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夫人与娜拉:未来与当下的碰撞

    吴晛

    【摘 要】戏剧大师易卜生的著作《玩偶之家》是一出探讨女性解放的经典戏剧。娜拉的遭际是全剧的核心戏剧冲突,而林丹太太的刻画无疑对核心冲突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深化了剧作家对于女性如何才能解放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林丹太太这一形象,探讨其对于该剧主题的推动及深化作用。

    【关键词】《玩偶之家》;林丹太太;女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24-02

    《玩偶之家》在首都劇场上演,北京人艺再一次诠释经典。该剧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剧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易卜生选择女性作为刻画对象,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宣扬妇女在社会上应具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因此这一作品也被看作是19世纪欧洲妇女解放的宣言。易卜生的时代正是欧洲思潮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时期,文学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思维状态以及科技水平的艺术化的反馈。“现实主义思潮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直接联系。生活在19世纪的人们显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阶级的分化、金钱的作用、人情的淡薄、世态的炎凉、社会的纷繁、生活的多变使得19世纪的现实生活成为文学家关注和描写的重点”。因此,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诞生于这个时代,是剧作家对于时代的冷静观察与拷问,具有鲜明的时代写照。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人物形象源于时代却超越时代,历来成为大众反思女性在社会关系中所应承担角色的讨论对象。但同时,在剧本中,另一位女性形象的刻画对于整部作品的主旨深化,以及因果关联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个人就是娜拉的好朋友林丹太太。从林丹太太登场,到最终娜拉毅然离开海尔茂,林丹太太之于娜拉更像是娜拉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娜拉如童话故事一般的天真、热烈,与林丹太太历经生活的种种坎坷后的忧郁、冷静、成熟对比鲜明。林丹太太更像是娜拉的启蒙导师。在二人短短的几天相聚的时光中,林丹太太不断引导娜拉认清现实,抛弃眼前虚幻的生活。正是因为有林丹太太的存在,《玩偶之家》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吁才更具有说服力。从林丹太太的身世中不难发现,年轻时的克里斯蒂娜(林丹太太的名字)与娜拉一样,追求着美好的爱情,同样经历了这种看似“岁月静好”的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最终面临这一切的终结,不得不自力更生。全剧看下来,林丹太太的经历似乎在映射着娜拉未来有可能将要经历的人生磨砺。也许形式不同,但女性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定位注定会是一致的。而林丹太太的归来在剧中用她的话说则是因为母亲去世,弟弟也不再需要依赖着她,“我心里知觉的说不出的空虚。活在世上谁也不用我操心!在这大地方,找点消磨时间——派遣烦闷的事情一定容易些。我只想找个安定的工作”。①这里是林丹太太对于娜拉问及是否觉得现在很自由的回答。

    对于“自由”的理解,显然二人有着明显的分歧。娜拉对于自由在此时应该说是没有真正的意识的,作为托伐的“小鸟儿”,娜拉对于目前的状态是极为满意甚至是喜不自胜的。原因在于娜拉觉得只要自己的丈夫满意,自己就是幸福的,这是一份放弃了自我的爱,但此时的娜拉几乎不能感受到这一份感情的畸形以及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卑微。而林丹太太在此则透露出其对于自由的解读。对于林丹太太而言,“自由”饱含着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就是有稳定的工作,使自己能够自力更生;其次,内心有一个美好而现实的向往。这两点正是一个社会人的自我实现。自由不是彻底的释放,自由需要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前提,从而达到自我期许,方可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林丹太太的价值观中,自由的前提是自立。这一点是女性解放的根源问题,只有女性真正察觉到自身价值,才能成功实现自我解放。林丹太太在与娜拉的对话中逐渐察觉这个家庭畸形情感形成的内核。在二人的对话中,林丹太太察觉到了这一段婚姻的症结,也看到了很多在娜拉眼中“司空见惯”的意料之外。娜拉对丈夫的百依百顺,用心讨好;阮克医生与娜拉之间微妙的关系;柯洛克斯泰与娜拉之间危险的秘密。这无疑让林丹太太愈发笃定去援助娜拉的决心,也在不断深入了解这个家庭后有了更深刻的援助计划。

    林丹太太在剧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则是与柯洛克斯泰在舞会之夜的一番深谈。剧中,林丹太太有三个层次的“救赎”。从最初始的救赎,自然是林丹太太希望凭借着自己与柯洛克斯泰的一段“旧缘”,救助娜拉与海尔茂的这一段婚姻。可以说这是二人会面的最直接动因。而第二层救赎则是林丹太太对于自己以及柯洛克斯泰的救赎。林丹太太在二人的对话中对柯洛克斯泰德称呼是“尼尔”,可见林丹太太仍旧默许着曾经二人那一种相互之间亲密的关系。然而林丹太太的“抛弃”则是放下无法在虚妄中苦苦等待柯洛克斯泰如小说中骑士般的凯旋,选择了能够让自己和家人在当下存活下去的无奈的现实。这是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是纯粹意义上的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基层需求所结合的契约式婚姻。在这一层面上,娜拉至少比林丹太太更幸运一些,但这所谓的幸运,无非也是不同层面的“外包装”。当现实的无情打击以及凭借自身逐步扭转现实后,林丹太太在社会需要层面上成为了真正独立的人。而在家庭及情感层面,林丹太太感受到的是资本社会的冷漠与虚伪。在林丹太太眼中,或许柯洛克斯泰是那个在资本操纵的社会下可以给自己带来真实的人,因此林丹太太才说出“我一定得工作,不然活着没意思。工作是我一生唯一最大的快乐。”以及“你缺少一个我,我也缺少一个你。尼尔,我相信你的良心。有了你,我什么都不怕。”的话。

    看透海尔茂为人的林丹太太开导柯洛克斯泰,就是希望同样让对方放下无意义的虚妄,在既定的现实中重新找到人生的出发点,开始一段真正具有价值,真正相互慰藉的生活,而非彼此间不对等的,充满依附性的苟且。所以在柯洛克斯泰问她是不是只是一心想救朋友才利用自己时,林丹太太很坚定地表示“一个女人为了别人把自己出卖过一次,不会出卖第二次”,言外之意在于在自身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唯有委身于不得已的现实,以图人作为生物最基本的生活;当自己能够为自己的生活打算时,没有必要再玩弄权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最可贵,也最能让彼此立足的真谛。也正是这份真诚,柯洛克斯泰被打动,当意识到这种阴险的举动并不能取得绝对意义的自我满足后,柯洛克斯泰也最终作出善行。在这一层面上,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彼此救赎,在充分了解各自现实立场的前提下彼此重新建立信任,两个人都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因此这一片段结束时柯洛克斯泰的一句“我在街上等你”,以及林丹太太回应的“你一定得送我回家”与此时楼上虚伪脆弱的歌舞升平相比是剧作家对人性中善良、信任的充分肯定,也是为接下来海尔茂伪善过后的真实作了前期铺垫。林丹太太与柯洛克斯泰的彼此救赎,是真正意义上的彼此需要,相互扶持,从而达到务实的生活状态的过程。

    第三层的救赎在于林丹太太对海尔茂一家的救赎,但这是一种尝试甚至是赌博。因此,在柯洛克斯泰放下旧恨,选择了断恩怨开始新生活时,林丹太太阻止了柯洛克斯泰收回那封如“人性试炼场”般的信,并且坚决表示“这件还人的秘密事应该全部揭出来”。对于林丹太太所谓的“秘密事”的深层内涵,历来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解读认为这是林丹太太希望借此让海尔茂与娜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夫妻关系,亦有解读认为此举是林丹太太希望借此让娜拉看透自己在这一段婚姻中真实的地位与存在而幡然醒悟。而无论这两种说法,均建立在林丹太太“在这儿看见了许多想不到的事”,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旁观者的林丹太太所看到的娜拉的畸形的婚姻以及感情——这之中或多或少有着自己当年的影子。可以说,在这一层面上,林丹太太都是希望娜拉幡然醒悟,真正尝试着由自己主宰命运。第二层与第三层的救赎,是此次会面最根本的动因。

    林丹太太像是整部作品的“引路人”。剧作家在塑造这一形象的过程中,无形中与主角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关照,也是对女性在人格解放过程中必由的两个过程的刻画:从旧有的,约定俗成但已千疮百孔的伪幸福跌落人生谷底;从黑暗的人生低谷重拾自我价值,走向一个由女性自身建立的人生之山。这注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以及承受幻灭后的自我茫然甚至是否定。摆在娜拉面前的,同样是站在一个“大玩偶”视角上迷茫、空洞的世界,但这也是人在自我放逐后救赎所必经的漆黑地带。人之于一种伪幸福的麻痹状态时或许会是最陶醉却也最不自知的状态,而认清现实则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那是幻觉消失后却找不到内心依靠的迷惘、无助以及对自身的巨大怀疑。这是在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过程中,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承担的。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名言“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在错误中学习,林丹太太在幻灭后摸索出了自己的人生,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最终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自食其力的人。娜拉则也有可能寻找一条重塑自我的路,那将会是一段更为艰难的路。如此,回看剧本中娜拉与林丹太太重逢一刻所说的“刚才我简直不认识你了,可这也难怪我,你很改了些样子”时,则可看到剧作家所设下的伏笔,此话的确另有深意。但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浪漫的骑士故事幻灭后人成长所必经的痛苦。也许娜拉只有改变到颠覆“小松鼠”的认知范围,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她所希冀的“跟你一样的人”。

    《玩偶之家》自诞生起到如今已有140年的时间,140年间,这部作品经久不衰。它更像是一个接口,一种象征,它打开的不仅仅是对女权的思考,更是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林丹太太与娜拉,正如变革中的欧洲思潮——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且必然存在的变革。浪漫主义逐渐式微,仰望星空结束后则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注释:

    ①原文引用北京人艺排演本《戏剧之家》。

    参考文献:

    [1]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0-361.

    [2]李丽芳.论《玩偶之家》的戲剧冲突[J].艺术科技,2019,(10):1-2/5.

    [3]刘爽,马玉芳.从跨文化视角解读《玩偶之家》[J].戏剧文学,2019,(4):97-101.

    [4]方彬.回归文本 探索人性 启发社会——解析北京人艺重排话剧《玩偶之家》[J].戏剧之家,2019,(5):10-12.

    [5]艾秀梅.奉献与需求的合奏——对《玩偶之家》中林丹太太之爱的伦理解读[J].名作欣赏,2018,(36):5-6.

    [6]刘晓勇.以《玩偶之家》为例谈女性主义意识的出现[J].文学教育(下),2017,(9):18-19.

    [7]王通.《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8,(9):129-130.

    [8]蒋承勇.仅仅是“妇女解放”问题吗?——《玩偶之家》及“易卜生主义”考辨[J].外国文学,2018,(2):3-7.

    作者简介:吴 晛(1990-),男,硕士研究生,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