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学校适合教学的“教”与“学”

    许伟红

    摘 要:“适合的职业教育”应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适合的教学”的基础是承认学生个性的不同,即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并发展差异;“适合的教学”既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有差别”地教,也是因需施教,学生要能“有选择”地学。

    关键词:适合的教学;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最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7-002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路径,适合的职业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让职业教育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发展的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适合学生的重要实践策略。

    一、适合的教学是承认“每个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适合的教学,“适合”的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因此,对教育主体的研究必不可少的。中职教育的教育主体有鲜明的个体特点,也有趋同的群体特点。适合一类群体的教育,必然基于对这类群体特点的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并将智力分为“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自然观察能力八种”。八种能力元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个体都拥有自身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

    著名心理学家Witkin认为,场独立性——依存性是信息加工的两种典型方式。场依存性的人偏向以外在参照为信息加工依据,而场独立性的人则偏向以内在参照为信息加工依据,从而提出了认知风格的概念[2]。场独立性——依存性的差异并非表现为记忆能力或学习能力,而是学习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及其组织方式。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在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环境、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内容类型等表现出不同的接纳方式和风格倾向。

    以上两个理论都表明,人们在认知结构和智力、认知方式与风格上都存在差异。教育实践也证明,职业学校学生在智能类型、认知方式和风格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他们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智能的类型。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更多的表现为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然观察类,他们更擅长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善于与人交往等。而在认知风格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多倾向于场依存性,信息加工方式倾向于整体性知觉方式,对事物间的关系掌握比较好;不善于分析,认知改组能力较差;思维方面表现为形象思维好,抽象思维差等。

    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求中职教育必须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并发展差异。“适合的教学”就是帮助、引导中职学生将蕴藏的潜能开发出来,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最优化发展,从而获得差异性成功。

    二、适合的教学是“有差别”的教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3],它在主体(学生)和客体(课程与教材)之间“嵌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适合的教学,首先应该是“有差别”的教,即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群体学习特殊性的课程内容结构、教学策略方法,使之匹配学生的认知风格,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促进其差异化发展。

    (一)课程体系综合化,符合学生信息编码方式

    中职课程体系主要由以认知性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为以习得性學习为主的行动课程(实训、综合实践等)体系构成,其中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由大学对应的学科理论“教学简化”而来。中职学生学习这类概念、原理、公式等认知性知识时,多表现为“无趣”“无心”“无力”。科学研究也证明,形象思维好的人,能快速地获取习得性知识,但对以符号表征的认知性知识却相对排斥。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有差别”的教,首先要改变课程体系和结构,使之符合中职学生整体性感知的信息加工方式。解构纯理论和纯学科的课程,整合学科课程和行动课程,将学科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形成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程。有效整合学科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两者不再割裂,不再分离,让学生在工作过程和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符合学生整体性知觉方式。“有差别”的教,让中职学生以自己擅长的信息编码方式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可视化,减轻学生信息加工负荷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一位学习者拥有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其所经历的每种认知活动都需要对认知资源进行消耗,当各项活动消耗认知资源的总量大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总的认知资源限度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负荷[4]。这时就需要通过改变信息加工来减轻认知的负荷。中职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好,抽象思维差,而且不善于分析,认知改组能力差,对于一定的材料需要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中寻找重要信息,学习更易受信息呈现的方式、材料的类型等影响。减轻学生信息加工负荷是指教师在呈现复杂信息或抽象问题时,将呈现形式转换成他们喜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如用图文并茂替代单一的文字;借助视听设备,用多种媒体呈现图文信息;通过动画演示、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呈现微观、抽象、不可见或难以描述的现象、结构、原理等。通过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开发和拓展,将枯燥、深奥、抽象的知识编码为形象直观的信息,使之可视,可感知,可体验,可操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次要信息的加工上。“有差别”的教,帮助中职学生跨越认知上的障碍,消除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惧怕心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教学方式情境化,发挥学生优势智能作用

    中职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智能优势类型更多表现为身体运动智能,这种智能类型的有效学习方法便是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学习。传统“坐中学”的教学方式尤其不利于中职学生的优势智能发挥。“有差别”的教,充分利用模型、机器和手工艺等;利用校外调查、角色扮演等来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运动智能优势。借助课程资源、实训设备和信息化手段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工作任务情境等,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具体而生动的场景中动手又动脑。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和模拟工作的过程,以擅长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交往的方式学习,激发兴趣,明晰问题,活化知识。让他们在“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操作过的动作”等经验学习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范例性”互动,获得“怎样做”的技能,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人才[5]。“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合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适合的教学是“有选择”的学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存在“类”的差异,同样,中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每个个体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与风格,还伴有不同的认知体验,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计划策略等,这些个性特点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诉求呈现多元化:有些学生想继续升学,有些学生想顺利就业。“适合的教学”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需施教。因需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在学习任务、学习时空和学习方法上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一)学习任务多样化,为学生的期望提供更多可能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水平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教学要适合每一个个体,首先教学内容要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借助教学平台、网络空间和学生工作页等,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学习任务的设计,以核心知识和技能为负载,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需求,分层次多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菜单式”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实施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为学生的期望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有选择”的学,摒弃了定义人才的单一标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多样化的萌生和发展。坚信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可以有多条路径,才可能造就多样化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多种需求。

    (二)学习时空开放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个体独特的元认知方式与风格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风格,使得他们在接收、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上,在解决特定任务时所需的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选择”的学,还应该赋予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灵活选择时间、地点和章节等进行信息获取与创造的权力。传统集中授课制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节奏都由教师掌控,无论学习能力高低,学生都必须保持高度同步。教师为了教学的进度,也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被拘囿于狭小的课堂。将学习内容分割成小单元,如某一知识点,某一技能操作步骤等,制作成短小的教学视频或微课,搭建在网络空间里或通过微信、QQ等网络媒体进行推送,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步骤、速度或方式开展预习或重温。或者将这些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二维码链接在校本教材和学生工作页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随时通过扫码开展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还可以在软件的提示功能下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问题时可在平台或网络媒体上与教师实时交流互动。开放的学习时空,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节奏开展学习,真正拥有了信息访问的主动权,才真正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有选择”的学,赋予学生真正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在自己意愿主导下的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在不断的选择和摸索中,学生找寻到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完善个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情感愉悦体验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需要是实现发展的内驱动力,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又决定了人是在不同需要的选择中实现发展的。为中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当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差异性发展。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竟雕凿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具有了艺术价值,而且提高了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個根雕艺术品的过程[6],对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强迫一条鱼去奋力爬树。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吕良环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王际菲,张家栋.关于内隐自尊与认知风格探讨[J]社会发展.2012(11)(54-55)

    [3]周靖毅.教学认识论的发展——怎样认识更有价值[J]读与写杂志.2012(2)(238-239)

    [4]梁心愿.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姜大源.“升级版”构建中的转型发展与内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8日005版

    [6]陶西平.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