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

    朱亚楠

    摘 要: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国画艺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国画艺术一直利用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画纸上向观赏者展现画家蕴藏在画中的意境。每一幅优秀国画都有着独特的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形式在不断改变。文章阐述了国画意境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影响国画意境的主要因素,论述了国画艺术中意境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

    关键词: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变迁

    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画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改变,画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也不仅仅是对画面进行再现,更重要的是借由画作来体现深远的意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自己的感悟来描绘意境,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境蕴含在国画创作的每个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深入创作者的骨髓。

    一、国画意境的基本内涵

    国画艺术对意境的表达十分重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倡导人们要内外兼修,不仅要有外在美,还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品德。国画艺术就吸取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意境。道家讲求的是无为而治,凌驾于所有的客观条件之上,在哲学上把永恒赋予万物。而国画艺术中的意境恰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物象,画家自己独特感悟后,将其反映到画面中来,这就与道家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空灵不同,释家注重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释家的思想主要用于佛经故事之中,将佛经中悲悯的意境寓于画中,让人能有所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文艺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需要创作者将情与理相结合,而“境”则是追求国画作品的情景结合。国画艺术的意境指的是国画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这种美并不仅仅是画中景色、事物、人物的美,更是作品灵魂的美,是画家在画作中表达出的主观情感。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十分注重情景交融,用艺术形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同时对主观世界进行表达。画家可以借助画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加深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中国画中蕴含着许多的意境,在一些中国画中常常留有空白,这些留白被画家赋予了深意,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与西方绘画的临摹手法相比,中国画更推崇的是“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主张画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影响国画意境的主要因素

    (一)儒释道对国画意境表达的影响

    在中国的古典美学中,意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封建时期的儒释道思想对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释道三派思想联合起来,表现在绘画上就是画家在创作国画时讲究“天人合一”,注重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则,让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用心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中国画中常常会出现用抽象的神似来取代具体的形似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将古代的各派思想与哲学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对抽象的情感进行表达,这就导致中国画对意境的表达十分重视。因此,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受到儒释道三派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诗歌艺术对国画意境表达的影响

    诗歌是中国古人的重要智慧结晶,古人在进行创作时十分重视对意境的表达,诗歌中常常蕴含了无数的人生道理与人生感悟。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可能是豪情万丈,也可能是心有伤感,借由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也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读者更能感到李白对伟大理想的矢志不渝。受到这种影响,国画艺术也十分注重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让观赏者可以通过画作感受到画家作画时的情感。诗书画本就是一家,对其进行融合,在画上题诗也成为了国画发展主要潮流,观赏者可以通过对诗的理解,增强对画的意境的感悟。

    三、国画艺术中意境的表现技巧

    (一)线的表现

    中国画最初的形式是岩画。岩画往往是由许多简单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线条就是能让人们在观赏岩画时感受到当时的情景。随着国画的发展,线条的作用愈加重要。中国绘画是一个高标准的线条艺术,追求气韵生动。国画艺术表现意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用最简单的线条来勾勒定型,为创设情境打下基础。通过用笔方式的不同在纸上留下线条的质感,再用丰富的笔墨变化让线条的质感产生不同的变化。线条是一种视觉化的语言,需要人们用眼睛去看、去了解。人们难以用语言完全地表述出线条的丰富变化以及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需要用心去感悟。因此,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表达意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色彩的运用

    国画作品色彩的运用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画家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自身的情感。人们大多认为红色代表着似火一般的热情,蓝色则代表着冰冷忧郁。在国画艺术中也是如此,浓艳的色彩代表着富贵奢华的风气,雅致的色彩表现的是轻巧灵动之风。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国画的色彩仅仅是墨色。在画家的手中,墨拥有了生命,他们不再把墨色看作简单的黑色,而是把墨分为浓、淡、焦、干、湿五色,使用不同的墨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画家不仅利用墨色来表现物象之间的远近关系,更是用墨色的渐变,将整幅画面延伸出来,在画作中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充分地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

    (三)笔法的影响

    国画艺术对书法用笔有着极高的要求,常常在绘画当中加入书法的精神。“骨法用笔”是对国画艺术的用笔技法做出的最为深刻的总结,用笔重在有骨,这与人们常说的“美人在骨不在皮”是一样的道理。画家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的景象,如果画家想画出壮丽的山河,就需要顿挫有力的线条,如果画家想画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巅,只需要舒缓随意的线条。

    (四)空间构图

    完美的空间构图也是画家在国画艺术中表达意境的方式之一。画家通过空间构图,对画作所需色彩进行完美的融合。画家通过空间上的远近及事物间的交换表现出画作的意境。在国画艺术中,用笔技巧是绘画的基础,而空间构图则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国画艺术十分讲求左右对称以及画作整体的结构,使得人们在欣赏时可以有机地融入其中。

    四、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

    国画艺术在形成初始的时候就与线条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国画画家都非常喜爱使用线条去表现意境。到了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视觉刺激效果的铭文线条。随着中国古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到了战国时期,类似于游丝般的线条就已经出现。这样的线条极为流畅,不仅可以让人感觉柔弱无骨,也可以显得强劲有力。整个国画作品都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构成了豐富的纹饰图样,在远古的各种画集中就可以发现各种线条元素。对我国所发掘出的文物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多都是先画后刻的。

    在唐朝末年,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悄然的改变。唐朝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绘制在丝绢上,宫廷画师对当时的山水风景进行描述,这是多数作品的来源。在这个时期,国画的绘画风格开始转型,与以往的刚性不同,国画有了相对阴柔的一面。

    我国在元朝时期才开始大量地在纸张上绘制国画,人们逐渐不再用丝绢作为国画的载体,改用纸张来进行绘画,因此,学界一直将元朝看作用绢与用纸的分水岭。人们在使用纸张进行绘画以后,国画的绘画内容更加丰富,涌现了更多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在这时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诞生了。在元朝时期,许多文人都将个人经历表现在了绘画艺术之中,使得元朝绘画艺术的质量明显提高。在这个时期,绘画艺术的技艺和质量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为后期山水画鼎盛发展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山水画强调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经常以墨色为主调,黑白虚实相间。画家在作画时将客观的真实转化为主观的表现,赋予艺术生命力。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清军虎视眈眈,许多的文人画家对此进行回避,举家南迁。当时十分著名的就有隐居在江西南昌的八大山人,坚持以出家人的身份来与外人相交。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是标准的文人画法,在作画时文人喜用逆笔的手法来画树干,能够有效地把握住笔端,使得绘画作品简单大方。

    自清朝灭亡以来,我国诞生了许多具有伟大艺术成就的画家。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寻找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作画规律,在这种规律的引导下,寻找到了艺术生命的存在。他们将自己的德行、心境,甚至是生命都融入作品之中。

    随着中外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品涌入中国,中国的国画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画艺术化危为机,在中国水墨绘画之中加入西方绘画的写实性表达,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产生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绘画艺术。

    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观赏者可以通过国画作品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情感,与画家产生共鸣,体会到画家的独特感悟。

    参考文献:

    [1]侯静雯.探析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求知导刊,2016(1).

    [2]庄伟涛.探析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中国文艺家,2017(2).

    [3]高晟.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初探[J].北方文学,2017(4).

    [4]孙思遥.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初探[J].成功:教育,2017(10).

    [5]杨幼梅.探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J].艺术科技,2018(12).

    [6]薛巍.浅谈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J].芒种,2014(18).

    [7]赵娜.浅析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当代旅游,2018(4).

    作者单位: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