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联网+同步课堂”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谢小燕

    【摘要】教育是民生大事,教育之重,不必赘述。然而,目前,城乡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平衡之处。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终于掀开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崭新篇章。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的带领下,各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采用校际同步互动教学结对模式,改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实现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

    一、“互联网+同步课堂”的现状

    1.脱离学情的备课

    同步课堂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差异,其实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然而,一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却完全忘了互联网那端的孩子,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环节能不能顺下来,却忽略了我们上课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才是我们备课的重心。

    2.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眼下的“互联网+同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上课的教师眼里只有现场的学生,很难顾及互联网那端的孩子。那边学生感觉像在看电视,学生这堂课的生成怎么样?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期?这些,执教老师一概不知。换言之,这样的教学是理想中的优质资源共享吗?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吗?

    二、“互联网+同步课堂”的精准备课

    “同步课堂”要想做到精准备课,需要三方合力。首先,上课班级的老师要进行集体备课,让执教的老师了解真正的学情,设计出有效的预习单。学生依据预习单进行独立预学,并提出自己的预学问题。执教老师在整合预习单的时候,要根据学情再次备课,最好是能进行分层设计。在难点的突破上,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在哪里呈现更为有效呢?教师要根据需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导学单。导学单只提供支架,不提供内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词这一环节,只出示大部分同学认为难读的词语,再进行教学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就马上让学生完成导学单上的第一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读准了难读的字词,还掌握了字形、字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与积累。

    三、“互联网+同步课堂”的双师模式

    为什么上课教师会遗忘掉互联网那端的学生呢?原因是多元的。重点是我们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双师模式更为妥当。在两个班、三个班甚至更多班级同步上课的时候,上课班级的教师一定要通力合作。

    在学生根据学习支架提取文本信息的时候,任课教师要巡视,要相机指导。例如谢老师在执教统编教材六上《竹节人》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提取出来的信息写“竹节人的说明书”。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展示互联网那端学生的作品。让执教老师进行相应的教学,如果是好的作品,就进行示范式教学;如果是有瑕疵的作品,执教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正,让“学”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同步课堂”。

    四、“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内容的敲定

    如何敲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呢?基于延时的弊端,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教师讲解时间相对较少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写字课”“作文课”“阅读导读课”这些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是聚焦到学生个体的实践,可能更适合“互联网+同步课堂”。例如: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时,你可以激发起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要有计划的,读书是要做记录的,读书是要交流的,读书是要展示的……也可以截取书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教學,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做阅读书签,并在书签上写下自己当日的阅读收获和感悟。让阅读变得有意思,让学生乐于阅读。在展示交流的时候,两个班的学生可以发生思维的再次碰撞,让记录变得更精彩。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同步课堂”。

    结束语

    科技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让教学变得多元。但如何让“学”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这连科技也没办法独立完成。它需要教师把心沉下来,用心去钻研,用耳去倾听,用眼去发现,了解真正的学情,精心备课,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执教老师要与任课老师相互协调,让“互联网+同步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才有可能变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