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西方使领馆、“三股极端势力”、非政府组织等对中国高校的渗透,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高校师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当,高校政治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守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阵地、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建立政治安全研判机制对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研判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67-03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政治安全不仅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也关系着国家政治发展前景,涉及到国家整体的安全稳定。

    一、高校政治安全形势的影响因素

    (一)美国和西方使领馆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我国高校与境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高校成为各种思潮、多元文化的集散地,高校政治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政治偏见,西方不愿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边风景独好、不愿意看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使领馆对中国有目的、有意识的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西方抓住青年学生可塑性强、易受影响的特点,将渗透对象从国家相关工作人员转移到大学生等群体中。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把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行动预言正通过文化多样性题材对中国进行渗透式和碎片式的入侵。在教育片《较量无声》中就提及过美国通过一些途径对中国实行打压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渗透。当代大学生在喝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NBA,听着美国音乐,用着iPad、iPhone的同时,他们开始向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模式,从而改变或动摇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

    西方还通过文化精神摧毁战的方式来动摇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他们通过释放意识形态烟雾、设置话语陷阱、抹黑造谣中国式典型代表、过度渲染中国的阴暗面等方式不断“西化、分化、弱化、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大肆输出西方的价值观,从而让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念,对党失去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失去信心。

    (二)“三股极端势力”的影响

    “三股极端势力”即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在新形势下,三股极端势力具有合流之势,且把目标瞄向高校的青年学生,把学生当作主体,把高校当作策源地。

    “三股极端”势力通过非法宣传品拉拢学生,挑唆和离间学生,利用一些群体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制造事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误导学生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抵制甚至诋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蒙蔽性和蛊惑性。我国的“三股极端势力”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打着民族、宗教旗号下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重点人群、身份敏感人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些高校的部分教师打着“学术研究无禁区”的旗号在公共场合甚至在课堂上公然提出一些污蔑党的历史、诽谤党的领袖、攻击党的领导、诋毁改革开放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

    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学者到国内来讲学,有的境外人员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在高校校园报告会、学术讲座活动、各种讲坛(论坛)、学术讨论等场合,宣扬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国威胁论、消费主义论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否定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攻击和诋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高校师生产生政治信仰冷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等现象,引发了信仰危机。

    (四)境外非政府组织对高校的渗透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已经有7 000多家境外非政府组织,主要活跃在环境、科技、教育、文化等许多领域,给我们带来有益的经验和资金,也为中外交流合作及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但也有些境外非政府组织以慈善机构为名,对我国一些大学、青年社团等领域发起大量的文化活动,他们主要通过项目合作、研究计划、考察调研、召开研讨会等,向境内的组织机构或个人提供经费。但这些项目的内容和项目设计战略是由境外资金决定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境外资金要求项目符合不受他们自身控制的外部政治条件、经济条件。这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涉足政治领域以后,经常在人权、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别国横加指责和干预,甚至提出了一些政治要求,影响国家政策的走向,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对国家主权内外两个向度形成挑战,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同时,经常有一些西方的基金会和财团,设置一些话题和议题进行炒作,甚至攻击新中国的成果及领导人,试探老百姓的态度,很多高校大学生不明原委,甚至参与进去。

    (五)大学生教育管理不当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校園社会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学校及周边的环境也日益复杂,这些给高校政治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大学校园内非法集会、上访等政治类事件,联合办学、后勤服务等引发的管理类事件,校园暴力、自杀等治安类事件,高校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类事件等不断增加,这些事件本身是一个小事件,是普通的社会安全,但如果处理不力,会牵一发动其身,引发大问题,可能就会引发政治性社会冲突,危害高校的安全稳定,危害国家政治安全。近年来高校校园出现的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徐玉玉事件等,社会关注度高,反响大,如果引导不力,处理不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维护高校政治安全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政治安全、为国家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新形势下,环境复杂,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适应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分析西方兜售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价值方式,正确分析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认识到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很多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空洞,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不正确”的人,是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存有无知偏见的。

    因此,在从事课堂教学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着力从正面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令人信服。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教育与大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欣然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用“一面旗帜”凝聚一代人,用“一条道路”引领一代人,用“一个理论体系”武装一代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进一步增强几支队伍的合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就要在工作队伍上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党团、专业教师等的合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

    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价值观、信仰等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品牌代言人,高校教师队伍(尤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深、讲透。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底线”的原则,严厉杜绝在课堂上单纯哗众取宠现象。当前,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领导,充实师资队伍,落实专项教研经费,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航人和践行者。

    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精选优培,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强辅导员能力建设,深化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能力、主流意识形态叙述转化能力和网络宣传能力建设。

    建设一支懂理论、重实践的红色社团队伍。高校学生社团是凝聚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中的引领作用。引导社团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其的工作指导,坚持“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对社团中那些政治理论水平高、活动能力强、团队氛围好、互帮互助的社团骨干的培养,引导社团阅读红色经典、欣赏红色影片,并围绕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

    (三)守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阵地,切断身份敏感人员对学生负面影响

    制定出台形势政策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讲座管理办法,明确学术讲授纪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报告、论坛等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引导广大学者摆正学术立场。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察和把关,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坚持贯彻落实中办发[2014]59号文件精神,不断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使用“教师教学科研”宣传阵地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審机制。对学生使用西方译著和西方教材进行审批管理,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先进文化成果,将其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各个学科领域构建中国特色的概念、思想、理论、范式、学说,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思想。同时严格限制身份敏感人员对学校资源的使用。

    加强对社团活动及资金的监控。高校社团大多是挂靠在学校团委下的群众性组织,目前高校社团面临着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散、经费和场地不足的困境。很多社团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寻求更多的社会赞助。必须加强对社团资金的流向及活动的监控,防止境外团体对社团的政治性资助。

    (四)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筑牢政治安全的防火墙

    中国是第一网民大国,有6.68亿网民,其中55%是青年学生。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有较快的接受能力,但却缺乏成熟的分辨能力,如果缺乏科学的文化引导,就容易被网络内容误导,从而改变或动摇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根据调查,在校大学生80%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92%天天接触网络和上微博。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谁抓住了青年学生,谁就能把握未来的主导权。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利用网络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校园BBS、微信、博客、QQ群等信息平台的检测。增强对反党反社会言论、封建迷信、邪教言论、网络色情等有毒信息的控制和屏蔽。利用新媒体交流工具,创建内容丰富的网络平台,在博客、网站、校园BBS、校园论坛等媒体上开辟专栏,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国际上的中国议题、国家战略等重大问题进行更为生动和全方位的讲解,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学生能够产生更为长久的吸引与感召,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建立政治安全研判机制

    高校政治安全的主体是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这一中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发现问题,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并帮助协调。高校学生中存在着重大心理问题、非正常死亡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贫困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突发事件等方方面面的突出问题,任何一个细小的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威胁高校政治安全。因此,在工作方法上绝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强制、打压、阻止等手段,否则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反而会激发矛盾,甚至引发大,规模冲突,影响政治安全。

    高校政治安全形势研判是以高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群体性事件引发政治冲突的可能性等为对象的研究判断工作,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对比,对高校政治安全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并对高校政治安全形势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测,以便及时沟通、快速反馈,尽可能地降低工作中的盲目性,更好地把握机遇,掌握主动权。建立科学的高校政治安全形势研判机制,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需要,是保证高校政治安全研判工作制度化、长效化的保证,标志着研判工作由经验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英]巴瑞·布赞,(丹麦)奥利·维夫,(丹麦)迪·怀尔 德.新安全论[M].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安全[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