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激发阅读课的活力

    顾莉莉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具体形象,教材编者也考虑到这一点,因而在文本中穿插了大量插图,为学生创设文本情境,激发他们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插图作为文本的一部分,为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对话的桥梁。一、借助插图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中的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文中穿插了两幅插图,一幅远景,勾勒出边疆地貌;一幅近景,描绘出校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插图,并设计问题:“大家认真观察文本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它与我们的学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插图,很快就会发现“大青树”;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他们很快会发现“铜钟”,坐在教室里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发现”,带给学生惊喜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为其融入文本阅读创造条件。

    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与编者对话,准确把握编者在文本中穿插插图的真正用意,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给他们创造一种符合文本意境的情境。二、借助插图引导想象

    教材的编者在文本中穿插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文本。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教学中,针对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引导他们一边观察文本插图,一边发挥想象,将文本的抽象内容在头脑里转化为具体的画面,继而形象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题奠定基础。

    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是一首少儿诗歌,内容有点抽象,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接着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插图,并在图中找出蒲公英、苍耳与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最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借助相应的手势或者动作进行演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同一个小组里,一个学生說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另一个学生演示动作。如有可能,学生演示的范围甚至可以跳出文本。学生插图观察到位了,动作演示到位了,他们对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也能理解到位,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也能到位。

    插图是静止的,它们与文字相比,却是形象具体的。不过,这里的插图仅仅是一个起点,或者呈现的仅仅只是文本中的一个画面,其余的留白部分还需要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填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读文字,观察插图,引导他们以插图为起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文本的内容。三、借助插图串联教学

    教材编者在文本插图中考虑到文本串联问题,往往插图不再是一幅,而是两幅或多幅,分别对应文本中相应的重要段落。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每幅插图与文本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借助插图给学生创造一种具有故事性、连续性的文本情境,准确地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的插图是连环画,文本中的字词没有注音,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意思;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学习生字,帮助他们识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呈现文本的插图,然后引导他们观察插图,说说插图中描绘的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此外,教师也可以先打乱插图的顺序,让学生给插图排序,让他们按照插图的顺序复述文本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虽不能背诵课文,却能将故事的大意较完整地复述下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生字,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不够持久,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往往一节课下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课文重点讲述什么。教师借助插图,却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整合文本内容,串联整个故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插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用图说文,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驾驭文本,还能助力他们理解故事情节,推促阅读高效化,一举多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思维特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插图资源,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让文本中的抽象内容变得更具体、更形象,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在更深层次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