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民俗文化及汉英翻译方法探析

    邵帅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经千年的历史演变以及古代文明的交相融合后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根据春节民俗文化特征,本文列举五个春节民俗,探讨汉英翻译时需要运用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春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4-0054-02

    1春节的起源

    阴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阴历新年的第一天,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祭当天,人们杀猪、准备好祭品,以祈求明年风调雨顺。《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解释:“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2]。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古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里对 “年”下定义:“年,谷熟也”。

    秦始皇统一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阴历十月)的初为“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相沿秦朝颛顼历,以阴历十月月朔为“年”。汉武帝时,因为多次改历,历法呈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庞杂征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同等人改《颛顼历》,以农历为根据,另作《太始历》,正月初一为“年”。由此正月初一为春节的习俗就由此确定。

    春节的最早含义,一是庆丰收,《诗经·豳风七月》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年节”活动。先民们在新年(十一月月朔)到来之际,拿出用枣和稻酿造的醪酒,白叟喝了会健康长寿。为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到来,人们捧上两樽美酒,杀上只羊,抬上公堂,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万寿无疆!”二是祭祖,《诗经周颂康年》就保存了秋收后祭祖的情形:“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熏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种丰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灵,让列祖和神灵的恩泽遍施人间,永保农业丰收。

    2中国春节民俗文化及其汉英翻译方法探析

    2.1拜年——Spring Festivals Greeting

    与亲朋好友拜年是春节文化习俗之一,是国人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大年初二走出家门,回娘家或者拜访亲朋好友,彼此祝愿新年快乐。“拜年”若按表面含义则翻译为“Kowtow”,“Kowtow”含义是叩首施礼或者阿谀奉承地拜礼。拜年是与亲人、朋友、同事或者老师互贺新年的时刻,表达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古时候晚辈向长辈拜年的确是要叩头拜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互相道祝福语已逐渐取代叩头礼。“拜年”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译为“Spring festivals Greeting”。如此,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拜年是一种恭贺新禧的新春祝福。

    2.2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按照《红楼梦》、《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录,对联便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对联的另外一来历是春贴,前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对联。每逢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家每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翻译,可以根据春联的含义,运用直译法,春节译为“Spring Festival”,对联译为“couplets”,两个单词合并,翻译为“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2.3红包——“Lucky money in Spring Festival”

    红包,又称“压岁钱”,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老一辈常说“岁”和“祟”同音,红纸包住的压岁钱可以镇住妖魔,晚辈获得压岁钱就能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吉祥如意。

    对于“红包”,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 “red envelope”,并不能传达吉祥的文化。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喜庆和幸福。而红色却在西方代表着危险。所以,“red envelope”在西方人看来红色的信封充满着邪恶,不吉利也不讨喜。在西方国家,幸福可以用“Lucky Dog”。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套译法,把 “红包” 英译为 “Lucky money in Spring Festival”,既表达了类似的寓意[3],也合理地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2.4腊月二十六,割年肉——Getting pork prepared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feast on the 26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根据我们的传统年俗,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说的是腊月二十六这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人们上街置办着年物,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年货。做一大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奢望,但是在春节的时候终于实现了。

    炖锅肉,旧日香飘一条胡同,现在香飘整栋楼房。闻着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会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拿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最理想的年夜饭,与美味佳肴比起来更过瘾、更满足。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和习俗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一习语,更不用说熟知中国年俗文化了。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自由翻译策略,通过添加解释的信息全面介绍该习俗,从而成功丰富了我们的春节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翻译有助于传达我们国家的民俗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彰显春节民俗。

    2.5秧歌——Yangko Dance

    据史料可证,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是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而创立的,舞唱于庭,十分热闹,自始,秧歌开始流行。

    秧歌,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一,深受百姓喜爱,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每个地方都有秧歌队。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秧歌队就会组织起来,大家伙开始操练,从秧歌演员到乐队人员,都会认认真真地练习起来。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是重头戏,秧歌队长带着秧歌队,大街小巷的走,和邻里的秧歌队斗秧歌,好不热闹。“秧歌”一词在汉英翻譯过程中经常遭遇文化空白的问题。因为中外文化存在差别,传统文化风俗更是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秧歌”在翻译过程当中轻易呈现辞汇空白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最简单的翻译策略,即音译,译为“Yongge Dance”。

    3结语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起”策略的布景下,让他国领会中国节日的由来、内在和详细节日成为重中之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这篇文章作者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以及春节的传统习俗。接下来探讨了春节部分习俗的翻译,这里包括归化翻译策略、自由翻译策略,以及套译法、直译法、音译法。在汉英翻译的时候,译者应以目的语读者熟知的语言和文化来传达源语的文化,使译文更受目的语读者理解,尽可能地扫除文化障碍,更好地传递中国的春节民俗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1):

    208-211+188.

    [2]王景林,徐刕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

    [3]吴春梅.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策略:以春节为例[J].北方文学,2019(9):282.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