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姚同其

    【摘要】读写结合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读与写相辅相成,实现互相转化,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阶段,阅读理解与写作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是语文试卷分数的“重头戏”,因此,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整体提升语文成绩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结果的一种外向表达,二者缺一不可。语言学习不是一种感性的文字分析,而是一种具有语言系统性的工具性学科。因此,有效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将读写进行融合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教学特征而引申出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读者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精准指导,引导学生自主结合

    设计精确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师十分重要的一个任务。首先,可以从阅读入手。在进行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机关”,最终完成读写结合。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花之歌》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之后,教师以问题作为“布线”方向,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以及内容巧妙地融合到问题中去。问题如下:

    (1)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有哪些描写花的词语或者句子令你印象深刻?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3)大自然中,除了花朵,你还喜欢哪些植物?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开启“头脑风暴”模式,在一一解答问题之后,教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性总结:“大家在阅读中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花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就是拟人手法。那么老师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将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以拟人手法重新进行描述。”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相当于在读写之间牵了一条“无形的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读写的转化,不突兀,容易接受并乐于接受,这样可以获得课堂教学的长效性,也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善于感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某个研究对象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任务要求指导学生朝特定方向观察对象时,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观察特定的对象。这种指导自然会在教室中进行,但是学生的观察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教学,是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典型描述性文本。除了要求学生仔细考虑如何写文章之外,老师还应该告诉学生:“本单元是描述事物的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我希望你们仔细阅读、观察和思考:作者使用了哪种写作方法来生动地描述它?提前做好准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关心的事物中,谨慎确定其特征并进行各种观察,然后在本单元末尾,老师将检查所有观察结果。”这样,通过感悟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再到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在写作时便能真情流露,文章也更容易打动人。

    三、巧借阅读,让学生快乐仿写

    无论是哪种文体,模仿都是写作的第一步。小学生的文学阅历与生活阅历都有限,因此,应该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量阅读优秀文章作品之后进行有效仿写。小学生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这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谋而合。教师在仿写教学阶段,要防止學生“机械性”仿写,“照搬”阅读教学中的文章片段,应该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阅历进行主观能动性的仿写、改写。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中,课后习题中有关于植物仿写的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的写作技巧引导:“作者是怎样形容荷叶的?”学生:“挨挨挤挤,像描写人很多一样。”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这样的手法就是拟人手法。你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读写结合方式,会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效联想,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写作的流畅性,激发创作欲望,实现有效教学。

    结语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读促写一直是语文教育界持续关注的话题。实施多元化的读写结合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解题、审题立意、阅读赏析、写作选材、语言鉴赏、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