优化生态?我国亟待探索全面支持网络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手段与措施。

    (一)监管与自律并行,规范与繁荣网络电影市场

    根据总局相关规定,重点网络电影由省级广电部门和广电总局多级备案和审查。2020年2月14日,广电总局出台新规对网络电影的备案申报和审核进行了调整,要求重点网络电影必须完成全剧本之后方可备案申报。这一政策从源头上强化了内容把关,驱动网络电影创作理念与方向从短平快向精品化转型。对于政策尚未覆盖的非重点网络题材,可以参考国外视频平台的把关模式,将相关权限下放视频平台,配以相应的事后随机抽查以及严格惩戒措施。这种模式既可以提高网络电影的审查效率,同时也能够培养视频平台的责任意识与自治能力,保持网络电影公正监管与创新潜力。

    此外,充分发挥由行业协会与主要视频平台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等手段,比如成立“网络电影联盟”,发挥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的领军作用,对于主旋律影片给与特殊政策,在进入门槛、分账模式上给与优惠政策;对于投拍与播出主旋律影片的平台给予一定奖励。这种形式不仅能够给优质网络电影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丰富播出平台的文化业态。

    (二)构建网络电影发展促进体系,布局精品化发展战略

    近两年,在政策和市场的调配与调适下,网络电影与普通视听节目对标化管理逐渐成为趋势,而从网络电影呈现出的发展轨迹看,启动促进网络电影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也应尽早提上日程。

    鉴于网络电影的辐射力,可否将网络电影从网络视听内容中单列,并设立网络电影专项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络电影的资助扶持范围与力度,并针对网络主旋律电影的人才培养、创作孵化、宣传营销等环节提供资助和扶持,将之用于对片方的奖励,激发片方的发行积极性。同时,针对优秀影片扶持标准界定,制定清晰而严格的资助标准,由评审委员会或相应机构来对扶持的影片进行遴选。

    我国在院线电影、电视剧等重要的文化形态都设有精品工程,可否将网络电影纳入精品工程体系形成方向引导,由相关部门制定顶层标准进行创作引导,尤其是对于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等有社会价值的网络电影进行重点关注和扶持。

    (三)创新网络电影评价体系,导引网络文艺价值观

    科学化、普适化的网络电影评价体系是引导网络电影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有效途径。目前来看,观众对于网络电影的消费行为,往往依据视频平台自有的影片评价指标(流量指标居多),科学的評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正确引流,对于培养观众积极、健康的消费品位,营造正能量的网络氛围尤为重要。几大视频网站相继在这一方面进行有益尝试,2018年9月3日,爱奇艺宣布正式关闭播放量指标显示,继而推出“内容热度”“播放指数”“内容热度等级”三个全新的指标以更为客观的综合评判方式取而代之。2019年1月18号,优酷也宣布关停网站的播放量显示窗口,推出类似的热度衡量体系。这些转变有效剔除掉了依赖标题党、噱头吸引眼球的部分视频,使优秀作品在历经时间沉淀和观众选择后能够脱颖而出,加速了网络视频迈向精品化生产的进程。不过,目前这些尝试还是个别视频网站的局部行为,整个网络平台亟需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与调适生产行为。此外,由大众话语建构的网络批评对于受众的消费引导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网络时代的到来,批评空间、电影批评场域从话语方式、文本特征、身份建构到批评语境、批评主体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7]民间批评的出现赋予了小成本的、探索性的优秀影片进入大众视野的机会。而如何将具有文化自律和宽容精神的网络批评[8],具有美学气息和电影文本真相的网络批评置于批评秩序和市场规范之间[9],驱动网络批评和网络评分回归真实,可以说是当下网络电影创作健康发展的亟需。

    因此,在整个网络电影评价体系的建构中,不妨纳入视频平台自有评价和网络批评的因素,在指标设计层面可将价值观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发挥浸润在网络批评语境中的普通大众的判断力和话语权,依据这一标签的取向对网络电影进行价值观的独立评价,这一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消费行为,也倒逼源头上的制作方回归内容,从而对制作导向形成健康引领。

    (四)网络与院线融合发展,品质与效能协同共振

    长期以来,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在创作主体、创作风格、观影人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各自为政甚至割裂对峙的发展态势。从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来看,简单地将二者关系定性为“竞争对手”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一种误判。反观网剧与台剧,目前则进入一种资源互通的常态,即为网络平台量身打造的网剧可以销售到传统电视台,为电视台制作的剧目也能够在网络平台播出,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市场增量,更有利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精品,使优质IP的品牌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变现。实际上,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以及文化市场成熟,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泾渭分明的关系正在调整,尤其是表现在渠道上。自《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成为全球首部线上线下同步上映的“零窗口期”影片之后,影片在院线与网络同步播出的案例逐渐增多。今年春节档,欢喜传媒打造的影片《囧妈》进入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免费播出,实现了院线影片的网络首映。尽管是疫情原因驱动的发行模式创新,但双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网络院线频道的共建,共同打造“首映”流媒体平台。与此同时,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开始尝试院网同步、先网后院等创新性发行策略,《三重威胁之跨国大营救》《越域重生》等多部网络电影开启多渠道触达观众的模式。虽然这些操作还未能常态化、效能化,但无疑再度模糊了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界限,加快了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壁垒的破除。这一壁垒并非来自政策与技术层面,而是取决于观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取决于市场的自发调节带来的深刻的自我革新。

    结语

    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影为现代化的艺术呈现开辟新的路径,同时,也为个体价值的自由书写和时代精神传承弘扬提供了通途。毋庸置疑,网络电影是一座蕴藏巨大潜能的文化产业富矿,它的市场价值已经在攀升的数字中得以佐证,它的社会价值询唤功能也已正式开启,而它所呈现出的文化价值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在互联网由“最大变量”向“最大增量”转换的进程中,中国网络电影充满了无限生机与可能,尤其随着专业化、精品化的网络生态的形成,网络电影势必从“非主流”走向“主流”,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亚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目前,我们应为这种顺势而来的愿景做出及时有效的规划与应对,更应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思考网络电影的长远发展,从理念上矫正、从路径上设计、从制度上保障,为网络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短道超车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 J ].当代电影,2011(10):139-145.

    [2]武建勋.网络电影VS院线电影:融合或独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4):21-28.

    [3]徐亚萍.网络大电影:转型中的网络电影及其风险[ J ].当代电影,2016(12):117-120.

    [4]央广网:网络电影整体市场规模突破30亿 付费比例持续扩大[EB/OL].[2020-01-02].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cff0ec48e9f0908b901deb3/.

    [5]雷坤.中美网络电影多维度比较研究[ J ].电影评介,2019(14):94-96.

    [6]张净雨,杨玳婻.网络电影发展概况: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上海大学,2011:I-II.

    [8]张罗箫.中国网络电影健康发展生态的构建[ J ].电影文学,2018(24):10-14.

    [9]高力.电影批评的整体失落:电影泛文化批评本质透析[ J ].学习动态,2005(0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