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 敬畏自然 重建关系

    杜继纲

    国内外疫情逆转之际,适值窗外春如画。我们从灾患中吸取的教训与反思,以及对红五月盛景和重建幼儿园教学秩序的期待,因为压抑既久,正变得愈来愈强。灾患之后没有赢家。可以想见的是,针对疫情,开展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教育,首先意味着一场幼儿园对“关系”的重新审视。

    幼儿园里日常摇曳的花叶,自然角跃动的精灵,围绕在孩子们身边,持续上演着的,其实就是活脱脱的四时而动、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孩子就是在近距离照护每一株花草、喂养每一只动物的生命历程中,洞悉动植物的四季枯荣、生长变化,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重贴近童心。

    大自然、大社会永远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来源。

    针对疫情,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所谓值日、轮流,不是简单的养护与被养护,也不是居高临下或例行公事的投喂与施舍、喷洒和记录,而是在方寸之间搭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履行生命对生命的承诺与守候。

    针对疫情,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孩子的生活、课程因为高楼林立、过度保护,而与自然、社会渐行渐远的关系。我们需要带领孩子,立足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终极目标,放慢脚步,放眼园外,适当领略自然风光,调查周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变化,借助自然与生命主题的绘本、纪录片、动画等,多感官、多通道地感受自然生态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体会人与自然,尤其是动物之间,唇齿依存的关系。

    针对疫情,我们需要充分发扬保教结合的传统,启发孩子,从日常严格的卫生保健常态和老师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中,结合身边的流感、手足口等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感受强健体魄与良好作息、卫生习惯的关系,将科学卫生保健的制度与理念内化于心,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园所的公共卫生环境的创设之中。

    针对疫情,尤其以全国的疫情联防联控行动为契机,我们更需要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为宗旨,重新审视教育与习俗、传统的关系,重建园所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与约定的习俗、传承的信仰和尊崇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生命与自然的四时之变与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借助习俗、节气与节庆等形式绵延,在农耕文明当中拥有悠久深厚的社会教育传统。

    不幸的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导致四季节气不再分明,而社会分工、城乡差异相伴的人口迁徙与流动造成传统宗族与群落的星散。这些都导致了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相生相克、共生共赢关系的传统习俗、节气与节庆日趋式微。

    针对疫情,我们需要重建园所与家庭、社区的关系,重新追寻城市、乡村失落的场院和田园文化的传统,共同培植习俗、節日与节庆扎根的文化土壤,借力传统文化的濡染与熏陶,教育孩子尊重生命与敬畏自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