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用好教材,寻求作文教学新突破

    武桂华

    部编教材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中写道:在语文知识的安排上努力做到“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诸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了之后能自主建构知识”。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说法,那就是“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下面仅就《学习抒情》一课做比较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09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人教版)课题为“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其主要知识摘录如下:“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这是陈述性知识;“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这也是陈述性知识;“除了直接抒情外,作者的情感也往往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这句话带有一点,“怎么做”的意味,拆解为——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法,也有渗透在叙述、描写中的间接抒情法。这就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可视为“程序性知识”。也仅仅是这样一句话,其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地位、教学指导意义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部编教材“学习抒情”一课,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比喻将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暗示感情,用景物描写烘托感情,这些写作知识向“写”的实践指导中更近了一步可见部编教材在“重视程序性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努力,在教材各写作课中,都可见其一斑,并成为探寻作文教学出路的方向标。那么,部编教材提供了怎样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中还可以怎样打开通道,进而更接近学生写作的路径呢?下面就举个实例说明。

    一、梳理落实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做了详尽的指导,可以梳理如下:

    写人要抓住特点

    1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特点。

    2展开具体描写。

    (1)描写外貌:五官、头发、胡须、脸色神情,尤其是眼睛。

    (2)描绘衣着:可写某次的具体穿着,也可以写其习惯的衣服穿着,服饰搭配。

    3把人放在事件中写,那人写活。

    (1)与别人的交往。

    (2)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

    這张图全面、细致地呈现了“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程序性知识,可以像导师一样,引领学生打开观察的视角,从多角度挖掘、表现人物特点。教师只需用好教材,据此来设计教学,就可以过程清楚,梯度鲜明,细节彰显,其效果可想而知。

    特级教师黄厚江的(写出人物的特点》《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29期)一课,写作的过程就与教材提炼的方法基本契合,堪称精彩。黄老师首先现身说法,让学生观察自己,捕捉特点,再动笔展开描写。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写出人物特点,比较容易的办法是从肖像和语言入手。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得很丰满写得很深入,还要通过具体事件写。对素材的来源,黄老师又从两方面做了更为深入的指导:当你对所写的人了解的事件材料不多时,可以调查了解;如果写一个人的特点,掌握的材料不够用7.可以假借别人的事件写,还可以从侧面写等。

    有人说,新教材“专治不会教”。曾听过一节问题的课,教师领学生从教材选文中得法,只仿语言形式,根本没参透选文写作之“道”,与实际的写作过程游离;方法只限于“巧加修饰”“以形写神”“加入修辞”的具有广谱意义的技法,缺少有针对性的策略指导。与其如此,真不如老老实实地梳理教材,落实好教材。

    二、补充分解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怎样选材)为例,先对教材的写作知识进行梳理。1.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取;选取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2.注意材料真实。3.注意材料新颖:选择別人未使用过的,或者虽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有新感悟和体验的。这样的作文指导非常具有操作意义,但写作的过程指导不够凸显,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成作文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编写这样一份写作任务单:

    请你以‘雀操场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可以捕捉操场上的人物及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写操场上让你难忘的经历,或写触动你心灵的人、事、物。写作时要注意以操场作为大背景进行勾勒与描画,以更好地扣题。

    1.头脑风暴:你会想到哪些材料可写?

    2.请给你所选的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大家都会想到、写过的、有独特体验或发现的、平常素材可翻出新意的、有深刻感悟的。

    3.你想表达的中心是:

    4.围绕这一中心确定的材料是:

    5.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是(明详略):

    选材的前提是聚材,只有搜集了数量足够多、角度足够丰富的材料,选择才有可能、有意义。所以,第一步,在教材提供的写作知识基础上,补充选材前的头脑风暴环节,使写作的过程指导更完整。这是选材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不能浅尝辄止。接下来的归类,是对材料筛选、过滤的必经之路,表单将教材提供的写作知识进行了细化、分解,将学生选材的过程拉长,将大脑的暗中工作敞亮,试图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深度干预。教学实践证明,这两个环节做到位,后面的选择才能水到渠成,教学效果才能更好。这张写作任务单,既是学生写作过程的工具性支架,也是写作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

    三、定点炼制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例,梳理教材的写作知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2.借助一些手法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3.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重庆市巴蜀中学的杨宇鹏、岳承荣两位老师对本课做了如下写作指导,提要如下:观察感悟——一词概括精神;描写刻画——几句表现精神;添加升格(添加环境描写、议论抒情)——段落突出精神。(《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8年第5期)从观察感悟,到描写刻画,再到添加环境描写、议论抒情进行升格,与教材若合一契;一词概括、几句表现、段落突出,又由单一到丰富,循序渐进,有学理支撑。两位老师又聚焦在“抓住细节表现精神”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两个点上,炼制出“反复动作”和“夸大观察者感受”的方法,进而突出人物的精神。

    与这一课的着力点不同,教材给出的“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的方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对其进行二度开发,炼制实用的写作知识,以降低写作难度。举例如下:

    分析这几组例句,你能归纳出议论抒情进行点睛式概括的几种方法吗?

    1.(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

    1.(2)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

    2.(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时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纪念白求恩》

    2.(2)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植树的牧羊人》

    3.(1)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植树的牧羊人》

    3.(2)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

    4.(1)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说和做》

    4.(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

    明确方法:1.直接概括评价人物精神品质;2.解释说明人物精神的具体表现;3.情感升华,写出人物精神的影响;4.妙用修辞,提升人物的精神品格。

    学生抒情、议论的写作起点低,本课提炼的写作知识,既直指学生的写作难点,又直接、好用,经实验证明,教学效果明显。这一课的选点虽然与巴蜀中学两位老师的不一样,但作文指导确定点小,进而炼制出可操作的方法来突破难点的做法,与那两位老师的思路是一致的。

    邓彤老师认为,知识蕴含式的写作学习任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了“探照灯”——用知识照亮了写作学习,使得学生不再依靠个人的悟性来领悟写作奥秘,帮助学生从“暗中摸索”转化为“明里探讨”写作规律。(见《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0期《细分学习任务,优化写作教学》部编教材的写作指导,明晰了写作的程序性知识,为如何打开写作的“黑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可梳理落实,亦可补充分解、定点炼制。文字有限,在此不一一举例。

    教材“写作实践”的提示语也是写作程序性知识的表达式。如《说明的顺序》课后“我的小天地”写作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2.写作过程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清楚。不同写作要求有不同的写作过程,这样因写而设的提示语,紧随在教材的每一个写作任务后,给学生以贴心的、针对性更强的写作过程指导,教师一定要明其精义,指导学生会用、用好提示语。

    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缺位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教给学生的,往往是“要选取典型材料”“写人要抓住特点”“要以小见大”等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或者是“要加修饰语”“妙用修辞”等专注于语言的技法知识,至于该怎么选材料,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怎样做到以小见大,我们就表现得没有多少作为了,以至于教写作和不教写作效果差不多。为此,有人专门著文章,呼唤作文教学的程序性知识;有人专门致力于写作的过程化研究;还有人在写作的“程序性知识”“支架性知识”等方面做丫有益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部编教材恰好在作文的程序性知识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方法的引领和充足的资源。领悟教材意旨,吸纳优秀成果,探寻操作层面的规律,在程序性知识的开发上寻求作文教學新突破,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