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散养土鸡痘病的防治

    程良烛

    摘要:对林地散养土鸡痘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林地散养土鸡;痘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3-0025-02

    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率高,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结节状的增生。喉头、口腔和食道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病毒在60 ℃的热处理中3 h才能灭活,在-15 ℃的低温下保存多年仍有感染力。但对消毒药较敏感,1% NaOH、醋酸及0.1%升汞溶液中5 min即可灭活。

    鸡痘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鸽有时也发病。鸭鹅的易感性较低,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也最高。

    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脱落的碎散的痘痂中,病鸡的皮屑、咳嗽和喷嚏产生的飞沫、粪便中均可带毒。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蚊蝇等吸血昆虫可携带进行传播。斗架、啄羽造成外伤或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鸡舍阴暗、潮湿、饲养管理太差、气候突变等均可诱发该病。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痘病的潜伏期约为一周左右,可根据其症状、病变以及病毒侵害机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

    1.1 皮肤型

    在其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髯、口角、眼睑、翅内侧等部位产生灰白色的小结节,继而发展成痘痂。表现为厌食、眼睑肿胀或完全闭合。一般皮肤型全身症状较轻,但严重病例则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消瘦、产蛋下降或停产。

    1.2 黏膜型

    在口腔、咽喉、鼻腔、气管黏膜发生痘疹。初期为黄白色圆形小结节,逐渐扩散形成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组成的黄白色干酪状的伪膜。病鸡表现为吞咽困难、呼吸急促、伴有“咯咯”声。鼻腔流出淡黄色脓液;眼睑肿,充满脓性分泌物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甚至死亡。

    1.3 混合型

    混合型鸡痘为皮肤型、黏膜型同时发病。鸡痘的发病率与病毒的毒力、饲养管理条件有关。成年鸡死亡率低,雏鸡感染严重,死亡率可达50%。

    2 发病原因浅析

    2.1 饲养管理不善

    因育雏场的鸡往往在舍内育雏,其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良好,而养殖户经运输到场后并未采取逐渐过渡措施,还有些养殖户是先舍养后放养,也未考虑环境改变等应激因素(气候突变、蚊蝇叮咬等),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虽然林地散养土鸡属粗放型养殖,但养殖者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的人群。在日常管理上随意性大,如圈舍卫生恶劣、阴暗、潮湿,很少进行环境消毒。加之饲料单一,缺乏林地轮放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鸡只正常生产的需要。

    2.2 免疫接种效果不佳

    部分养鸡场为节约成本,并未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甚至认为从专业育雏场购买的鸡只全部进行过免疫接种,其抗体效价足以满足生产需求;还有些养殖户在接种国家强制免疫疫苗后,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均未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免。

    2.3 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彻底预防

    因林地散养土鸡开放性大,甚至许多鸡只露宿野外,难以监管,增加免疫难度。加之大部分养殖户不具备免疫接种技能,对疫苗的贮存、使用剂量、注射部位等不能正确掌握。另外有些疫苗就是按标准接种亦难以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如鸡大肠杆菌病等。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鸡应分群饲养,避免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搞好鸡场及林地环境的清洁卫生,消灭蚊蝇,定期消毒。尽可能减少气候突变对鸡群的影响。

    3.2 搞好免疫接种工作

    预防鸡痘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翼翅刺种法接种鸡痘弱毒疫苗,一般在10~20日龄首免,产蛋前1~2月第二次免疫,10~14 d产生抗体,免疫期为4~5个月。

    3.3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对伤口涂擦碘甘油,发病鸡群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抗生素(甲磺酸培氟沙星)防止继发感染。

    4 小结

    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扶贫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养殖者利用政策的契机,为发展经济大举利用林、草、果园发展多项养殖,虽然为城乡市场提供了绿色产品,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但也由此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不可勿视的环保问题,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已成蔓延之势,为将来养殖业健康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因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集技术、资金、管理、环保、市场营销等因素系統性很强的过程。其间环节缺一不可,所以养殖者一定要谨慎对待养殖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充分评估养殖风险,这样才能减少经济损失,真正达到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