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惩罚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高晴晴

    摘 要:第三方惩罚指自身利益不受违规行为影响的一方看到不公正行为所实施的对违规者的惩罚行为,其对公正分配、合作、社会规范维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情境对第三方惩罚具有不同的影响。此外,该行为的发生也依赖于多个系统,如个体人格特质、情绪以及社会认知功能等;探讨第三方惩罚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够让人了解到第三方惩罚的发生机制,也能为群体合作与规范维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惩罚; 影响因素; 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1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48-002

    一、引言

    我国历史文化上一直以来都有对公平和公正的维护与向往,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充分体现了对公平的追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古人的一种维护公平公正的侠义情怀。时至今日,这种优良的传统在当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本质上虽有维护公正和社会规范的动机,但是这种动机并不足以让所有人都能遵守社会规范,所以日常生活中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增加第三方惩罚,或许能够提高人们維护公正的行为。第三方惩罚是指旁观者个体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付出代价去惩罚违规或破坏公正的行为,由于事情的发生和第三方旁观者没有关系,但是第三方可以发自内心地去维护公正,因此也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例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如果车上的乘客能够及时制止那个推搡司机的乘客,或许会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校园欺凌发生时,如果旁观的同学及时制止,或许会减少被欺凌者的伤害。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坏人的胡作非为,还要考虑好人的不作为以及不作为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理清第三方惩罚的理论基础和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第三方惩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有利于我们了解第三方惩罚发生的心理机制,也有利于人民社会道德体系的维护以及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第三方惩罚的心理学理论解释

    1.社会偏好理论

    Camerer提出了“社会偏好理论”,后经Fehr和Bolton等心理学者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社会偏好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无关利益的旁观者遇到不公正行为却仍然会做出惩罚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第三方惩罚并不是进化而来的本能,也不是具有清晰目的的理性行为,而是人们具有维护合作秩序、追求公平公正并惩罚违规行为的偏好。面对不公平行为的发生会促使人们产生消除不公平现象的强烈动机,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公平偏好的个体而言。一旦公正被维护,人们可以从惩罚违规者的行为中得到满足感与成就感。第三方惩罚就是人们不惜牺牲个人收益而宁愿追求公平分配的行为。

    2.强互惠理论

    在社会偏好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强互惠理论来进一步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其是一种超越“经济人”假说的行为方面的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的一些行为举止是利他的,可以为了达到公正而不惜去付出代价。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比,人的进化速度是较快的,其原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为了维护合作环境的公平以及人际间合作的规范,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破坏公平准则的人。因此,强互惠理论中的行为能够制止群体中一些成员的投机取巧或者搭便车的行为。Fischbacher和G chter在研究中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群其实是有很强的意愿去合作,假如个体被不公正地区别对待,那么第三方会有不惜付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人群的趋势。已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强互惠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且群体间的自私行为会导致合作的瓦解,由此可以看出,强互惠是社会规范得以执行的有力后盾。

    3.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激活理论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并被内化成为个体意识,即使没有外部的奖励,也能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能力。社会规范的形成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通过社会学习而慢慢地获得的;尤其是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规范,并且严格遵守;当看到有人违反社会规范时,对其进行制止或者惩罚。社会规范在群体中的作用机制是多方的,包括第一方、第二方以及第三方执行。第一方执行一般寓意为自我己经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行为;第二方执行是指博弈二者遇到不公正事件时,被不公正对待的个体去惩罚另外一方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公正和社会规范;第三方执行则意味着旁观者看到社会生活中违反社会规范行为时,对违反公正的人做出惩罚,即第三方惩罚,比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陈思静研究表明第三方惩罚是维护社会规范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Schwartz等研究者提出社会规范激活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自我感觉到生活周边有人做出违反公正和规范行为时,而后作为旁观者的第三方把责任归于自我,从而自发地产生这种特殊的利他行为去帮助受害者或者惩罚违规者,即帮助他人的动力是个体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规范会对社会中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重要影响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事件聚焦于某个规范时,才会明显地对旁观者第三方的行为产生影响。Fehr与Fischbacher研究指出,第三方惩罚在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利他行为相比,第三方惩罚更能反应旁观者直接维护社会规范和公正这一心理。

    三、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因素

    1.情绪与第三方惩罚

    众所周知,情绪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影响第三方惩罚的情绪类型中,Nelissen与Zeelenberg研究表明,看到他人受到不公平待遇产生的愤怒情绪,以及对不公平现象的厌恶情绪会驱使作为第三方的旁观者愿意付出一定成本来惩罚违反规范的人。除了愤怒情绪之外,还有内疚、同情等情绪,但这些情绪更多的是指向利益受损的“受害者”;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对第三方惩罚行为产生影响。马露露以不公平情境问卷的形式深入分析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这种行为发生时被试的情绪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关注于违规者的愤怒可以显著预测第三方旁观者的第三方惩罚行为。曾康琳等人研究表明:当违规者不遵守信用或者自私而出现不公正分配时,这极易诱发第三方旁观者的愤怒情绪,从而做出第三方惩罚。由此可以看出,情绪是影响第三方惩罚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2.情境与第三方惩罚

    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也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具体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之间的关系等。Charness指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旁观者维护社会公正和规范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也会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社会距离可以影响第三方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聚焦。Campanh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对不公正行为的感知会受到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与不熟悉的人相比,人们较少拒绝亲密友人的不公正要求。目前,国内也有研究者探讨了社会距离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徐杰等人研究采用基于独裁者博弈的第三方惩罚任务,操纵了第三方与独裁者的社会距离,比如朋友和陌生人;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对好友提出的不公正提议,相较于陌生人会有较少的惩罚。另外群体之间的关系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Schiller研究表明,第三方惩罚这一特殊利他行为存在群际偏差效应,所谓群际偏差,即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所归属于某个内群体的偏爱与保护以及对外群体的排斥与贬低;因此人们会对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成员的违规行为更宽容一些。

    3.人格与第三方惩罚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问题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如共情、公正敏感性、正直感等对第三方惩罚行为也有影响。Leliveld研究显示,高共情的个体由于更能感受到受害者的处境,进而会对违规者做出惩罚;Yoder研究表明个体的正义敏感性差异决定了个体面对违背公平情形时所经历的道德义愤的强度,它主要指个体对不公正事件的感知程度以及恢复正义的倾向性。Baumert等人研究证实,正直感和第三方惩罚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个体的正直感越强,越倾向于做出第三方惩罚,正直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且具有很显著的社会价值。徐京卫指出正直感是一种公平无私心、刚正坦率、坚持一定的道德准则,其隶属于情感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个体的正直感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如卢家楣教授进行的一项关于青少年情感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正直感在此次调查中的得分最低(3.94分),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正直感与第三方惩罚的研究,Lotz研究表明:人们正直感和第三方惩罚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正直感越强的个体,越倾向于做出第三方惩罚行为。国内研究者王康康研究表明,高正直感大学生的惩罚频率大于低正直感大学生,并且惩罚成本和惩戒力度对于高正直感大学生的影响不显著,这个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说明高正直感的个体更乐于去维护公正与社会规范;关于中学生正直感的研究,徐京卫曾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青少年正直感》问卷并进行了施测,最终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正直感不高,亟须提升。而对于中学生个体正直感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这就使得正直感对第三方惩罚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四、第三方惩罚研究展望

    第三方惩罚对公平公正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第三方惩罚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未来对第三方惩罚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已有研究表明,人们有维护内群体的普遍性,即面对不公平事件时,人们对内群体更加宽容,对外群体更加严厉,那么正直感作为青少年情感的一个重要维度,对第三方惩罚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是否会受到个体情绪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此外,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那么面对不公正事件发生时,不同正直感的个体是否会有群体偏差呢;另外,在我们社会中,群体间的偏见一直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已有研究表明诱导共情可以增加第三方个体对受害者利益的关心,是克服群体间偏见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探讨共情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以及共情是否可以降低内群体偏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三方惩罚对于心理学学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实验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因此,怎么样去运用第三方惩罚去促进人们对社会规范与公正的维护,促进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把第三方惩罚运用到实践中来,为将第三方惩罚落实到具体的规范实践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思静.社会规范激活:第三方惩罚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

    [2]卢家楣.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2009,41(12):1152-1164

    [3]马露露.第三方公正:惩罚与补偿及其情绪前因[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