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侗戏《珠郎娘美》看侗族民俗“行歌坐月”

    

    【摘 要】侗族戏剧《珠郎娘美》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人们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也是黔剧电影《秦娘美》的剧本来源。100年前侗戏师将民间传说改编成侗戏剧本,完整搬上舞台。在舞台上艺术再现了侗族人民的婚姻爱情观。研究100年前的侗戏剧本,就是研究侗族的风俗民情。

    【关键词】《珠郎娘美》;行歌坐月;婚姻自由;婚恋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16-02

    一、关于贵州黔东南侗族戏剧《珠郎娘美》

    说起各地方戏剧剧种,人们会想到川剧、豫剧、黄梅戏,但是说起贵州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大多数人是不甚了解的,在一般人心里面贵州是一片文化荒野。但是就是在如此贫瘠的艺术土壤上,却盛开了一朵少数民族艺术的花朵——侗戏。

    侗戏源于何时何地,目前无法考证。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依旧活跃。侗族在贵州有100多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贵州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是为南侗语音区。[1]侗戏就是黔东南州民间一种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侗戏是上述三县城逢年过节必定上演的传统剧种。每个侗戏班有一二十左右个演职人员,除了锣鼓琴弦乐队五六人之外,剩下十来人均是演员。从演出规模角度来看,侗戏已经颇具传统戏剧中型戏班子规模。其演出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演员演出均用侗语。这些戏班子演出的内容有汉戏改编的《李旦与凤姣》《梅良玉》《刘知远》《梁祝》,也有完全侗族人民独立创作的剧本《珠郎娘美》。侗剧《珠郎娘美》讲述的是侗族民间流传百年之久的一个关于珠郎与娘美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近百年来这个故事在侗族民间以叙事诗、故事、长歌、说唱等文艺形式口头流传,初期在侗族民间的主要表演方式主要是:侗戏、舞蹈、弹唱。[2]1921年侗族歌师梁绍华整理了民间传说故事、说唱稿本,在其基础上加工形成了剧本,由此侗戏剧本《珠郎娘美》正式成稿。将源于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并且用侗语演出,因此《珠郎娘美》一诞生便深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人民的喜爱。为了观看侗戏,当地老百姓可以提前一两天前往演戏的地点,投亲靠友,找到住宿的地方,静等侗戏开锣,看上几天侗戏后再返家。

    《珠郎娘美》讲述的是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侗族民间的地位不亚于汉族人民心目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百多年前,有个美丽的侗族姑娘娘美与邻寨青年珠郎相爱。但侗族有个不合理的规定“养女从舅”,也就是女孩一生下来久注定要嫁给舅舅家的儿子。娘美追求自由恋爱,反抗传统婚姻陋俗“姑表亲”,在母亲和舅舅逼嫁的前夕,与珠郎“破钱”盟誓,双双逃婚来到从江贯洞。美貌的娘美被当地地主银宜看上,想要强娶娘美为妾,娘美不从,为得到娘美,银宜勾结款首蛮松,在珠郎吃“枪尖肉”时,将珠郎刺死,反誣珠郎是私通下河人的奸细,娘美在江箭坡荆棘丛中,找到珠郎带在身上与她盟誓的那半片铜钱,并寻到了珠郎的尸骨,最后凭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将地主杀死,为夫复仇。

    二、关于侗族“行歌坐月”在《珠郎娘美》中的再现

    侗族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侗族青年的婚恋关系大多是通过自由恋爱确立。侗族青年结识异性,交往恋爱,确定关系,礼成归家的风俗习惯和其他民族不大一样。现代黔西南州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夜晚青年侗族小伙子约着同伴带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月光来到喜爱的姑娘吊楼下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请开门歌。小伙子进门对歌时,长辈避让,坐在家中堂屋火塘边的小伙子弹琴,姑娘边做手中活,边听小伙子的弹唱,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应答。历代侗族男女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约定终身,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关于“行歌坐月”的流程和男女双方所对唱的侗族河歌,是有固定流程和固定搭配的。鉴于侗族以歌择偶,以歌择配的婚恋机制和习俗,侗族人把婚恋这样的大事托付给河歌,在行歌坐夜这样特定的时空中建构、完善了河歌体系,形成了风格鲜明、内涵独特的河歌艺术。[3]现代侗族青年行歌坐夜一般唱着以下歌组:请开门歌、敬老人歌、玩山歌、相约对唱、赞慕歌、夜深歌、相恋歌、私奔歌、天亮歌、送别歌。现实生活中的“行歌坐夜”共有十来个流程,这些场景在梁绍华编撰的《珠郎娘美》剧本中完整呈现出来了。笔者研究的《珠郎娘美》版本是梁绍华亲传弟子——从江县龙图寨的侗戏师梁华仪在1982年采录的侗戏剧本《珠郎娘美》。这个版本的《珠郎与娘美》剧本全剧一共24出,故事结构完整,剧情紧凑,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该版本剧本是我们研究侗戏的绝好材料。

    1982年版本《珠郎娘美》主要结构:1-8出郎娘相恋,相约私奔。9-16贯洞遇歹人,珠郎被害。17-19娘美复仇。20-24珠郎托梦,娘美怀孕返乡。剧本第一出介绍珠郎家世,讲述父亲吉良和母亲花弄的自由恋爱经历和珠郎名字的来历。在这一出中展示了上一辈人行歌坐月,自由恋爱,萨勾奶奶说媒,成亲生下珠郎。这是全剧中第一次出现行歌坐月的民俗场景。第二出讲述了帮跛和媳妇培艳自由恋爱,相约私奔,婚后生活,翻脸闹离婚的故事。此章节的作用是铺垫下文,珠郎与娘美和帮跛培艳的爱情有着相同的开端,却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第三出主要讲述成年的珠郎和伙伴郎堕一起去上学堂,接受汉族文化知识。老师给他们分别起了一个汉人名字:杨茂久和杨文泰。课堂教学是从三字经开始,这和传统私塾汉族孩童启蒙没有什么不同。珠郎认真好学,但是野性难驯的郎堕一直在课堂上作弄老师,被老师批评后还振振有词,气得老师不上课,进屋喝茶去了。后来捉迷藏时候又错抱老师,偷老师的豆腐吃。这一小段郎堕闹学的谐趣性和幽默性不亚于《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从第三出珠郎和郎堕上学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出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侗族同胞至少在100年前就已经接受汉族文化,认可汉族文化,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汉族私塾学习。在私塾学习的时候,珠郎认识了娘美,两人踢毽子,捉迷藏,唱山歌,朦胧的青春恋情在学堂里萌发了。

    第四出郎娘相爱,描写珠郎与娘美在夜晚行歌坐月的全部过程。第四出一共有7组唱段。

    通过表格我们能够清楚看出,第四出是《珠郎娘美》很重要的一出,是二人互诉衷肠,确定感情的一出戏,也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人民“行歌坐月”民俗的舞台再现。第四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珠郎与郎堕为一方的男性与娘美和美叶为一方的女性双方情歌对唱,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后,私订终身。七组对唱曲文,让我们看到了100年前侗族先民们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他们并未受到汉族文化太多束缚,遵从自己的本心,敢爱敢恨。梁绍华编撰的这部剧本也显示了侗戏源于生活的特色,但因为戏剧时长限制,又不可能原样照搬,所以有所删减,有所保留,有详有略。

    三、行歌坐月的侗族组歌中的婚恋文化内涵

    婚恋文化内涵是侗族行歌坐月组歌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歌择偶时侗族婚恋文化独特表现之一。围绕这个核心从而发展出放排、坡会等歌俗活动。我们之所以说侗族以歌传情,是因为侗族的交友、爱恋、择偶、代言,全都是靠着侗歌来实现。[4]在侗族人民聚居区,能不能唱歌,唱歌时候是否才思敏捷,是人们判断这个人贤愚与否的标准,青年人想得到异性的青睐,就得成为唱歌能手。第四出里面,珠郎才是男主角,但是通篇唱得最多的反而是调皮的郎堕,一动衬一静,珠郎的青涩、害羞、颇有顾虑,被郎堕衬托得淋漓尽致。两人表白内心后,第七支曲子由珠郎主唱:“感觉你拉衣,我就从那外边转,听说愿意,我就立即转后退,远话如水,近话才是亲嘴说,莫做碎米,颗粒伤。如你做那燕子回楼,我就做那牛转圈。如你做那燕转进窝,我就专等你情娘。”[5]曲文并不长,意思也很浅白。表达了四层意思:(一)知道娘美约他单独见面,所以等待。(二)听到娘美表白有点迟疑。传话是靠不住的,亲耳听见才是真实的。(三)如果娘美嫁回舅舅家,那珠郎就娶自己表妹。(四)如果娘美要冲破旧例,他愿意和娘美相守一生。新中国成立前,侗族地区姑表结婚习俗较盛行,姑家的女儿一定要嫁给舅家的兒子。如果另嫁他人也需要舅家同意。舅家有权向姑家的女儿另嫁的夫家索取赔偿,即为吃姑表的钱。[6] “舅权”制约着古代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珠郎与娘美艺术形象代表了广大侗族青年渴望自由婚配的理想,因此现实“行歌坐月”中男女对唱的私奔歌组,也就特显出青年男女作为恋爱的主体,无法自由恋爱,而企图相约私奔从而冲破牢笼,是一曲曲自由之歌。我们可以通过珠郎的歌声,感受侗族人民骨子里的诗意,他们用唱歌代替语言,用歌声来交谈。研究侗戏剧本,就是研究100年前侗族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心理状况的极好方式。

    正因为有了如此艺术性和生活性兼备的成熟侗戏剧本,1960年《珠郎娘美》才能顺利改编成黔剧《秦娘美》,先在贵阳各地公演,后进京演出,受到首都各族观众的重视与好评,连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对黔剧《秦娘美》大加赞赏。1960年6月,黔剧《秦娘美》从方寸的戏剧舞台被搬进海燕电影制片厂,上了大荧幕,成了第一部被搬上大荧幕的侗族民间文学作品。从侗戏《珠郎娘美》到黔剧《秦娘美》,再到电影《秦娘美》,三个剧本是一脉相传的。电影黔剧《秦娘美》在1960年的成功,也是侗族历代侗戏师们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恒富,谢振东.贵州戏剧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1.

    [2]赵倩.浅谈黔剧《秦娘美》[J]. 艺术评鉴,2017,第15期,117.

    [3]胡牧.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0.

    [4]胡牧.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1.

    [5]陈乐基.珠郎娘美[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123.

    [6]刘锋,龙耀宏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06.

    基金项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2015年级青年课题

    作者简介:冯婷婷(1981-),女,四川宜宾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