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几点要求

    年芬

    摘要:让小学生在精心组织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充分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把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的探索过程,大幅度地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并掌握操作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下,让操作伴随着高水平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策略

    数学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说、思、做等方式进行操作,通过情境创设,发现解决问题、使用具体材料、结论抽象化等过程完成一定目标的行为活动、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的集合体。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果学生在数学活动里,能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操作,那么他们就能把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的探索过程,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能大幅度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开展好数学活动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是指一个或几个含有教学问题或内容的学生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现状,围绕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去准备学生活动。同时,活动的主题要十分明晰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做什么(任务)、为什么做(目标)、怎样去做(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高效地参与到活动中。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第一步,画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类别及大小不作限制);第二步,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第三步,求出三角的度数之和。全班同学的计算结果汇到一起,结果惊人的一致:三个内角的和为180°。他们感到十分惊讶,顿时讨论了起来。

    二、要组织好活动的三个阶段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如果仅仅记住了结果(知识),而对结果(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究过程及方法)一无所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课堂上开展的数学活动,要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几个主要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中感受探究的方法以及数学学科方法。这需要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认真思考问题的产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这三个阶段。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设计的数学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猜想。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花园(其实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它们的长和宽都不相同,然后问道:“这两个花园哪一个占地面积大?你能估算一下吗?”学生凭感觉来猜测,我继续追问:“你的根据是什么?可靠吗?”孩子们立即讨论开来,说这说那,有的说他是根据长度来推测的,有的说他是根据周长来推测的,还有的说他是根据长和宽来推测的,等等。

    第二步:探究。我继续追问:“什么决定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意见不一,这时我组织了数学活动,要求量出一个给定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提供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余下的工具学生可以自由使用。学生们立即动手量了起来,有的学生用面积单位铺满整个给定的长方形纸片;有的学生用面积单位铺满长方形的长,再铺满长方形的宽,然后用乘法算出一共需要多少个面积单位。这时顺势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长×宽。

    第三步:验证。验证得出的公式是否适合任意长方形。我提供几个形状不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们用各种方式去验证,学生们发现不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总等于长与宽的积。

    在上述的猜想、探究、验证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产生的过程,在活动里有动手又有动脑,积极参与全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深度的理解和深刻的经历。通过后来的测试发现,对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们也是最难忘的。

    三、要让思考贯穿数学活动全过程

    思维与动手的关系非常紧密,如果切断了动手与思维的结合,思维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逐步积累,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要由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正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认真设置活动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操作,让操作伴随着高水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下。

    例如,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一个给定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后,我及时提出一个引发他们深度思考的问题:“如果换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还是180°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分别去验证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时我提供给学生这三类三角形的纸片,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验证。学生们通过撕、拼等操作后,发现得到的仍是—个平角(180°),这样学生们就得到了最终的结论(内角和还是180°)。反观整个过程,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中伴随着思考,思考引导着操作,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教师要做活动的引导者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决定着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具体地说,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活动,考虑到每一个步骤。教师要说清楚任务是什么、怎么操作(过程和方法)。活动开始后,教师也不能不闻不问或做其他的事,而要作为活动中的一分子,参与到活动中,认真观察并及时引导学生。活动小结也要认真对待,指出共性的问题,鼓励表扬有想法、有办法、有做法,实现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并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

    组织数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活动的掌控,教师要把握活动开展的进度,何时开始,确认学生是否明白规则的内容及遵守规则的意义,活动指令是否明确(任务或内容、操作过程和方法、注意事项),使学生对活动做到心中有数;(2)活动的激励,时刻关注学生,挖掘活动过程中有思维火花和表现优异甚至有创新萌芽的学生,驱动数学活动有效开展;(3)活动的点拨,当学生活动遇到障碍或卡顿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启发而不能直接给出答案,促进学生圆满完成任务。例如,《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应多操作、多活动,因此笔者就提供给小学生大小不同的同一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难度从低到高、能力不断提升的探索过程。

    五、开展数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活动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首先要明确活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目标),这样就能避免盲目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而进行,活动才会有所得,也就不会成为空洞的热闹而流于形式了。

    要避免活动难度过大。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想一想小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活动任务是不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即是不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要避免时间的浪费。活动要高效,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分步进行,有时间间隔,还是一步到位,没有时间间隔?大致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要在活动开始前设计好,避免活动中走走停停,浪费时间,或者仓促开始,慌忙结束。

    总之,数学活动的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活动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及教学目标,任务要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并要时刻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出积极的评价,引导活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王虹.活动教学法:历程、要义及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

    [2]温建红,劉蓓.论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3(05).

    [3]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

    [4]金红彦.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现状及对策[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