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缘何需要慢教育

    童年的概念既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又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生物学意义上的童年概念左右着教育学意义上的童年内涵。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利基夫妇、古尔德、伯克等著名的生物学家皆认同“人类是幼态持续的生灵”,并给出了考古学、胚胎学的证据,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童年提供了可能,也为儿童适宜的教育提供了证据。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童年”的概念,并指出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其“天性”。笔者认为,所谓儿童的“天性”,即儿童的“生物性”。人类“幼态持续”的发育特征与生物学实质,无疑为儿童的适宜性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慢成长”是儿童巨大学力的生物学基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期的上限定于出生时,下限定于青春期的末端。由于“幼态持续”,相比较其他动物,人类其实是以蜗牛的速度在成长和发育,这种遗传程序的设计和进化机制有助于人類大脑的发育和发展,这为人类的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生物学条件。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量呈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杜威也肯定了儿童期的价值,他认为儿童“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未成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力。人类“幼态持续”学说的支持者、进化生物学的重要代表古尔德更是极大地称赞儿童延迟发育的意义,他说“小孩是人类真正的父亲”,认为“幼态持续提供了顺利保留任何适应于后裔成年生活方式的幼年特征的机制”。因此,人类是杰出的习得性动物,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独有的生存策略,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儿童“慢”的成长需要“慢”的教育。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应当是平衡的,生理发育的延缓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心理发育的速度也要放慢脚步。因此,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内在的、慢成长的“时间表”。夸美纽斯说,“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试着要颠倒这个次序,就会生产出一些不成熟、没味道或没有成熟就先腐烂的果实,造就出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一个自我引导按照精确的时间表在愉快与欢乐中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创造宇宙中最伟大奇迹的人”。维果茨基也强调,“婴幼儿是按照自己的大纲来学习的,学龄儿童是按照教师的大纲来学习的,而学龄前儿童则是在把教师的大纲变成适合儿童的大纲的情况下才能学习的”。

    教育过程不是急匆匆的过程。如果不顾人类的“幼态持续”,企图加速儿童的生长节律,必会阻碍儿童的成长。因此,“慢教育”才是儿童“发展适宜性”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4日 徐宜兰 刘合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