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乔炎红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于是,初中语文课堂成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论述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抓住有利的契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记得笔者在教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曾有位学生忽然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真笨,因為既要满足母亲又不委屈儿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回来的时候再一起走小路。这样既达成了母亲的愿望,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面对课堂上的这个“意外”,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这位同学的看法很正常,但我们都能想到的办法,作者最为一个成年人,不可能想不到。可是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呢?其中的意图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请大家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最终,学生们得出结论:作者特意写散步出现分歧,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的原因,就是为了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个主旨。就这样,通过学习《散步》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自行讨论下实现了。

    试想:如果教师为了赶任务而一味地对学生不经意间的看法横加指责。或是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马上给出答案。那么,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理解莫怀戚先生写作《散步》目的,这堂课也就失去了意义。不过,在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后,教师把学生的一个看法当作了契机,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组织他们深入讨论,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制定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内容当作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说《台阶》叙述了“我”的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对这样的父亲,作者既崇敬、热爱又充满同情。对学生而言,理解父亲的形象并不难,但对于文章为什么以台阶为题目是有难度的。为此,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刻意设置了两个问题:

    (一)结合文章说说父亲和台阶有哪些联系?

    (二)结合文章说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在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过程中,也一步步明白了台阶的深层意蕴和作者对父亲的态度,这就找到了教学的重点,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既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进而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采用灵活多样形式,构建审美课堂

    王崧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开展各种活动,构建语文审美课堂,激发学生初步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

    比如,在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把这个故事演绎出来。而学生为了演好角色,会主动去查资料,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方面的变化。学生通过表演把文字付之于形象的过程,既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又让他们对角色有了深入的理解。于是,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便随之而提高了。

    再如,在教《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辩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评价美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整合教材中同类题材的篇目进行同题教学,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诗歌时,可以把《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这类思乡怀人之作放在一起教学。课堂上先用《思乡曲》的背景音乐创设思乡的情境,教师把诗歌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思乡之苦、文本之美,从而对作品有一个更高境界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从文本出发,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文本的内容变为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深入挖掘文本的美学元素,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注情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的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达到课文内容与生活的统一,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先在预习环节中布置学生写一件父亲为自己做得印象最深的事情,并在课上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所写的事情和朱自清的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的特定的场景中“翻越铁路,爬上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一事相比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朱自清的父亲背影的“高大”,进而更进一步次领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深的父子之情,并受到思想道德的洗礼。

    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学习能提升语文知识。另外,在教学的基础上也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学是当下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话题。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相融,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