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两端,后编中间

    商慧

    [创课缘起]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这个流行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拥有“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可最终我发现,讲好一个故事却很困难。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呢?

    [创课思路]

    1.概念解释。

    这里所说的“小单元故事”,是指设定好开头和结尾,编写情节单纯的短小故事。比如蒲松龄之《狼》文。

    2.《狼》文由“这样”之开头如何演绎成“那样”之结尾?

    为什么两只狼尾随屠者而最后竟然死掉呢?因为屠者起初以剩骨阻止狼的追随,但骨有尽而狼不止。无奈,寻得麦场积薪,倚其下,弛担持刀,对峙。后,一狼犬坐于前一狼绕薪堆后偷袭,屠者趁机暴起劈面前之狼,又劈另一狼于麦薪之中。蒲松龄先定下屠者归途遇狼,而且是两只,他竟然能杀死两狼安全回家,其重要原因是两狼分开使屠者觅得斗杀只狼的机会。

    再读蒲松龄另一篇《狼》文,屠者归途遇狼,但不是劈狼而毙之,而是狼吊于树上。我们亦可想象到,是屠者用称钩钩肉系于树上,狼见肉,跳而啖之,必吊于树下。

    3.总結小单元故事编创规律,最后真题练兵。

    由读《狼》文,可以悟出编创小单元故事之规律:先编两端——开头和结尾,然后编中间。概括如下:事情开头(kx)+原因(y)+事情结尾(jx)=故事(gx)。

    [教学现场]

    一、文本研读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狼》,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觉得屠户为什么能战胜狼?

    生:因为屠户有着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师:对,屠户的斗争精神固然可敬,但最重要的不止于此。想一想,屠戶躲在积薪中时有什么心理活动?

    生:他会非常恐慌、害怕。

    师:请你们想一想,屠户暴起劈狼之前,是如何思考的?也就是揣摩屠户的心理活动。

    生:他有两种选择,一是躲在积薪中,等到天亮有人来救他;二是当机立断杀了狼,自己活命。

    师:如果屠户选择一直等着天亮有人来救他,有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结合狼的生存习性谈一谈。

    生:一直耗下去的话,屠户体力会越来越差,更容易被这两只狼攻击。

    生:狼会叫来狼群对付屠户,结果就是屠户被狼吃掉了。

    师:说得很对,所以在这个紧急关头,他选择了劈狼逃生,而没有选择等人来救,就是因为他明白如果等下去,狼可能会召唤来同伴,而自己只是一个人,等不到天亮就被狼吃掉了。如果现在趁着两狼一前一后分开了,那么可以逐个杀死,寻求一线生的希望。他想到了;欲活命,当拼命。这就是屠户的智慧所在,能在决断之前对事物做好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根据事情的条件推理其结果。我们一起看蒲松龄的另一篇关于狼的文章。

    二、故事创编

    狼

    蒲松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效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縊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則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全,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师:谁能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生:一个屠夫回家途中遇到一只狼,他就用称钩把肉钩住系在了树上,第二天屠夫发现,狼为了吃肉咬到钩子吊死在了树上。

    师:这篇《狼》和我们学习的那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生:屠夫傍晚回家遇狼,最后都是狼死人活。

    生:一个是屠夫做好选择勇敢劈狼,一个是用肉吊狼,狼的死法不同。

    师:也就是说,这两篇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中间的故事情节却不同。那么我们从这两个小故事中就能总结出编创故事的规则:有了固定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再编中间,中间的故事内容就解释为什么由此开头演绎成此结尾。那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简单的方程式。

    (屏显)

    事情开头(kx)+原因(y)+事情结尾(ix)=故事(gx)

    三、延伸阅读

    (屏显并阅读材料《那豁口,那小路》)

    那豁口·那小路

    南盱

    我家住在大学校园里面。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在学生活动区与居民活动区中间设置了一道铁隔栏。同时,在学生活动区一侧的黄土地上植了绿色的草皮。

    开始,人们还讲点规矩,按照学校的要求绕道行走。大约过了一个来月,草坪一派生机,像一块翠绿的地毯铺在这里,很养眼。

    可是好景不长。不知是谁“勇敢”地将铁栏的一根铁条锯断,使铁栏有了一个豁口。于是人们把脚踏进了草坪,大家都抄近道,在草坪上踩出了个‘人字:一“撇”是从豁口向教学楼走去,一“捺”是从豁口向教学楼西侧的运动场走去,这一“撇”一“捺”在距铁栏豁口10多米处是合在一起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大学生,也有居民。他们都是一个姿势——向张狂伸着的铁条低头弯腰,斜着身子钻过豁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坪上的草越来越绿,而小路上的草已经枯黄,‘人字愈来愈显眼。看到这个情景,真叫人心疼。于是,我写了张纸条,贴在了豁口边的铁栏杆上:“上帝创造了小草和我们,那就让小草和人们一起享受阳光,一起成长!请走大路!”

    又过了些日子,我去看豁口,纸条已无踪影,但见小路已经溜先溜光的了,只有几棵草茎还直挺挺地立在那里,好像说这里曾经是草坪。

    望着这‘人字小路,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本不是路,但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我觉得这‘人字路是对人们的绝大讽刺——虽然是众多人走出来的路,但未必是正路,要警惕啊!

    师:如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子也便成了路。这篇文章开头这里“没有路”,结尾这里“成了路”,原因是什么?

    生:“走的人多了。”

    师:那么,构想众多的人怎么走的,故事就成了。

    四、写作实践

    (屏显)

    北京市2018年中考试题:

    请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师:有固定的单个关键词和开头,根据我们刚刚推出来的公式,这样的一篇文章该如何完成呢?首先由这三个关键词,你能想到什么?

    生:由“困境”想到遭遇困难,面对困难要奋力斗争。

    生:由“伙伴”想到团结合作。

    生:由“成长”能想到大家一起战胜困难之后内心变得强大了。

    师:那我们根据这单个关键词就编好了故事框架:在“幽深的峡谷里”遭遇意外,与伙伴合作走出困境,领悟人生,又长大一些。现在我们就可以编写故事内容了!既然是峡谷,少不了环境的描写。关于写景,我们可以读一读郦道元的《三峡》。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那么如何与人结伴走出峡谷,我们可以读一读《淮南子·说山训》:“寇難至,蹩者告盲者,盲者负而走,两人皆活。”根据其文可设定人物,高度近视但身体壮实的同学与视力正常者结伴游“猿飞峡”,视力正常者不甚伤足,天黑能见度差,凭手机微光,由近视者负视力正常者,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两人合作,走出峡谷。现在我们就一起编写一篇这样的故事吧!

    [创课所得]

    根据《狼》文可让学生明白假言思维与行动决策的必然联系,在决定做事之前揣摩事情的条件,推理事情的结果,能够对事物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通过蒲松龄的另一篇《狼》文,可以推理出编写故事的规律:先编两端——开头和结尾,然后编中间,解释为什么由此开头演绎成此结尾。运用逻辑思维重新编写故事,获取生存的智慧。

    [学生作品]

    走出幽深的峡谷

    在幽深的峡谷中,我与伙伴庄翰同学已艰难地行进了三个小时。这是条很壮观的峡谷,名为猿飞峡。我崴脚了,庄翰同学背着我朝谷口前行,尚需两个小时才能走出峡谷。此时,天已渐暗。怎样走出这幽深的峡谷,我们面临着这一困境的考验。

    本来,我是专门陪庄翰同学来峡谷的,我早就来过。庄翰同学一直没来过,原因很简单,他视力不好,眼镜像个瓶底,一圈一圈的,但猿飞峡是他的相思地。说起猿飞峡,实在可人,特别是春来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椒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不仅如此,还有一奇特之处,峡右岸林木深处是猿猴聚集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左岸虽无猿,但竖壁传响,哀转久绝。故有人歌之曰:奇峰绿水峡谷长,猿呜三声泪沾裳。庄翰因视力不好对赏美景井无强烈的欲求,但他对猿飞峡猿呜心向往之。我知其情,故趁学闲之机,与他同游猿飞峡,了其心愿。谁知我在返回时一不小心崴了脚,寸步难行,成了累赘。

    猴飞峡因山高谷深手机信号不通,向外求援无可能。时间已是晚上七点钟了,天暗了。手机虽然不能对外联系,但它的第二职能却派上了用场。我一边用手机照明,一边指引着庄翰怎样选择道路。

    这时,为了减少精神压力,活跃行进的氛围,在歇息的时候我与庄翰找些话题进行讨论。

    “你怎么看手机的使命?”我问。

    “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在特定情况下,主次会发生转化。”他说。

    “具体说呢”我又问。

    “当下,我们需要的是认路。所以,手机求援不可能,但它能照明。”他说。

    “你很看重物的条件呀!”我评论他。

    “好比说,你有志与力,而又不怠,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火把、手电等亦不能成事。”他解释说。

    “你说得有道理!但我们走出峡谷,关键还得靠我们两个人的兄弟情。它决定了我们能够以物相之。手机照明,为看路、引路提供了方便。可行走却要靠你的腿,如果没有手机照明,大不了等待天明,找个山窝离蜷缩在一起,你靠我,我靠你,还能相互取暖。”我补充说。

    “说得好!歇口气,咱们继续走。我是你的腿,你是我的眼!”他动情地说。

    又坚持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手机有信号了。其实同学们正在寻找我们,他们见我们没有按时返回,估计出了问题,便结伴沿河谷与我们相向而行。

    此次经历,我的见识又有所提升:人是社会动物,他需要有好的社会性公共生活——伙伴、友情!西方古典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与此相反的人其实不是人,要么是动物,要么是神。

    我在生活的旅途上又成长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