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惠

    摘要:当今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发展,艺术类高等技能型人才紧缺。随着大众审美方向的变化,艺术越来越注重市场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开始思考如何进行高职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而生。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为基础,探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实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的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79-02

    0 引言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师范类高职高专给教育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经过30年的发展,大批高层次人才出现,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与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之间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职艺术类专业更是面临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学生就业渠道等难题。一些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了自身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倡导“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观念[1],提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随之出现了“工作室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培养,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新加坡高职院校提出了“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知识教学要融入行业需求,使学校培养目标符合行业所需技能。因此国内受此影响也相继展开了艺术实践研究,推广工作室模式,为了解决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在教学中设置了技术实践,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但目前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使得新的教学模式普及面较小。在实践上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为此,继续研究和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较同类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高职院校目前培养人才的体系主要参照类似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中采取工作制室的培养模式,虽然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做了大量实效性工作,但是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受到教育体制机制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与工作室人才培养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工作室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

    1.1教学师资及教学设备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是从本科或研究生院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开始教学,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面向企业或者市场的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差强人意,很难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实践任务。为此需要从企业聘任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与高职院校教师适当配比,组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团队进行授课,以此补充师资力量。

    艺术类的教学实践工作往往需要较多的教学资源及实训基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教学实训环节名存实亡,大多实训工作流于形式,工作室未能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训实践的机会,究其原因大多是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无法购置更多的设备用于教学活动。

    1.2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成果评价方面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真实有效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缺乏当下的市场背景,学生不能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动手操作,动手实训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同时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过分看重书面成绩,对于实践实训的成绩往往忽略,缺乏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过程的评估,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检验评估重视不够。在学校和企业合作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学校对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实意义

    2.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其重点在于企业和学校的对接,迎合就业工作环境。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或者教师组建的教学空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企业或者教师的工作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室培养人才的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的作坊制形式,该模式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改善为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以做项目形式将学习过程“由学到做”转变“边教边学边做”,将教、学和做融合,能显著的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基于工作室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集中了传统教学和师徒制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充分的对接市场,学校和企业协作形成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缩短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2.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在于:一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及学习与实践的融合。通过工作室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在实践中学习工艺,在实践中锻炼技能,从而强化素质,实现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进行,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高度适应,学习的成果能够应用于生产一线,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機衔接。二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是围绕项目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项目,从商业运作的整个流程展开,其中包括前期的调研、中期的策划实施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市场一线,能够获取到岗位上第一手资料,积累市场经验,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工作室培养人才方式能够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长期以来高职学校设计类教师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艺术类实践经验,传授的技能与市场脱节。在工作制模式下更多的企业工程人员参与,这就将社会需求带入教学工作,同时工作室在多方参与下运作,学生以工程项目为作业,师生共同参与研发,这就将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

    3.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设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的资金投入,教师配比,软硬件投入等都不同,其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职业院校在建设工作室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目前主要的建设方式有:一是职业学院自行组织建设院校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色,统一调配资源组建工作室。在硬件方面,学校按照教学目标及企业项目需求,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室,学生根据细分专业进入工作室完成学业。在软件方面,学生在工作室学习,并由工作室参与考核,院校进行审核的模式进行。二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建工作室。一方面学校可以主动向企业提出合作意向,由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工作室,学生的课程设置以企业诉求为主,围绕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向学校提出合作,学校提供相关工作室场所等基础硬件,企业提供成立工作室所需的专业设备,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由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制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运行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运行需要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及相关的管理方面等全面协调。为保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一是要合理安排工作室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要在进入学校后就要了解工作室运行情况,根据学生专业细分领域有目的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有效的利用在校时间配合校内外导师结合企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二是优化工作室的项目课程。在教学上不能按照传统的章节为单位进行授课,而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化教学,将项目任务分解,学生分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并逐一解决。三是完善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将工作室运行的职责划分,并由专人负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和企业利益。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创建工作室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的培养人才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了艺术类高職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虽然工作室培养人才的机制尚不完善,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它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邓良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47-148.

    [2]刘瑞斌.河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3):86-87.

    [3]刘爱胜.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9):176.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