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中民族医药特色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孙静贤 杨青松 高路

    

    摘? 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实习体系,是民族医药学科突出课程特点,也是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对本学院课程实习的不断摸索,对民族医药学科的特殊性及课程实习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课程组合实习、合理选择实习点及精心培养双师型人才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医药学科课程实践的要点及所取得的成果,为民族医药学科的应用型转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实习;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108-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minority subject, and study on why it is crucial to procession of being application course.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in our teaching process, the multiple courses practice, selection of practice location and double-teacher type cultiv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in curriculum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minority subject,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urriculum practice; application talents; 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practice

    近年来云南省中药、民族药资源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27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48亿元,占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1]。截至2018年底,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536.9亿元,同比增长15.46%;医药工业利润64.16亿元,同比增长2.85%。2019年,云南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可见,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云南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其中民族医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创新型人才,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2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

    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加快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民族医药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从事民族医药,乃至中医院的研究人员严重短缺。因此,加强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及实训,培养药用植物生产方面的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中药材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提高中药材品质有积极的作用[2],也是加快民族医药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设有三个专业: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及药物分析,围绕民族医药开展一系列教学、科研活动,希望培养掌握现代医药研究分析技术,熟悉民族医药行业的专业人才,为云南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行业发展助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学校的培养模式已慢慢从以学校教师为核心进行培养设计,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设计,因此实习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突显[3]。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4]。民族医药是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学科,也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整个学科的发展涉及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及实习实践课程等三类。三类课程中都含有不同要求及目标的实践环节学习设计,其中,課程作为教师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键纽带,其实践环节的设计也决定了专业课程的侧重性。本文拟从民族医药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院已开展的教学课程实习,分析、讨论民族医药课程实习的特点及开展方式。

    一、民族医药学科的特殊性

    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5]。严格意义上来说,民族医药包括民间医术及民族药资源,是一门传统知识现代科学化的学科。学科外延较为广泛,既有传统医药、中医药、植物学及资源学等传统学科知识,同时也包括药剂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其研究对象来自于民族地区的自然及社会,其成果进入实验室研究。这就意味着,民族医药的教学应采用复合型教学模式,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既要包括生物学、制药工程、药物分析等实验室研究工作,也应该包括一定课时的野外调研及民族医药研修。

    二、民族医药学科课程实习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课程实习是民族医药相关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6]。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及药物分析三个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医药研究分析技术,熟悉民族医药行业的人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特色确定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7]。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程成为联系学生与大学教师的关键纽带,而课程实习则成为学生、大学教师与医院医生、民间药师的合作途径,完善好课程实习的环节,是民族医药学科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步。

    三、民族医药学科课程实习改革探讨

    课程实习是民族医药学科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学科应用化转型的实施手段,也是培养双师型人才的一个平台。作为复合型学科的课程,民族医药学科中许多课程,如生药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等,都是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共同学习,因此,课程实习对于此类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其设计的内容与环节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民族医药学科前期的课程实习过程中,做了诸多尝试,分析了本学科课程实习的特点,找到了课程实习中一些切实的做法。

    (一)多门专业课的组合实习

    课程实习是应用型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实习设计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败,在实施课程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成本往往是影响实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课程实习的成本包括了实习经费成本、教师教育成本及实习时间成本。在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需要进行实习的课程达10~20门,如为每个课程都安排一个标准的课程实习,则教学安排中会出现众多问题,如相应的教学经费将无法承担实习的相关费用;教师的实习时间无法协调,特别是非学院专职教师,如企业技术员、民间药师等的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多次在同一实习点进行不同课程的实习,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进一步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多课程的综合实习。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各课程特点,精选、调整、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克服内容陈旧、重复或脱节的问题,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衔接紧密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单一课程的野外或工厂实习,变为以某几门课程为主的组合实习,具体做法如下:先将需要进行的课程实习划分为野外实习及产业化实习等两大类型,每个实习类型固定1~2个成熟的实习点,每学期安排2个年级的学生,在不同专业的教师及外聘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5天的专业连续实习。如野外实习,实习学生包括生物技术及药物分析专业的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学生,人数控制在120人以内;实习课程包括:生药学、生态学、植物学、民族植物学、资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教师包括以上课程的任课教师、专业负责人及民间药师等;在一个固定的野外实习点,连续考察实习3天,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生物分布、分析气候与植物分布关系、掌握药用植物识别及药材的采集、标本制作等。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整个课程实习的效率,避免出现课程实习过于频繁出现,而导致学生学习懈怠的问题,强化了同一学科下不同课程的教学相关性及连续性,也解决本科实习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同时,该实习方式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中外聘教师的授课,降低了整个课程实习的成本,相应地提升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实习点的优化选择

    民族医药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具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设定较标准理工科的课程更具特点,因此课程实习点的选择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科特点及实习的稳定性。

    现有民族医药学院的课程实习实施多门课程的组合课程实习,在实习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本学科的特点、实习所需成本、实习点的连续、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所以选择了既有理想实习条件,又有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需同时满足实验和实践需要,既有实验室内的实验环节又有野外实践环节。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自参加中药材的育种、栽培、采收、加工、质量分析等生产环节,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中[8]。在实验室中同学们可以了解药用植物的片剂和颗粒的加工过程,植物药的药用成分分离过程,药理活性分析方法;野外实践让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生境、形态及植物供药用的器官等,通过两类实习,学生能够对中药或民族药的应用有完整系统的认识。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云南白药集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等产业实习基地及新平药材种植实习基地、香格里拉藏医藏药实习基地等野外实习点等两类课程实习基地。基地的基本设置和条件可以满足多课程的组合实习,基地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民族药师、科研工作者及民族医生等都可以弥补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

    (三)双师型队伍建设

    课程实习的核心作用是弥补课程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其中双师型导师的制度是弥补大学教师教学缺乏的实际工作或生产经验。因此合理地选择课程实习的双导师对于课程实习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也是应用型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民族医药学科的双导师选择来自于三个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第一线人员,如医生、销售人员等;传统知识掌握者,如民间医师、传统药材种植者;学院再培训的教师。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丰富、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具备良好表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或专职教师,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制药学科方面,需要“双师型”导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制剂工艺学、药物分析、药品销售等,他们有明显的授课优势。在生物技术方面,需要“双师型”导师具有识别、采集和种植药材的实际经验。他们了解实习点的具体情况,了解实习研究的植物或者药物,是植物学、生药学及生态学等学科实地教学的重要补充。“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广泛,其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制订必要的措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是保障“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措施制定得力与否是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达到预期目标的保障。学院既要广泛使用“双师型”导师,也要注意对外聘教师的授课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培训,不定期组织校外单位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开展专题座谈会,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互补互利,在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授课水平,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导师队伍。

    我院课程实习实施的具体流程见图1。结合实习基地实际情况,让学生完成一次具体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三个专业的学生组成混合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研究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业的文献查阅,要进入图书馆,查阅专业书籍、通过CNKI等文献数据平台进行查找。通过查阅文献,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所定课题的学术前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等,培养了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设计实验流程,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生境、种植、采集和加工;药用植物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做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片剂及颗粒的加工,该过程使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加工利用有总体认识。对药用植物的功效进行验证之后,“双师型”导师再从企业开发的角度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评估,最终形成系统的民族药开发教学实习体系。这种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提升。通过由“双师型”导师指导的课程实习,学生受益良多。我院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科学研究工作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都有所提升。我院学生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比赛中屡创佳绩,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结束语

    课程实习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通过学生到野外、工厂等学校课堂无法实施的教学环境,通过任课教师与校聘的“双师型”导师共同指导下,来弥补或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民族医药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科,其课程实习也需要突出学科特色,最终目的是为各民族培养民族医药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实习改革中实行多课程的组合实习、通过精心选择实习点和“双师型”教师,来降低实习成本,加强实习的连续可行性,优化课程实习内容,提升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完善民族医药学科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Z].2016-2-3.

    [2]乔永刚,牛颜冰,梁建萍,等.药用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7(1):132-133.

    [3]韩相春,李雷鹏.教学实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90.

    [4]付和忠,郭青.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143-144.

    [5]诸国本.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重要意义[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1-4.

    [6]曾文斌,刘文胜.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3):10-11.

    [7]赵奎军,樊东,王晓云,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6(4):1-2.

    [8]张红瑞,李贺敏,杨静,等.农业院校中中药学专业校外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19(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