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学习方式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教育机会,真正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能够给幼儿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经验。每一位教师都应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紧跟幼儿的脚步,走进幼儿内心,从而引导、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

    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专业敏感性,能从幼儿的行为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幼儿。案例中,教师能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到幼儿对“阳光下的小点点”的兴趣,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调动已有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发现,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在幼儿有了一定程度的发现并表现出兴趣消退时,教师要不要继续引导他们探究呢?在我看来,应结合三方面因素来考虑。

    第一,幼儿有没有表现出继续探究的兴趣和需要。

    识别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想了解幼儿有没有兴趣继续探究,教师就要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关注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绘本让幼儿阅读,或在班里的科学探索区投放手电筒、放大镜、深色的容易吸附灰尘颗粒的布等材料,观察幼儿是否感兴趣。

    第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否有深入探究的價值。

    周围世界很多事物、现象都会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但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都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教师在保护幼儿好奇心的同时,还需要学会甄别,做出价值判断,有所取舍。案例中,“阳光下的小点点”就像舞动着的小精灵,引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可能不仅仅满足于知道那些小点点就是灰尘,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与幼儿展开充分的讨论,以网络图的形式梳理出幼儿的各种问题,判断它们的价值。有时候,教师很容易依据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幼儿人数多少来判断是否继续支持幼儿探究,事实上,以幼儿为主体组织开展的活动并不要求全班幼儿统一步调、整齐划一地参与,幼儿可以有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可支持有同样兴趣的幼儿组成小组,合作探究。

    第三,要考虑经验的支持性和探究的可行性。

    案例中,教师觉得孩子们偶然发现的阳光下能看到灰尘在空气中飘浮的现象很有探究的价值,并且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但事实上,教师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并据此对这些问题加以筛选。比如,在光线不太充足的室内,阳光从室外射入,能让我们看到飘浮的灰尘,但在室外光线充足的地方却看不到,探究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超越了幼儿的能力,可以舍去。而空气中的灰尘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减少灰尘、防止灰尘对健康造成危害等问题,则是从生活中来的,对这类问题的探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此,教师可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寻求解答。

    如果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喜欢和感兴趣的,幼儿将表现出难以想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的潜能会得到真正的发掘。因此,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指引下,分析和判断活动的价值和定位,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和支持,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河北石家庄市第二幼儿园 谷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