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革命战争时期陈毅与粟裕的战友诗情

    胡昊

    [摘要]军事史上一直流传着“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可见二者的紧密关系。革命低谷时期相遇,共渡危局,相知相扶相敬跨越半个多世纪。他们联手打了许多漂亮仗,粟裕钦敬陈毅,陈毅赏佩粟裕,多次对粟裕的军事才华显赫战绩以诗歌方式予以别具一格的褒奖。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是为了共同理想信念而彼此肝胆相照的革命友情,是崇高的、纯洁的、无私的,是动人的佳话,永远值得后人传颂和学习。

    [关键词]诗情;战争;陈毅;粟裕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伟人,军事史上有句广为人知的“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佳话。其实,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真正“形影相随”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这句军谚的真正含义,一是指他们共事期间的亲密关系,二是指他们终其一生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他们是一对好搭档,是上下级,是同事,是儿女亲家,又是一对亲密的战友。他们的革命友情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才大略,他们联手打了许多漂亮仗,粟裕钦敬陈毅,陈毅赏佩粟裕,打胜仗后,多次写诗褒奖鼓励提携。

    有人说,陈、粟俩人各有各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俩人的优势,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有人说,毛泽东把陈毅和粟裕配在一起,配得真好,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对好搭档。陈毅的优势是:资格老,威望高,有权威,说话有人听。粟裕的优势是:军事上是强项,是会打仗的行家里手,指挥艺术高明,擅长打歼灭战、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粟裕的秘书鞠开在回答社会上关于“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疑问时,这样解释老首长对陈毅元帅的关系:从1927年10月下旬粟裕认识陈毅的那天起到全国解放,在粟裕的思想上是很明确的,他一直把陈毅看成是他的上级,对陈毅是钦佩的。十年内战是如此,八年抗战是如此,三年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他还说:他长期在陈毅领导下工作,心情是舒畅的。那么陈毅对粟裕又是如何呢,可以说,他对粟裕欣赏、佩服之意尽在诗词中。

    抗日战争时期赋诗颂扬。在陈毅看来,粟裕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助手,军事上不能没有粟裕,他对粟裕的战役指挥非常放心、非常放手,赞扬粟裕打的许多胜仗,并将赏佩之情溢于诗表。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多次赋诗夸赞,不仅如此,还于1940年2月7日,写了一副对联,贴到粟裕的房门框上,把粟裕比成西晋时期的军事家羊叔子、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

    卫岗初捷以诗褒奖。抗日战争期间,南方战场中国连连失利,为了鼓舞战士们的作战士气,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新四军粟裕部在卫岗(江苏句容与镇江之间)同日军作战。那是1938年6月,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的粟裕得到可靠消息,日本少佐土井带领的小股日军将于17日从镇江出发,经卫岗到丹阳。这可是歼敌的大好时机,把这一仗打好,不仅鼓舞士气,也是对国民党污辱我军游而不击的有力反击,于是下定了歼敌的决心,经过粟裕司令的精心部署,战前的全面充分准备,将士英勇善战,一举大获全胜。据史料记载,卫岗伏击战,击灭日军少佐土井和大尉梅泽武四郎等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人倍受鼓舞,抗日军威大振。为祝贺粟裕指挥的这次卫岗战斗的胜利,陈毅欣然命笔,写出了《卫岗初捷》著名诗篇:“弯弓射回到江南,望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1938年6月21日)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粟裕智勇双全的褒奖。这次战斗意义深远,揭开了我军江南抗战的新局面,在抗日的战场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一笔。

    黄桥决战以诗赞颂。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在黄桥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1940年10月4日至6日,新四军在黄桥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了著名战役,史称“黄桥决战”。通过这次决战,新四军与八路军实现了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陈毅当即慷慨赋诗歌颂:“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诗中充分展现了粟裕指挥千军万马斩钉截铁的歼敌意志、横扫千军的夺胜气概。

    解放战争时期赋诗祝贺。解放战争时期,陈毅与粟裕联手战绩显赫,陈毅对粟裕的指挥很欣赏,曾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粟裕将军战役指挥高明,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他还进一步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他常在实践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不仅如此,每次大战告捷,皆写诗予以赞扬祝贺。

    宿北大捷以诗祝贺。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的野战军和华中解放区的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毛泽东发来电报说:在陈毅领导下,司令、政委由陈毅一人兼,战役指挥由粟裕副司令负责。1946年10月1日,陈毅给军委发电报说:“华野、三野统一指挥”,“在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①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看了陈毅10月1日的电报后回电说:“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负责,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粟裕看到毛泽东、陈毅电报后说:“现在中央、陈毅同志要我担负这个重责,我决心竭尽全力挑起这副担子,使陈毅同志用更多的力量抓全局。”②陈、粟调到一起后,仗越打越好,歼灭的敌人越来越多。这次结合后的第一仗是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毛泽东来电特别指出,第一仗必须打胜。事关全局,陈、粟俩人商量好后,粟裕精心组织了宿北战役。首战告捷,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9师两万一千多人,师长戴子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毛泽东来电祝贺:“宿沭前线大胜利,望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后再次来电指出:“歼敌两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③。陈毅赋诗《宿北大捷》祝贺,诗云:“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子奇。”从诗中可以看出对粟裕的指挥战术的认同和欣赏。此后在粟裕将歼灭战、运动战推向更大规模的指导思想下,更是导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大战。

    陈毅不仅在宿北战役有诗祝贺粟裕,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均有诗鼓励祝贺赞扬。

    鲁南大捷以诗祝贺。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是继宿北战役之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合进行的第二个大歼灭战。中共中央军委在宿北战役即将结束时指示:下一步作战,宜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相机收复枣庄、台儿庄,并期望打一个比宿北更大的歼灭战。据此,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两野战军主力从苏北迅速移师鲁南,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此役历时19天,共歼国民党军5.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各种火炮200余门、汽车474辆,首创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一次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挫败了国民党军进攻临沂的计划,获得了对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并为组建自己的特种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如粟裕所说,使我军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打,可以全力以赴;休息,可以从容不迫。粟裕指挥的战役,一步一个脚印,越打越大,歼灭的敌人越来越多,他把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运用得多好啊!陈毅挥笔写下了《鲁南大捷》的诗篇:“快速纵队起如飞,印缅桂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变成废铁堆。快速纵队今以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1947年1月)以示祝贺赞扬。

    莱芜战役以诗祝贺。鲁南战役之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继续向山东解放区进攻。粟裕同陈毅商量后,以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的决心,放长线钓大鱼,舍南就北,组织主力部队隐蔽北上莱芜地区,精心组织了莱芜战役,打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一举全歼深入鲁中地区的李仙洲集团,消灭了敌军一个“绥靖区”前指挥所、两个军、7个师共5.6万余人,钓住了李仙洲这条大鱼。此役连同南线和胶济线东段的配合作战,共歼敌7万余人。我军节奏之快,歼敌之多,付出伤亡代价之小,都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上的新记录。粟裕将运动战、歼灭战规模推上了更高的一个台阶,放的光彩更大了。消息传开,毛泽东高兴,发来贺电嘉奖参战的全体将士,使华东军民很受鼓舞。陈毅赋诗祝贺赞扬,诗云:“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元凶。”(1947年2月)

    孟良崮战役以诗祝贺。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那是莱芜战役后,国民党损失惨重,面对全面进攻战略一次次失败,蒋介石不得不改变战略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他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45.5万余人,用于山东方向。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编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师,均调集于山东战场。他以三大主力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企图以这数个重点集团,采用密集队形,对华东野战军实施中间突破、两翼包围,把我军分割聚而歼之。

    面对强大的敌人压境,粟裕同陈毅商量后,用耍龙灯创造战机诱敌上钩的办法,以虎口拔牙,虎腹掏心,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判明敌人的作战企图后,以两面开弓之势,阻击东西两翼强大兵力,用他那敌变我变、符合战场实际的高超指挥艺术,硬是将敌实施中央突破的先锋、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从敌人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将其包围,压缩到孟良崮上予以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了。战役只用了四天时间,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被击毙,3.2万多人无一漏网。敌七十四师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军中的王牌军,很有战斗力,解放战争以来多次想消灭他,都没有找到机会,这次总算如愿以偿了。上至毛主席下至陈、粟以及全体将士,还有山东人民,哪个不开心呢?战役一结束,粟裕在电话中向陈老总报告喜讯时,陈老总在电话中兴奋地说:我在电话中向全体将士致酒庆贺,并兴奋地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随即泼墨挥毫题写一首气壮山河的长诗④《孟良崮战役》祝贺褒奖。诗曰:“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蒋贼专横嗟命薄,美帝侵略徒空劳。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原野麦黄家家足,人民军队胆气豪。”毛泽东也发来电报贺孟良崮的胜利。

    到了1947年8月6日,陈毅给毛泽东发电报还高度评价粟裕说:我认为,我党20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⑤

    《失题》一首以示祝贺。1947年12月上旬,陈毅赴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中共中央驻地汇报工作并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到陕北后,毛泽东与他多次促膝深谈,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前景作了切合实际的估计。得知毛泽东对南线战局的设想,擬派粟裕于1948年5月率华野一兵团(一、四、六纵队)先遣渡江一事,于1948年1月27日前后写了一首《失题》诗,对老搭档表示由衷的祝贺。诗云:“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全诗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其最后一句“稳渡长江遣粟郎”,称粟裕为粟郎,可见二者之间的亲切之情。

    陈毅离开杨家沟时,毛泽东亲笔写下一份手令交给他: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这样,渡江跃进的战略方针和方案就正式确定了。令陈毅没想到的是,在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期间,粟裕要改变中央已决定的渡江跃进战略。粟裕对中央“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的意图慷慨陈词,认为我军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人主力,就急忙跃进江南,则江南在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能够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我江北主力分兵江南削弱的情况下,中原也不大可能迅速变成巩固的华北。跃进大别山和中原,确实是避我军之短扬我军之长。而跃进江南,对一兵团这样一个对于重装备运用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来说,反而是丢弃其所长。8万多人楔入敌人江南腹地,边打边走,可以给敌人一定的震慑,打乱其整个部署,调动中原战场上一些兵力。而我方呢,在无后方作战的情况下,势必遭敌人堵截围追,转战江南数省,损失不会少于5万人。粟裕又动情地说:“把到江南游击要付出的5万人伤亡减员的代价用在中原战场上,完全有把握歼灭敌人三十几个整编师10万兵力。中原以至全国的战局都可能改观!”

    陈毅被说服了,并欣赏起粟裕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言的勇气。然而他也知道,毛泽东可不是轻易放弃自己主张的人,更何况是关系全国胜利大局的战略主张。向毛泽东去强调到江南后的困难,岂不会被看做是畏缩?但是,粟裕的考虑是符合实际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应该支持他,鼓励他!

    4月18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亲自拟电文请陈毅、粟裕“为商量行动问题”到中央来开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听了粟裕的意见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到8个月内,暂不去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

    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才华以诗歌方式予以别具一格的褒奖。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是为了共同理想信念而彼此肝胆相照的革命友情,是崇高的、纯洁的、无私的,是动人的佳话,永远值得后人传颂和学习。

    [注释]

    ①②粟裕回忆录.第407页.

    ③粟裕回忆录.第423页.

    ④战后,陈毅又将它修改为七律两首.

    ⑤陈毅传.第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