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国际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

    朱晓雯 吴遵民

    【摘 要】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未来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以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的现状为基点,综观国际有关适老性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其在知识延展、空间扩展和人才汇集这三个维度上的发展特征及主要措施,从不同层面验证了明确适老性高等教育需求转向、提升适老性高等教育政策扶持以及加强适老性高等教育社会参与的前瞻性与重要性,并以此作为预测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未来适老性高等教育供需鸿沟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老龄化;适老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2-0040-08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16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 0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7%。[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伴随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降低,至21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3]“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下去所产生的冲击将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经济或政治革命”。[4]面对这一尖锐问题,众多学科结合自身的社会职责与知识体系展开了研究,例如社会学中的空巢现象、医学中的老年护理与康复、建筑学中的适老性空间营造、经济学中的银发经济等等,均将研究视线聚焦至人类生命的晚年。

    一、适老性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此背景下,以“生命性”为学科立场,以关怀生命、成全生命为存在形式的教育学也主动发挥其社会服务与引领功能。[5]一些学者在梳理我国老年教育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发展特征,提出实施策略,也有学者通过比较分析来借鉴英、法、美、日等国老年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模式。这些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各有不同,但都将提升老年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作为最主要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然而,早在19世纪30年代,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就提出:老年教育更应专注于提升老年个体内在的积极价值取向(Positive Orientation)和幸福感(Well-being),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被动适应与顺从。[6]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以及高文盲率影响的消退,以往非正式、低门槛的生活休闲、娱乐保健、职业技能等培训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对正式的、系统化的高层次教育的需求。[7—8]预测和顺应老龄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社交情绪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人类目标的选择依赖于对时间的感知,机体的衰老会让不同目标的优先性发生变化,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有意义的目标和活动中去,并时刻保持积极效应(Positive Effect)。[9—10]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11]在传统认知中,老年人原型(Prototype)常被冠以消极词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意识到这一群体的活力。神经学家理查德·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的研究证明,“60岁以上老年人的大脑运行活力并未呈下降趋势,80岁甚至90岁的人类大脑依然功能齐备,运转正常;年龄增长并不意味着脑细胞数量的骤减”。[12]此外,美国国家教育统计局(Nationan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也显示,1990—1999年间美国55—64周岁的老年人参与适老性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for Aged Adults, HEAA)的人数比由23.0%增长至35.3%,65周岁及以上的则由10.5%增长至18.7%。[13]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了老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行性,适老性高等教育便是对此作出的适应性回应,即在老龄社会,高等教育通过为部分“有文化基础、有精神追求、有自我要求、有空闲时间、有经济能力或有社会资源”的“新型老年人”提供具有激勵作用的高等教育环境,并借助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情境体验与师生交互,满足晚年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心愿,保持社会参与度,以便达成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14]

    二、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思想与西方“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现代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空间意义上看,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植于老年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具有特殊性;从时间意义上看,各国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都将由救济性、福利性的被动响应转变为文化性、多元性的积极引导,具有普适性。因此,在分析我国适老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参考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与阶段进程,对预测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老年教育伴随着干部退休制度改革而产生,并随终身教育理念影响而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退休制度,这一政策规定的出台促使一批老干部、老职工将工作热情转移到充实退休生活、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之中,于1983年自发筹建了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后改名为山东老年大学),掀起了全国性的老年大学建设热潮。1983年至今,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共制定出台与老年教育相关的政策条例15项,其中与老年教育直接相关的有12项(表1)。通过对比文本内容发现,老年事业的建设目标由最初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1994年)发展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1996年),最终扩充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06年),政策导向由自发性的“学”逐步转为自发性的“学”与服务性的“教”相结合;老年教育的重心也由“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000年)转化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利用所学所长为社会提供服务”(2016年)。这两方面的转变体现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性质从“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活动发展为政府支持的公益性、全民性活动;教育资源供给也由社会对老年人的单向输出发展为双方互享。

    近两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条例中论及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内容也逐步增加。一方面,要求推动普通高校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推动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向老年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不断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条件,丰富办学层次、扩大社会受众;另一方面,要求各类高校优化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加强老年服务业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培训与理论政策研究,编辑出版社会需要的老年教育系列教材、学术期刊等,开创适老性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全新发展局面。 表11994年以来有关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汇总年份颁发机关名称有关老年教育的内容1994计委、民政部等《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是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1995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建立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199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0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各地应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发挥老年人的教育文化作用2001中组部、教育部、民政部等《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通知》*逐步提高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办学规模 续表年份颁发机关名称有关老年教育的内容2006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加大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07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老年大学,扩大覆盖面2010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型社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2011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工作,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201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用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继续教育体系201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老年人享有继续受教育权,支持社会办好老年大学2015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建立健全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老年人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2016国务院办公厅《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2017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提升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能力20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推动具有相关学科的院校提供教学资源及教育服务;老年教育资源向老年人公平有序开放资料来源:国家各部委网站;带*表示与老年教育直接相关事实上,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命老龄化向纵深发展,我国老年教育长期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在整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11项主要指标中,“老年教育参与率”的完成度为3.5%,仅达到预期目标的70%(预期目标5%),成为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中的较大短板。从绝对值看,近二十多年我国老年大学的数量和学员人数都在持续增长。但从参与人数比例看,2008年、2011年、2014年的参与率分别为2.06%、2.68%和3.19%,2016年也仅为3.5%。[15]近十年,老龄人口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递增,要跟上老龄化步伐,老年大学的数量与容纳率显然还相去甚远。

    在我国,74.9%的老年人居住于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率,逐渐建立起“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集中教育资源、分散办学点,保证为偏远地区和农村社区提供老年教育服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及以下的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16]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扩招后受教育程度的持续走高,未来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层次将发生巨大反转。有鉴于此,政府呼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较高层次的老年教育,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更是推进高等院校与老年教育相结合,形成起点高、覆盖广、资源多的适老性高等教育新模式。[17]

    三、国际适老性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

    适老性高等教育能够针对老年人口特征与社会特征,不断调整方式与标准。[18]理查德·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認为,老龄化社会需要在对老年人价值进行重新思考、构建的前提下,建立新的路径来对抗传统的、带偏见的老年教育模式。[19]法国、英国、美国等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常用“第三年龄段”(the Third Age)来指称那些个体发展重心已由代际性过渡到完整性、[20]由外倾性转换到内倾性的年长者,[21]并创建第三年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作为年长者设立积极目标,深化认识体验,加强个人能力的高层次平台。[22—23]与这些国家(地区)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对适老性高等教育的认知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解读先进发达国家(地区)适老性高等教育的趋势与特征,不仅能够加深理论认知,也能够对我国的发展进行趋势预测与需求回应。

    1.知识延展:层次化课程设置

    20世纪末,人类对自身老龄化的反应开始由本能地抗拒转为对生命的理解与展望,第三年龄段开始关注自身获取高深知识的潜力以及满足学习需求的能力,不再受限于老龄所带来的体能衰退或社会偏见,适老性高等教育以提升生命质量为导向,能够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成为他们生命再启迪的理想之选。[24]

    早在1977年,美国政府就意识到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受教育程度同时攀升所带来的新型教育需求,开始督促学院与大学为老年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其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为老年人提供与学术研究、生活实践、时代背景相关的学习机会,帮助老年人提升对生活的感知,或完成他们年轻时被耽误的学业。[25]近年来,辛辛那提大学奥瑟终身教育学院(Osher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at th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OLLI)致力于总结、评估全球适老性高等教育的项目主题(包含专业)与课程内容,形成了全美最新、最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8年春季课程表中,共包含了18个主题,共计159门课程,覆盖了兴趣技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诸多范畴,学院每年都将吸引超过1800名生活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学员注册。学院的课程面向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开放,甚至考虑到为临退休人员提供退休前的心理疏导(Psychological Steps to Retirement)与财务计划(Financial Planning for Retirement),帮助完成从“社会参与主导角色”到“被回馈对象”的身心过渡,其课程设置不仅覆盖面广,还兼具超强的预见性与社会适应性。

    在我国,金陵老年大学(1984年)与上海老年大学(1985年)是国内适老性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早、起点较高的发展标杆。2014年,它们创造性地开设了学历教育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并出现“一座难求”的局面。但学历教育所涉主题极为有限,非学历教育也与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表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依旧处于“重兴趣、轻探究,重生理、轻心理,重操作、轻思辨,重应对、轻防患”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课程的设置往往以一种非正式、无计划、下意识的方式进行,内容以浅层次、技能性的知识为主,[26]多数是占“高等教育”之名而未有“高等教育”之实。2.空间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学场所是空间环境与知识活动的时空同构,并与有形的空间围合,与无形的意义拓展相关联。观念的更新是社会进步的先导, 在“积极老龄化”理念下,传统“无障碍”的空间设计思路已然不够全面。法国、美国、加拿大等率先进入全面老龄化的国家,适老性高等教育的空间营造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首先,实现功能多元,通过加强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交互以及对空间细节的塑造,弱化空间对人的“程式化”,消除“趋老化”暗示,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27]其次,加强社会参与,营造全民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宽入学渠道,增加老年人参与适老性高等教育的信心。最后,不断拓展教学空间,深化、新增了网络化教学与情境化游学模式,利用发达的交通及通讯实现知识的“脱域”与“再嵌入”,突破了传统适老性高等教育的时空局限。[28]

    法国的适老性高等教育起步于1973年,在设立之初就充分注重老年教育与高等院校的关联,按照关联方式的不同可以归为四种类型:作为高校的一个中心、机构或者学院;作为政府与高校联合办学的福利性事业;由当地政府资助设立、当地高校管理的福利性事业;由社会组织出资设立,依托当地高校资源运营的盈利性机构。虽然这四种类型的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存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将课程、师资、场地等关键环节交予高校,适老性高等教育在软、硬件资源的配置与运用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具备较高的学术标准与质量保障。此外,老年学员与年轻学生共处同一个学习场域,人员的多样化优势降低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老龄悲观情绪,通过对教学场所细节的优化调整以及对学员行为倾向的正向引导,激发了他们的生活热情与学习潜力,[29]进而提升内在的积极价值取向与幸福感。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化教学成为国际适老性高等教育的最主要模式。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线上、线下教学参与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人数比为3∶1,其中54%的线上学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61%的学员具有独立操作电脑的能力,学员们普遍认为网络学习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与幸福感(Well-being)。[30]不仅如此,加拿大萨省老龄委员会(Saskatchewan Council on Aging, SCOA)还委托萨省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室(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s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Lab)开启了老年网络教育2016—2017年度项目,共召集384位65周岁以上、具有网络学习经验与高等教育背景的老年人进行技能培训、实验反馈与数据统计,并将在下一个年度计划中开发出适应Web2.0知识共享时代的老年网络学习工具与交互平台。[31]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网络化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适老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为受地区、交通、健康、年龄等因素制约的老年人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也进一步促进了适老性高等教育与网络化教学的融合,使得老年人的技能提升与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成为一对共促共荣的新组合。

    近年来,游学(Tourism and Learning)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了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自我导向性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理论认为,老年人可以在休闲的过程中,通过渐进地自我理解与自我提升,获得心灵的自由。[32]游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是在于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可与生命认同。以美国蒙塔纳州立大学老年学院(Gerontology Faculty from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与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YNP)合作的游学项目为例,公园的自然景观为“游”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的管理部门又为“学”提供博物馆、图书馆、食宿等配套服务,学员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生经历、人生意义、未来计划等进行沉浸式思考与探索。由于游学项目对场所选择、个人素养及探究内容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只针对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老年学员开放,但随着社会力量的加强、项目规划的成熟以及老年人素养的普遍提升,游学项目的受众将越来越广。

    3.人才集聚: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20世纪末,“银色风暴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老龄社会对教育类专业人员需求的持续性增长已经导致了巨大的供需鸿沟”,[33]婴儿潮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影响开始凸显,老年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师资水平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教授皮特森(D.A.Peterson)结合成人教育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领域与培养方法,创立了“教育老年学”(Educational Gerontology)学科,并将其定位为一种“为老年人而接受的教育”(Education for Old People, EOP)、“关于老龄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Aging, EA)以及“为老年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and Paraprofessionals, EPP),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了美国的“老年教育师资荒”局面。[34]随后,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对教育老年学进行了内涵式解读与本土化研究,以解决老年教育师资短缺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中,以臺湾地区的借鉴最为典型。

    1993年是我国台湾地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转折点,台湾中正大学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分别在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下开设教育老年学课程,一方面作为老年教育师资的重点培养单位,另一方面对老年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1998年,中正大学进一步设立高龄者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台湾地区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且层次最丰富的老年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本—硕—博”的衔接,实现实践与学术的融合(表3)。本科阶段注重对“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交互践行理念的养成,消除对老年人原型既有的消极看法,形成清晰的专业定位;研究生阶段注重锐化对老年人的积极认知,认同并锚固老年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投身于老年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欧盟,对老年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最早的如“欧洲教育老年学硕士项目”(the European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教育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硕士项目”(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Program)等都是欧盟国家跨学科的合作共建项目,旨在提高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盟国间相关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此外,每个国家还会根据具体国情开展各类小项目,其中的研究生项目与本科生项目具有学术背景,能够获取相应学位,盟国间具有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学分互换机制。[35]职后培训项目(Post-vocational Programs)则以实践为导向,主要针对在职或在岗的老年服务工作人员。2016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Sevilla)对本国研究生项目的144名毕业学员进行了就业信息采集,有80名学员认为这个项目帮助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工作,96名学员进入了与老年相关的领域工作,其中57名成为了老年教育工作者。[36]欧盟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深、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只有将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才能满足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对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随着各国家(地区)对适老性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有关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并以此作为预测我国适老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应对未来适老性高等教育供需鸿沟的经验借鉴。

    1.明确适老性高等教育的需求转向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至2016年,该数据已升至42.7%。据此估算,至20世纪50—60年代,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将突破30%,且经济能力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对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质量标准、专业师资等的需求将发生重大转变。2017年9月,教育部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779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老龄化的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37]然而,相关专业的建设只涉及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与医养护理三个方面。通过对我国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2017年的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及主要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均未设置与教育老年学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在研究生招生中设立了间接相关的成人教育学专业,但仍无与教育老年学直接相关的课程。对老龄化以及适老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必须具有前瞻性,跳出本国的时空范畴与学科局限,以国际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老年学这一新兴学科体系,提前进入学科规划与师资培养,应对即将到来的适老性高等教育供需鸿沟。

    2.提升适老性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纵深发展,老年教育正由老年人的个体选择转向国家层面的整体构建。这种整体构建必须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积极老龄化”为施策目标,充分考虑结构性因素(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环境性因素(如社会对老年教育、养老理念的认识等)、情境性因素(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参与度等)以及文化性因素(如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人生理想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8]通过系列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为老年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促进适老性高等教育参与途径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规范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与资源向适老性高等教育渗透,构建合理的老年教育结构,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发展需求与晚年福祉,构筑全新的老年人社会行动。

    3.加强适老性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提升社会力量对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参与度,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需要以培育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为核心,保障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适老性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拓宽、深化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入学口径与参与程度。在专业社会组织的领导下,以网络教学、游学、专业人才培训项目等为重点打造对象,加大并统筹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分配,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在不同组合下的多元、复合式办学模式,推動适老性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