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石漠化地区生态衍生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

    池永宽 熊康宁 陈永毕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化发生具有极强的地理耦合性,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石漠化治理与精准扶贫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新时代历史发展机遇,本文对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内涵进行了剖析,评述了石漠化治理衍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衍生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同时从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角度思考本区域的精准扶贫问题,旨在为中国南方石漠化区的生态重建与全面小康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石漠化; 衍生产业;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16-002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102-111°E,23-32°N)面积约5.5×105km2,在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露面积最大,具有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等特点[1]。其中石漠化是本区域存在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地质问题[2]。石漠化不仅使土地丧失生产力,而且还严重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甚至使人类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将极大地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约为10.07×104km2,占该区域喀斯特土地面积的22.3%、国土面积的9.4%,涉及黔、滇、桂、川、渝、鄂、湘、粤等8省(区市)457个县,该区域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3],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国内对石漠化生境恢复与重建以及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的探索取得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4]。然而,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我国独有地质生态灾害,国外经验借鉴有限,仍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要实现石漠化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必须将衍生产业放在龙头,将治理与农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的探索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紧密结合,开展石漠化基础理论前沿、共性关键技术与衍生产业应用示范研究,是促进石漠化贫困地区抓住新时代历史发展机遇,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内涵

    经过大量实践,笔者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所培育起来的相关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服务、生态企业等定义为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它是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为前提,发展喀斯特特色混农林业、特色畜禽养殖、特色医药、生物能源、山地旅游等衍生产业。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一般由与石漠化治理和发展相近的商品和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产业带构成。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可以产生以特色农业、特色林业、特色草地生态畜牧业等为主的第一产业衍生产业群;以副产品加工业、生物能源、特色医药等为主的第二产业衍生产业群;以山地旅游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教育行业等为首的第三产业衍生产业群。

    二、石漠化治理衍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恢复效果显著,社会经济条件逐渐改善,生态衍生产业被认为是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西南喀斯特典型地貌区都根据各自的地域环境,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在典型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已经在开展特色经济作物栽培、产品精加工、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道地中药材种植与精品生态药业产业、生态游憩资源与商品开发等相关生态衍生产业。在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区开展以生态高值功能植物培育以及以火龙果、木豆等特色生态林业。断陷盆地区以优质林(果)——药(菌)等生态农业畜牧业、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与加工、生态旅游产业培育为衍生产业重点。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以特色林果、中药材、特色畜禽产业、产品精加工和特色山地旅游作为衍生产业发展的主体。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通过特色经果林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山地旅游、衍生产品加工实现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果和产业链发展。近年来,石漠化治理的衍生产业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石漠化治理衍生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衍生产业化产品市场风险

    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衍生产业与衍生产品,如何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化销售和与其他地区产品进行竞争,在产业化设计中应该做出预案。

    2.抗灾能力弱

    近些年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极端灾害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成为石漠化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严重威胁。如何实现石漠化生态产业应对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响应能力和治理成果的保存率与可持续供应问题急需解决。

    3.初级产业为主,产业深加工能力有限

    现有石漠化生态衍生产业多是围绕石漠化生态恢复布设,特色经果林、特色畜禽、道地药材等初级产业后续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产品附加值极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4.产业规模不足,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虽然现有产业类型不断完善,但是各项产业规模还存在明显不足。此外,社會资本未有效地参与到石漠化衍生产业发展中来,资本入注率极低,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5.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

    在石漠化地区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原始农耕方式仍是主导思想。虽然在石漠化治理中科学意识有所提高,但在生态种植与生态发展中,仍需要加强科学指导,特别是专业种养技术的培训。

    6.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受地形影响,石漠化地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还存在明显的滞后,很多生态产业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石漠化治理衍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因特殊的地理因素,形成了非常独特气候环境,适宜发展特殊种养产业。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弱化石漠化的限制,发展“独、精、特、尖”的衍生产业。

    1.结合石漠化治理实际与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发展潜力

    在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根据高原峡谷的干热特性种植花椒,形成了“顶坛”等花椒品牌,由于品质独特很快占据地方花椒市场供不应求。此外,川广云贵“道地药材”也是喀斯特区域应重点打造的对象。

    2.发展抗旱耐冻产业与构建生态安全灾害预警网络

    西南喀斯特地区干旱、洪涝、冻灾等极端灾害事件多发,石漠化在治理中应结合实际多发展抗旱耐冻型植被,以免造成反复种植造成浪费。

    3.发展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与产品深加工

    石漠化生态衍生产业必须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具备规模效应,才具备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供应。

    4.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目前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主要依靠政府和科研单位以及部分当地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地域衍生产业资源优势。在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衍生产业,可以按照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撑结合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ST(科技支撑)+PPP”的模式进行发展。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受喀斯特支离破碎的地形条件限制,石漠化衍生产业发展的要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民在发展中的劳动成本。开展机耕道、作业便道、基础电力、农田水利、坡改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衍生产业的重要前提。

    6.对农民提高专业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种植思想

    单纯的种植制度创新无法打破石漠化多年积存的问题,改变石漠化片区落后的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在石漠化地区部分农户仍然难以理解陡坡地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依旧按照在陡坡种植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石漠化现象难以改善。鉴于此,发展生态衍生产业需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种植思想。

    四、从生态衍生产业思考精准扶贫

    1.利用资源优势,培育养殖大户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通过科技支撑培育养殖大户,流转以前种植玉米的陡坡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饲养具有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的特色畜禽,科研支撑团队辅助开拓销售渠道,确保生态产品的销售无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

    2.“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石漠化地区基础条件差,在发展衍生产业前期要需要国家和地方在各个方面“输血”支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自身“造血”能力、依靠自身发展,是实现产业发展减贫目标的必由之路。建立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设置产业扶贫的后续扶持资金、技术与管理机制,构建由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发展与扶贫治理体系,在巩固已有扶贫成果的基础上,确保生态衍生产业的可持续性。

    3.控制产业发展的准入机制,做好精准扶贫产业规划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准入制度,打造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拥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组织参与产业扶贫,真正发挥好以强带弱的作用。

    4.多渠道金融服务与衍生产业精准扶贫耦合

    石漠化地区产业要充分利用各项资金,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根据石漠化衍生产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从融资渠道、融资模式、担保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探索金融服务于衍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5.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与脱贫思想

    贫困户的技术选择呈现三个特点:低、散、风险大。三个特点之间还具有相互累进的关系,因此在对石漠化衍生产业进行规划、降低产业精准扶贫的重复建设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下,首先要引导贫困户的产业致富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耐心,同时增加技术与扶贫资金支持,从源头上提升技术含量,并且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

    6.制定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动态预警机制,保护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成果

    通过动态预警结果,各生态产业链参与者可实时调整自身生产和种植计划,地方政府可以动态调整市场激励政策,稳定市场发展。此外,分类预警数据可有效解决农户对某一种产业“一哄而散”和“一拥而上”的不理性市场行为,防止因价格冲高回落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精准保护扶贫成果。

    综上述所,从石漠化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角度思考精准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势生态衍生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与衍生产业进行捆绑,创新性地采用金融产业扶贫方式,拓宽产业精准扶贫的渠道。构建石漠化治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链条一体化技术体系,避免单一、脱节的治理模式,把研究者智力因子与技术、产业市场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石漠化治理纵深和工程产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國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607,2016YFC0502601);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2019)

    参考文献:

    [1]卢耀如.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临近喀斯特地区发展途径[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2]熊康宁,池永宽.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5,31(1):23-30

    [3]池永宽.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4]熊康宁,朱大运,彭韬,等.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22):7109-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