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周必勇 吴陈纯

    【摘要】在浅阅读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变化。阅读浅显化、思维简单化以及知识碎片化,加上网络时代到来所导致的传播环境和生态的剧变,使得以思想性和指导性为特点的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严重困难。通过对央视知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的个案分析,深刻总结了其特征及在浅阅读时代的努力坚守和发展创新,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未来发展及突围路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

    我们正身处一个浅阅读时代。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也被称为“快餐式阅读”。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盛行的当下,各种趣读、图片及视频内容以其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大行其道,广受追捧;同时,大众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大块的空闲时间已成稀缺资源。“高效率”的讯息内容与“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不谋而合,使得浅阅读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

    一、浅阅读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征与现状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制作的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1]。从1980年我国首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央视《观察与思考》开播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各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涌现,发展壮大,目前已是电视媒体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及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性,成为各大主流电视台的旗帜和灵魂。

    (二)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

    1.观众流失,收视率低迷

    网民数量规模急剧扩大,他们更愿意通过手机收看网络播放平台的节目,“在固定时间段观看节目”的传统电视收看模式早已不是主流。在他们看来,电视固定收视的模式过于僵化,且多不在黄金档时段,加之新闻类节目重播时间多在大众日常休息时间,这样势必导致部分受众流失,而转向互联网。此外,现代社会大众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没有额外的精力和意愿去接收深层次内容。不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越来越少,很多严肃的新闻资讯播报节目也是收视率惨淡。

    目前来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固定在中老年人群,他们更习惯于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节目。而大部分高知人群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已经转向IPTV(交互式电视)或新媒体视频网站,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收视率不佳。

    2.迎合受众,过度娱乐化

    在浅阅读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内容的娱乐性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法宝。于是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上打起擦边球,过分注重话题的“吸睛”效应,抛弃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本该具有的严谨与专业精神。不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看上去更像是披着“新闻评论”外衣的脱口秀,观众在津津有味中错把玩笑当观点,把调侃当评论,节目导向退变为迎合受众,而丧失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应有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娱乐化的浮躁之风,终将吹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核及灵魂。

    3.制作粗糙,节目质量下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是一项复杂、严密的工程。一期优质、完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编前会探讨选题(不排除突发类新闻),到收集材料、调查核实,再到确定方向、邀请嘉宾,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其间耗费的人力、精力、财力是巨大的。而且,即使竭尽全力做出了一期优秀节目,在浅阅读时代通常也会应者寥寥,叫好不叫座。于是部分制作单位摒弃了原有工作流程,偏向追求商业效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以“多、快、省”为首要标准,只管形式凑数,无视内容质量。

    二、《新聞1+1》节目概况与特征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2008年3月开播,也是目前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9:30~10:00在新闻频道首播,时长30分钟。每期节目主要从国内的时事政策、社会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新闻1+1》节目名称中的“1+1”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目主体加入了“新闻观察员”的角色,采用“1+1”模式,即通过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理清新闻幕后,解读新闻事件;二是在节目内容的组成上,采用“事实+评论”的“1+1”新闻述评模式,通过报道和评论当下最新的新闻话题,为观众展现事件全貌,剖析事件本质。纵观《新闻1+1》节目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在选题、内容、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选题丰富,关注社会热点

    《新闻1+1》的题材选择立足社会,放眼国际,内容涉猎广泛,选题来源十分丰富。除了时事政策、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外,还包括各类专题类系列选题,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的《两会1+1》专题系列,从3月4日至3月15日连续制作播出了11期,真实还原两会全貌、解读“两会”。

    此外,对于大众热议的社会公共话题,《新闻1+1》也能直面现实,选取其中涉及政治、社会、民生类的重要内容进行评论。例如2019年4月18日播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如何安全生产?》一期节目,选题最初来源于一名建筑工人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并被网友大量转发的“脆皮安全帽”短视频。《新闻1+1》以此热点事件作为选题,迅速跟进,紧扣“安全生产”的主题,暗访安全帽经销商,节目现场连线拍摄者窦师傅了解情况,又电话联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先生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评论,对公众的疑点一一进行回应并给予了专业解答。

    (二)注重时效,突出思想深度

    《新闻1+1》节目的选题贴近时事热点,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迅速及时,能够让受众全方位了解最新、最热的新闻事件。节目所邀请的评论员都是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再加之国民度很高的主持人参与讨论,充分保证了观点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例如,2019年4月25日至27日我国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1+1》紧跟这一重大事件的实时进程,《瞬间“一带一路”的活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连续两期节目对当天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解读,时效性极强。此外,节目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和点评,往往能够引发社会关注并跟进热议,在保证选题时效性的同时又能触发深刻思考。

    (三)观点鲜明,标题意识强烈

    一档好的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即兼具思想性和表现力。《新闻1+1》的观点表达不但深刻,而且鲜明。这种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不但体现在节目思想主旨上,还体现在节目标题之中。

    《新闻1+1》的主创团队具有强烈的标题意识。不同于网络公众号上盛行的以吸引眼球和流量为目的、哗众取宠的“标题党”,这里的标题意识注重的是真正能表达质疑和态度的标题。在对《新闻1+1》多年来的标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节目标题大量使用感叹句式和疑问句式,在感性与理性中凸显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同时也通过惊呼与疑问为受众和社会发声。据统计,在2018年全年共240期节目中,有161期节目标题通过疑问句式对新闻事件发出质疑与责问,占比达67%;有36期节目通过感叹句式对新闻事件表达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占比达15%。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新闻1+1》的标题已经成为节目个性风格的展示和体现,突出了节目品质,强化了内容特色。

    三、浅阅读时代《新闻1+1》的坚守与创新

    浅阅读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冲击巨大,《新闻1+1》也难免受到波及。可贵的是,面对严峻形势,《新闻1+1》仍能开拓进取,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

    (一)选题直面现实,观点深刻而独到

    高质量的选题,以及对事件深刻、专业的解读,是《新闻1+1》的两大优势,也是其赖以成名和立足的根本。在浅阅读时代的不利氛围和环境下,节目团队依然牢记“内容第一”的宗旨,坚守住了一档名牌新闻评论节目的品质和底线。

    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其播出的时效性和网络相比已然处于劣势,倘若选题再不触及当下社会热议的热点、痒点、痛点,必会丧失大量观众。和当前大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普通选题保平安”的心态相比,《新闻1+1》的选题表现出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魄力,紧扣舆情焦点,不回避“敏感”话题,凭借高度专业的调查和解读能力,有力澄清网络流言,为大众释疑解惑,兼顾了专业性与话题性。在解读和评论新闻事件时,《新闻1+1》力求观点独到、深刻,不做表面文章,不隔靴搔痒,评论直击本质,对公众起到了真正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在深度与力度方面和一般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明显拉开距离。这种内容上的精益求精,也是新闻评论节目在浅阅读时代的必要使命和必然追求。

    (二)开创了新闻评论“述评交叉”“双人交互”新模式

    《新闻1+1》的节目形态,不是《新闻联播》先叙后议的“本台短评”,也不同于《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等谈话类节目除了语言外,还通过主持人或嘉宾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多种符号来传达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新闻1+1》采用的是“新闻述评”形式,夹叙夹议,叙述与评论二者相辅相成。述评交叉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活跃评论员和受众的思维,有助于唤回事件记忆,从而深入整合分析新闻事件。

    《新闻1+1》一期节目的时长一般在24-25分钟,其中叙事时间大约占4-6分钟,占总时长的1/5左右,评论时间大约是18-20分钟,占总时长的4/5左右。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摆事实”所带来的感觉总是要比“讲道理”轻松一些,而《新闻1+1》“播一段新闻、谈一段看法”的穿插式“述评交叉”形态,形成了舒缓相间、张弛有度的行文节奏,很好地避免了单纯的意见表达所带来的概念密集感和沉重感,符合受众的认知和接受规律。此外,以评论为主干的述评交叉,也有利于对新闻事件的深刻解读:当对新闻事件的讨论达到深层次时,及时穿插补充必要的新闻叙述,从细節微观之处获得对事件整体的全面宏观认识。

    而使《新闻1+1》从一般的新闻述评节目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的关键之处,是其开创了一种“双人交互”式的新型评论模式。在现场连线的专家学者侃侃而谈发表观点之时,主持人会在某些关键点适时提问、追问,引导观众多方位思考,从而打破单向说教的老套路,平衡整个评论空间的话语场,并就某些细节不时提出反方向的思考及解读,激发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当然,在什么时机“插话”、插什么话,形成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活跃而自然的交流、探讨氛围,值得细细研究,这也是对主持人直播现场把控能力的考验。

    (三)突出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专业素养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来说,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吸引大批观众,使观众获得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由白岩松、董倩、王宁、徐卓阳等担纲主持的《新闻1+1》,在节目初期就由主持人担当了新闻观察员的角色,2011年改版后,主持人进一步承担起评论员的职责,加大了主持人的评论比重和分量,强化了个人符号特色,对社会热点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做出深刻的、个性化的评述。主持人自身独特的魅力,是《新闻1+1》收获大众喜爱与支持的重要因素。

    除个人形象魅力外,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是决定节目质量的关键要素。《新闻1+1》主持人群体有着类似“意见领袖”般的权威性,主持人在节目中以和评论员的双重身份发表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为大众提供专业的观点和视角。例如,主持人白岩松具备深邃的思想、专业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富有魅力的人格,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作为高知女性代表的董倩,理性与感性兼具,思维缜密,条理清晰,采访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出色,与专家学者的讨论深入浅出,让观众获益匪浅。

    (四)依托央视,强化品牌优势

    制作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定位,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从而树立起自身的品牌价值。而克服同质化、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需要付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节目形式相对比较单调、受众群有较多局限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依靠实力强大的电视台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反,如果电视台综合实力不突出,其节目想要出彩则难度很大,需要极其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制作能力,一般节目组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电视界的航空母舰,影响巨大,拥有一大批制作精良、质量优秀的电视栏目和节目。品牌的力量不可忽视,《新闻1+1》正是依靠中央电视台这个权威的平台吸引了忠实受众,充分利用其资源及人脉优势,再加上节目自身魅力,在当前严酷的电视评论节目环境中保证了收视率和口碑。

    四、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浅阅读时代不可逆,但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能停,新闻人应该肩负使命,向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学习,不断丰富和创新节目样式,提升节目的内容品质,为人民发声,为时代发声。

    《新闻1+1》的成功,为浅阅读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今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一)创新节目模式,塑造自身特色

    节目模式指节目的构成与样式,存在于生产、制作加工、播出、互动等过程[2]。对于《新闻1+1》而言,它在节目构思、题材元素、编排方式、表达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其他节目的差异化特色。其他新闻评论节目想要脱颖而出,需要从节目模式这个源头下手,提炼出闪光点,加之策划创意,塑造自身特色。

    (二)加强观众参与,营造互动空间

    受众的主体意识在网络媒体时代逐渐加深,受众能在很多媒介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和评论,但目前还没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受众提供专门的、独立的网络讨论空间或平台。只有受众意见也参与进新闻评论当中,才能营造公共话语空间,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场,进一步拓宽对事件的思考。在新闻选题方面,要兼顾专业性和大众性,这样,多元的受众才会来关注与之有关联的新闻事件。

    《新闻1+1》作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互动性上还有进步的空间。虽然在许多节目的录制中有现场直播画面等互动性较高的环节,但在节目制作初期及节目播出的“售后”环节中,新闻评论员或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黏性不强。今后可以在选题过程以及播出后阶段,充分利用網络平台对节目舆情增加互动。

    (三)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优质团队

    优秀的主持人和评论员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不同于一般主持人,独具人格魅力的主持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受众认可度高的主持人,必须是全能型人才。《新闻1+1》的主持人白岩松、董倩等都曾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才逐步从记者成长为好记者,从主持人成长为好主持人,最终成为兼具主持身份的评论员。

    除了主持人团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要拥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评论员队伍,在面对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时,都能提供专业的解读和点评,显示出节目的专业素养和品质。《新闻1+1》拥有一批专业领域内数一数二的人才,他们兼具专业素质和个性魅力,是大部分新闻评论节目难以拥有的宝贵资源。

    (四)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媒介互融

    当前,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为自己服务,通过两种媒体的互动与交融,提升自我。

    《新闻1+1》的主要播放平台还是电视,对于网络的运用并不算全面。通过网络大数据和电视互融,来征集节目选题,吸引新的受众,也许这就是《新闻1+1》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该努力的方向。

    (五)整合优化资源,节目合作共赢

    对于电视台来说,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及播出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但面对浅阅读时代的共同挑战,央视与省台及有实力的地方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团队应该转换思维,加强合作。这种合作下的新闻评论节目既有广泛的收视保障,又能在选题上切实贴合人民和社会。目前,各卫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相对独立,官方合作关系尚未达成,一切都有待改善与发展,期待“新的遇见”。

    参考文献:

    [1]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49.

    [1]黄楚新.新媒体:微传播与融媒发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93.

    (周必勇为三江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吴陈纯为三江学院新闻系2015级本科生)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