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和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需求通过融入园林设计,实现对城市公共绿地的高效利用,为人们营造出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将提升绿地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通过对绿地的建设和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改善城市小气候。在此背景下,本文了探究如何设计公共绿地,改变人居环境,以期旨在以期为今后的城市绿化建設作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公共绿地;城市环境;园林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6-019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14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garden design, the efficient use of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will create a more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he garden design will enhanc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green l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green land, it will be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mprove the urban microclimate.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exploring how to design public green space will chang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a useful attempt for urban gree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ublic green space; Urban environment; I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对公共绿地的设计利用,公共绿地工程亦多为政府投资建设与管理。但是从公共绿地设计现状来看,不少设计效果不佳,创新性不足,且重复性高,并没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景观效果也不能较好满足实际需求。设计中也没有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存在材质养护成本和建设成本过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重点以川杨河南岸(申江路-张东路)绿化工程项目为例,探究如何打造一个兼具实用性与功能性、符合上位规划和实际情况、环境优美又具有低养护特点的公共绿地景观。
1 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川杨河中段南岸,为川杨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的分段实施工程,绿带宽度50m,分为东西两块。西块绿地西起申江路,东至张江路,北接川杨河,南临华夏高架路,绿地形状呈L型,绿地面积约为8.7001 hm2。东块西起创新河位置,东至张东路,绿地面积2.8193 hm2。见图1所示:
根据川杨河及两岸的生态绿化建设规划,项目位于第Ⅲ段(罗山路—外环段),将作为生态涵养区向重点建设区过渡的绿化空间。项目位置紧贴申江路高架,周边申江路、张东路等均为浦东重要的交通道路,场地交通条件便利。
地块内有三路高压线,三路均为220kV,高度为25m,分布于申江路东侧。项目周边已建绿地较少,居住区较多,周边居民对于休闲娱乐场地的需求较大,建设集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功能的活动场地迫在眉睫[1]。
2 公共绿地的设计要点
工程是典型的公共绿地设计,为了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设计。
2.1 总体设计
设计以一条城市慢行系统贯穿整个绿廊,沿线布置休息亭廊、林下活动场地、广场休憩空间、运动场地及设施,在发挥林带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为周边居民提供散步、慢跑、骑行、交流、聚会等多样的休憩绿色场所。结合广场休憩空间及景观设施,绿地形成了多元化空间。绿化配置增强水岸绿化及场地绿化的趣味性和游览性,提高绿化空间联通。通过对绿化生态的营造,构建了绿色生态廊道,将自然与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市民提供休闲交往和感悟自然的空间。总平面图如图2所示。
2.2 交通设计
设计中考虑到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主要设计两类园路,分别为3m宽园路和5m宽园路。3m宽园路为健身步道,5m宽园路兼具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功能。园路贯通整块绿地,将游人引导到各个景观节点。以“硬质园路+无障碍草坪”的搭配设计园路满足6m宽防汛通道要求[2]。
2.3 竖向设计
园林微地形的营造不仅有利于场地的排水,也有利于改善小区域范围内的小气候,改善绿化生境。
川杨河南岸(创新河-张东路)地块,竖向设计最高处堆高1.2m,通过微地形打造优美的林冠线,营造更为有层次的空间,提供更为惊艳的景观感受。
川杨河南岸(申江路-张江路)地块,竖向设计平均堆坡0.9m,最高处堆高1.2m,堆高区域为乔灌木种植地带。微地形结合青砖景墙的设计,塑造时代感极强的景观空间。健身步道两侧通过竖向设计,营造林荫步道的景观感受。
申江路东侧地块以绿化设计为主,竖向设计与绿化种植相互呼应,以两侧低,中间高的设计形式,堆高慢行步道两侧土方,形成步道于密林间的景观效果。
2.4 功能分区设计
为了将公共绿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设计按照具体需求进行了功能分区设计,分为三个特色区域。
慢行健身区,靠近张东路,位于项目东侧地块,设计定位为“生态、体育”,健身区域通过蜿蜒的园路串联,以慢行跑步道和篮球场为主。该区域将生态与体育融合,以人性化的同理心设计,动静皆宜,给游人提供放松娱乐休闲的场地。
活力运动区,北至川杨河,西临申江路,是一块呈“L”型用地,以“现代、动态”为主题,主打运动、休闲、健身。以蜿蜒的园路通往各有特色的悠闲地坪和运动广场。在设计时,以篮球场和网球场为依托,结合青砖复古景墙打造更为现代、多变,更具动态的川杨河畔。运动設施与绿地穿插结合,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
游憩观赏区,位于项目用地西南侧,定位“绿色、景观”,整体构思为绿色观景,绿地功能以防护林为主。园路结合出入口设计开敞地坪,提供游人更多的活动空间。设计阳光大草坪区域,适合游客嬉戏娱乐、休闲野餐[3]。
2.5 铺装设计
园路设计采用了蜿蜒自然式和几何规则式相结合的形式,贯穿园内各景观节点和活动设施,构成全园的骨架和环路。铺装材质选择以低养护和实用为考量,3m园路采用灰色沥青,5m园路设计灰色沥青和红色沥青,活动广场的铺装材质主要采用花岗岩、塑胶地坪、舒布洛克透水砖、青砖等。
2.6 绿化种植设计
如何通过合适、合理、科学的方法将苗木进行有机梳理和结合是本次进行植物设计的重点。
绿化种植设计分为三块:
东侧地块以观叶为特色,骨干树种采用银杏、黄山栾树。景观树种选用香樟、女贞、垂柳、无患子、合欢、桂花、桃花、腊梅、垂丝海棠。配景树种选用池杉、水杉、构树、垂柳、白玉兰、石榴、紫荆、夹竹桃、木芙蓉。
北侧地块西侧上有高压线,故西侧以低矮植物为主,该地块特色树种为樱花。骨干树种采用樱花、白玉兰。景观树种采用银杏、香樟、桂花、黄山栾树、合欢、桃花。配景树种为重阳木、垂柳、红枫、夹竹桃、慈孝竹、腊梅。
南侧地块根据现状情况,考虑到高压电线安全等因素,故植物设计时选用低矮树种为主;以木兰科植物和蔷薇科植物为主。特色树种为白玉兰和红叶李。骨干树种采用白玉兰、紫玉兰、红叶李。配景树种选用榉树、黄山栾树、腊梅、垂柳、悬铃木(嫁接)。
3 设计中解决的关键问题
项目设计结合规划资料、根据实地勘察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分析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从而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主要在以下方面:
3.1 结合规划
项目位于川杨河生态廊道规划Ⅲ段,定位为科技之河,隶属于景观游憩区。根据规划对建设标准的规定,本项目的绿地率应不小于绿地总面积的70%。项目设计时紧扣规划定位,通过景观手法打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廊道。
3.2 低养护景观打造
低养护型景观是指在养护工作中并不需要加以过多的关注,可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的景观。在选择绿化植物时,不盲目追求即时效果,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适当增加粗养护型植物的应用,不盲目追求高端搭配。景观材质选择上多采用低养护成本的铺装材质,既符合景观要求又降低后期的养护成本。
3.3 “软硬结合”打造防汛通道
绿地设计3m宽沥青园路贯通整个绿地,靠近川杨河一侧设计了5m宽沥青园路,涵盖跑步和自行车道功能。为满足6m宽防汛通道要求,采用“硬质园路+无障碍草坪”的搭配设计园路,即“5+1”或“3+3”共6m的设计形式,以“软硬结合”的方式既满足防汛通道要求又不影响景观效果。
3.4高压电线区域设计
地块内有三路高压线,分布于申江路东侧。树木生长高度与220kv220kV输电线路距离应超过4.5米m以上,因此该区域种植设计以株高小于5米m的小乔木为主。
3.5 植物的特色设计
整体绿化种植设计采用自然式的混交林,以常绿树为骨架,大量运用落叶景观树种,以不同的绿化林组团分隔出或开敞或私密的空间环境。主要道路及轴线道路区域则以树阵展现大气简洁之美。在道路节点处等位置加强景观乔木及花灌木的运用,形成节点绿化景观。林下栽植适生性的常绿灌木,路边营造花境等植物景观,突出植物季相变化特色,形成了多树种、多类型、多层次的绿化景观[4]。
4 结语
综上分析,在对公共绿地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上位规划、绿地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分析、周边居民诉求、建设养护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定位,剖析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提升总体设计效果,设计出因地制宜、兼具功能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宋阳.浅谈城市快速路外侧公园设计——以中塔公园、五棵松绿地为例[J].北京园林,2014,30(04):7-17.
[2]郑淼,周轶捷,郭毅.浅谈小城市防护性带状生态绿地的建设——以山西省稷山县城西防护绿地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125-130.
[3]王欢,马小凡,郭平,孙桂娟.城市绿化的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J].环境科学,2005,(04):78.
[4]颜京松,王如松.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Ⅰ)背景、概念和要求[J].农村生态环境,2003,(04):17.
收稿日期:2018-04-18
作者简介:胡玥(1989-),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