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广播在涉县

    张志军 王矿清

    

    

    新华电台本事大,

    毛主席讲话传天下。

    主席给咱指方向,

    革命起来干劲大!

    新华电台本事大,

    党中央声音传天下。

    热血男儿去当兵,

    誓为穷人打天下!

    这是河北涉县西戌镇一带流行的一首民谣,人们至今还在传唱。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通讯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从陕西转战到河北涉县,和在这里诞生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一起驻扎于西戌镇,传播延安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廖承志、梅益、温济泽、孟启予、钱家楣、齐越、常振玉等一大批新闻界前辈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上,党的新闻工作者们将党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正义的声音,通过红色电波传到千家万户,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发挥了“不皿于十万精兵”的号角作用,也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红色新闻故事。

    一、天上飞来的礼物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依旧严峻,斗争激烈,面临着两种命運、两种前途的艰难抉择。国民党反动派对新闻报刊、广播电台进行封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正确主张,因封锁而得不到有效宣传。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不仅以《新华日报》(华北版)为基础创办了《新华日报》(太行版)、晋翼鲁豫《人民日报》,还克服困难成立了邯郸新华广播电台。

    这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1945年底,蒋介石从重庆派飞机为新乡的国民党部队空运了两部导航仪,以确保新乡守敌同重庆之间的联系,而空投的敌人不知为何却把两部机器投到了焦作。非常凑巧的是我军刚刚占领了焦作,两部导航仪神奇地成了我方的战利品。

    晋冀鲁豫军区通讯三处别处长王士光对导航仪进行了技术改造。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进行封锁禁运,各种广播器材匮乏。王士光不畏困难,从峰峰煤矿挑拣能用的废旧器材,一次又一次进行实验。邯郸市市长王悦臣知道情况后,让电话局局长卢文晋化装到天津买到了一部分电讯器材。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成功将两部导航仪改装成输出功率为250瓦的广播发射机。

    当电台准备播音之时,蒋介石却正在想着打通平汉线,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邯郸。为确保电台装备和设施的安全,1946年6月,广播设备从邯郸峰峰矿区挪到了涉县东北22公里的西戌镇沙河村。这里是建立电台比较理想的地方,四周山岭环绕,地形隐蔽,附近最高的山头还适合架设发射天线。此外,该村人口稀疏,总共五十多户人家,有利于工作的保密。电台办公地点就设在老百姓靠土堰的庭院中,堰上打下五孔土窑洞。

    为了尽快架设发射天线,施工人员和西戌民兵跑到百里之外的磁山,用肩膀将26根杉木电线杆抬了回来。十几名身强力壮的民兵将三根电杆捆扎成一个整体,接为三段,最高的一段是一根十米长的细木杆。他们昼夜不停地挖土架线,使一根根发射天线耸立在太行山上。他们又在发射机房前盖起一间临时瓦房,用两部烧木炭的汽车头为广播发电。

    1946年9月1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呼号为“XGHT”。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发表的声明、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号召令、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将军的反内战通电、苏皖战局形势和本台介绍等。10月15日电台停播改装,发射功率加大为500瓦。12月15日恢复播音后,传播效果明显有所改善。1948年8月1日,该台专门选定上午七点到九点时段,播放有关解放军的广播记录新闻,主要内容为自卫战争、解放区建设等等。

    为了使电台更好地发展,邯郸台创设通讯网,并且涌现了像太岳新华分社何微、冀南解放军军官教导团王海涛等一批优秀通讯员,为邯郸台撰写了大量的稿件。在晋冀鲁豫新华总社、分社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及太行文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收稿件的报社多达68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该台给我的印象是活力充沛而富有年轻气概,这种印象来自他们新颖的创造和严肃的工作总和。”这是记者一丁同志在邯郸台的访问记中写到的。

    二、接替陕北台广播

    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党中央不得不将新华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战略转移,最终选定涉县西戌镇。接到上级指示,邯郸台立即做好接替陕北台广播的准备,同时承担两个台的广播工作。成立仅半年时间的邯郸台,工作人员总共只有20人左右,在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部署下,从3月15日起,台长常振玉、军区电讯部门林伟、王士光和机务人员,从机务和电力两个方面着手改造。首先,改造发射机,原邯郸台的240米、1250千周的中波机被40米、2500千周的机器所取代,以保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可以面向全国传递声音;其次,及时安装从军区运来的1000瓦发电机,保证邯郸、陕北两个电台的用电需求;最后,在距离播音室二三十米处架设高达十米以上的定向天线,保证广播的传播效果,让延安党中央的声音“一天也不能中断”。

    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又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太行文联等单位借调顾文华、田蔚、郑筠、刘晓唏、胡迦陵、兰林六人负责两部电台的编辑、播音工作,确定于韵琴、兰林、胡迦陵三位同志为播音员。

    我军在西北战场的青化砭大捷后,3月29日晚,陕北台播放完这条信息后即刻向太行山区转移,到达涉县西戌镇邯郸台所在的沙河村。3月30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顺利传递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

    后来,国民党部队探知接替陕北台的邮郸新华广播电台位于沙河,还妄图对电台进行轰炸,由此上演了一出“真假沙河”闹剧。因为沙河村太小,飞机无法精准定位,便疯狂地轰炸邢台市的沙河县以及武安市的冶陶镇。

    三、延安、太行两支新闻队伍会师西戌

    1947年4月25日,温济泽和钱家楣等作为陕北台的第一批人员,经过长途跋涉,赶到了西戌镇沙河村,接替了部分编辑和播音工作。6月中旬,陕北台第二批同志到达新华临时总社驻地西戌镇西戌村。此时,由梅益同志负责口语广播工作,陕北、邯郸两台的播出稿件都由他统一审批。于韵琴的播音工作由陕北台的播音员孟启予接替。7月,新华社社长、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廖承志等一批人员历经3个多月,最终到达涉县西戌村,立即接替临时总社开展工作。梅益、石西民、徐迈进、祝志澄、温济泽等担任社务委员。

    新华社设立口播部,与原有的语言广播部相得益彰。之后,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电台都设在了沙河村。不久,梅益领导陕北台、邯郸台全部的编辑部工作,先期到达的温济泽为主任,副主任是胡若木,编辑有左莹、王嘉仁、何静、苗力沉、高虹、肖岩、鹿野、刘衡、王晶尧等,女播音员有孟启予、钱家楣、夏沙、秋原、柏培思等,男播音员有齐越。延安、太行两支新闻队伍在西戌的顺利会师壮大了广播队伍,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

    1947年6月的一天,陕北台播音员钱家楣在沙河村的窑洞中播音。她慷慨激昂地说道:“我军则运用‘蘑菇战术,在撤出延安之后的短短40多天里,先后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一连取得三次大捷,消灭敌人两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三个旅长。现在播出新华社记者述评《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

    此时,在陕北安塞王家湾,毛泽东同志听到了钱家楣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他说:“这个女同志好厉害,骂起敌人来真是义正词严!讲到我们的胜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爱憎分明。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周恩来同志也高兴地说:“这个播音员讲得很好,应该通令嘉奖。”

    陕北台在涉县期间,广播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还开拓了不少新的领域,如: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在这里诞生,第一次文艺直播在这里举办,第一次英语广播在这里开辟,特别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在这里首播……

    毛主席、党中央始终关怀着陕北台在涉县的发展,1947年11月26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到西戌,看望和慰问了电台工作人员。1948年四五月间,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也来到沙河村。陈、刘、邓三位首长的到来,使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备受鼓舞,工作热情不断高涨。

    1948年5月下旬,陕北新华电台随新华总社转战河北平山,1949年3月25日又与新华社一起迁入北京(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实况广播了开国大典。1949年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邯郸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