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 法治 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9B72)。

    作者简介:王莎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27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此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7.72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7.53亿人,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高达97.5%。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5.8%,其中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71.0%,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1]在各种互联网应用中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新浪为代表的网络新闻和以微信朋友圈、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作为基础应用,被大家廣泛使用,用户数量不断增长。这些数据和信息都充分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开展新媒体普法益民服务,组织新闻网络开展普法宣传,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普法网站和普法网络集群建设,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7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 25.4%。高校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广泛、最深入的群体。新媒体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方便了学生的生活,但同时也为学生埋下了潜在的威胁。例如,近年来在学生中“网络诈骗”“网络信贷”“恶意刷单”等案例也频频出现。这都是由于学生缺乏法治意识,无法对网上的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高职学生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竟成为了网络受害和网络犯法的高危群体。新媒体为我们的法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所以如何培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起法治观念已是许多高职院校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二、当前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新媒体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但目前来看我们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发挥这个新平台的作用。因为,我们更多的是把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平台当做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大都是法律条文的平铺直叙,内容无趣,形式单一,看起来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很多人根本不会主动去看,甚至会直接跳过,这样的宣传根本谈不上效果。

    (二)单向传播,缺乏互动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强的即时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互动。比如:微信、微博还有直播时的弹幕等等能够及时迅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双方能够实现沟通和交流,这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当前的法治教育却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多采用的依旧是单向的灌输和传播,缺乏对双向互动的关注和应用,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法治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习惯动作。跟今天丰富生动的新媒体资源相比,我们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生涩和格格不入。

    (三)不够细化,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受众的特点研究不够,对学生的法律需求也不够关注,利用新媒体进行的大多数的法治教育仅仅停留在泛泛地进行普法信息传播的表面阶段,对教育对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这就导致目前的法治宣传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宣传效果不理想,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学习的法治知识有什么具体用处,缺少获得感。三、利用新媒体提高法治教育效果的方法

    (一)依托法律热点,激发学法兴趣

    在高职院校进行法治教育必须要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现实环境,结合生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法深入人心,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同法律,从而防止学生中出现法律无用的错误认知。因此在我们的法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尝试探索对具体社会法治热点和时事热点的解读和分析。利用新媒体对当前社会上的某个法治热点问题发起讨论,鼓励和引导同学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讨论、发言甚至提出问题,邀请老师、专家、学者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再对比作出点评、解释和答疑。这样无疑是一场深入人心的网上法治教育过程,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

    (二)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宽法律合作途径

    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宽法治教育的合作形式,构建线上法治教育实践项目,丰富法治实践的形式和体验。把法院、检察院、律所、公安局等机构都纳入到法治教育的队伍中来,形成法治教育统一战线。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和法院、检察院合作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直播,引导学生观看法庭庭审现场直播,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威严,体验法律的程序,从而对法律有更深入的认知;和律所、公安局合作对法律热点问题进行线上咨询和答疑等多种方式方法。因为这些机构本身就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对法律的敬畏。

    (三)开发法治云课堂,实施精准教学

    尝试开发法治云课堂,让法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黑板”的传统模式,这样可以实施“精准教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对于掌握较好,对法律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更多的法律知识拓展;对于学习情况较差,对法律方面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仅要求他们完成基础内容的学习。分众化的精准教学在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但通过新媒体、“互联网+”,则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在制订新媒体教育方案时,一定要善于调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差异,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差异化的新媒体教育内容。[3]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大大提高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四)利用新媒体开发法律信息共享和法治服务功能

    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时一方面要注重内容,把学生感兴趣的和有需要的法律问题作为重点,另一方面要明确信息服务的功能,为高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法律信息服务。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提供的法治教育就是学生需要的法治教育,使得供需相匹配。对于那些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事关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学生自己会通过网络搜索去了解这些内容,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比如:发帖造谣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实习的有关规定,以及我国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中关于婚前财产的规定等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是大家以后可能在生活中就会面临的法律问题,他们就会主动通过网络去求解,也有的学生主动要求老师讲讲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鉴于此,我们的新媒体在进行法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自己迅速、及时、传播范圍广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提供法律信息共享和法治服务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学习通”“智慧树”“职教云”等多种平台开发线上法律学习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可以探索运用两微一端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热点案例以及与高职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进行传播。解答学生的法律疑问,解决学生遇到的法律问题,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为高职院校学生量身打造法治类app

    目前,虽然有不少的微平台都有法治教育类的内容,但是这些平台的受众是全体网民,从受众对象和传播内容来看普遍性较强,针对性和层次性不足。因此,可以设计完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类app。既能帮助学生查询、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最新法律政策,又能提供类似的参考案例,还能提供法律援助。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相关app的研发,打造集实用性、便捷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用户体验好的法治类app。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法治教育的新途径。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针对高职生特点,发挥新媒体优势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时,信息的传播者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学生喜欢的语言表达,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的态度和倾向。同时也要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强、接触性广、灵活性大的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的文字往往是比较短的浅阅读,新媒体的视频往往是微视频,新媒体在传播中呈现出了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新媒体的这种特点对广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整体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喜欢思考式的深层次阅读,不喜欢长视频,对较为深刻的大型纪录片式的内容不感兴趣,也没耐心去感受。这对我们的法治教育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学习中,高职学生虽然对社会热点法律案件较为关注,但属于暂时性关注,等旧的热点退去,新的热点上升,学生的注意力又会发生转移。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时需要注意持续性、全面性、客观性,同时又要发挥其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这样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二)传统普法与新媒体普法相结合,坚持两条腿走路

    新媒体是开放式、互动式的传播平台。由于新媒体在传播上的特点,会使得法律案件在网络上曝光后,学生可能会在不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第一时间仅凭情绪化的感知,发表一些不客观甚至比较极端的言论。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对案件进行片面的、不准确的法律解读。这就会导致各种言论充斥网络,甚至会有谣言满天飞的情况。[4]因此,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传统法治宣传和教育来提供更客观、更全面、更专业、更权威的介绍,并分析案件中所包含的法律问题、法律知识,从而达到科学普法的目的。

    学校进行的传统法治教育着重于基本法律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全面的法律基本框架,着眼的是“面”的问题。而新媒体的普法传播则定位于某个具体的法律法规或法治事件,着眼的是“点”的问题。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让二者在法治教育上的作用最大化。

    总之,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方式,融入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工作既要立足于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又要顺应新媒体的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法治教育效果,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2018.

    [2]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N].人民日报,2016.

    [3]马妍.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9).

    [4]林凌.新媒体普法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传播,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