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不如用教材!

    李兴秀

    经常外出听课学习,听多见广了,细细比较之时,深思熟虑之后,突然发现这些听过的课,虽然各具秉性,但却具有共同之点,纵使特色鲜明,但又不乏共性之处,或许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教教材。这些课堂真正实现了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认真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精读感悟精彩句段,巧妙设计师生互动,针对重点精雕细琢,面对难点点拨升华,教师教得努力,学生学得认真,不愧为一堂堂好课。但听过之后,却总感觉“味道”还不够,“火候”还不到,很难让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言而概之,就是仅仅做到了教教材。

    第二类:用教材。在这些课堂上,执教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在他们看来,教材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旁征博引的“引子”;课文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而是拓展研读的切入点。以教材为“引子”,开展以专题为特色的模块学习;以课文为切入点,进行以文体为依据的针对教学。这类课堂教学内容异常丰富,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课堂容量大,拓展延伸广,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同时又超越了教材,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切实实现了用教材。

    教教材,只是做到了将语文教对;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将语文教好。无论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业角度来说,教教材都不如用教材。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华丽转变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全面而深刻的大语文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综合”和“实践”两个词语点明了语文学科的鲜明特点。“综合”特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外在综合。二是语文学科内部各种语文学习要点之间的内在综合。从这两点我們不难看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生字新词,还要涉及汉字文化背后的丰富内涵;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更要注重同类文体和相似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树立大语文观。贯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掘并运用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并进而逐步养成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及写作的能力。“实践”就是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使用。学习生字新词,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读会写,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含义及使用;品味精彩句段,不能仅仅停留在品读赏析,根本是让学生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精髓。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更应该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掌握课文要点,更应该侧重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树立大语文观,教师才能将语文教得“大气”,学生也将必成“大器”。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而专业的职业眼光。有些语文教师,无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华丽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敏锐而专业的职业眼光。说得更为通俗一点,就是无法很好地发现教材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发觉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紧密关系。教材编审表面上看去貌似杂乱无序,实际上单元之中却暗含着深刻的联系;课文安排上看着好像混乱无章,实则篇目之间却包含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在教授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教材与教材之间的深刻联系,擅于发掘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密切关联。敢于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勇于探索真正利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借助于《落花生》《桃花心木》《白杨》等课文,进行“借物喻人”主题式教学。这类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拓展延伸广,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同时又超越了教材,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切实实现了用教材。眼光独到,才能将文本教材解读的全面深刻;目光敏锐,才能将课堂教学组织的特色鲜明。

    教教材,是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职业本分。用教材,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教教材,真的不如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