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对疫情开展线上教学的探究与反思

    贺晓霞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国性爆发,导致中小学无法照常开学,各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相较于傳统的学校教学,线上教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作者亲历了线上教学的过程,反思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劣,并对未来的学校线上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线上教学;反思;教学建议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由于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强,全国各地都采取了相应对策,如减少外出和聚集等。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教育部发布了延迟开学的通知,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学生均未到校学习,大多采用了“线上教学”这一教学方式,以保障学生正常学习。本文就中小学校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情况展开讨论。

    一、线上教学的特点

    早在教育部提出网上直播教学之前,线上授课资源及平台就已经非常流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无疑让网络远程教学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云共享、钉钉、腾讯会议、学堂在线等正在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教育的思路,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让远程网上授课的优势凸显。“互联网+教育”成为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比起传统学校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天气、地域、场地、出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其便捷性和交互性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网上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成本[2]。但线上教学对网络平台的依赖性较大,容易导致学生互动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总而言之,线上教学有其优劣,归纳如下。

    (一)线上教学的优势

    1.受教育对象广泛。传统的课堂因为场地设备等要求,容纳人数有限,而线上教学受众广,学习者数量不受限制。尤其一些慕课资源,是向大众开放的,学习者可以在线打开或下载进行学习,并能够重复学习。所以,从学习者数量的角度考量,网络教学有其自身优势。

    2.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线上教学打破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可以居家进行远程学习。教师的线上授课内容通常可以保存,进行多次观看,所以说,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二)线上教学的不足之处

    1.长期的线上教学对学生视力影响较大。时长大概三个月的线上学习,学生每日接触电脑、手机或大屏幕的累计时长超过四小时,又是近距离高强度用眼,导致部分学生视力急转直下,这是家长反馈的众多问题之一。远程线上教学虽然节约了教育成本,但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影响。

    2.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低龄学生自律性较弱,整天面对电脑,会更容易分心,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学习习惯差。人机交互的一对一居家学习模式,更容易导致其走神,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

    3.学生学习效果有差异。通过开学后的摸底测试,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反馈学生的成绩有所下滑,只有少部分学生成绩维持稳定。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缺少集体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所减弱,再加上部分学生自律性差,不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学习活动,所以,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4.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监督。线上教学,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把控较弱,尤其对学生的疑惑不能及时有效辅导和支持。同时,家长虽然会督促学生按时线上听课,但对学习过程缺乏必要而专业的监督,所以,学生在作业完成、考核测试方面的表现,也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其是否真的学有所获。

    5.师生互动性不强。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两者之间除了有知识的交流,还有情感的碰撞。线上教学学生和老师隔着电脑屏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少了有效的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足。虽然通过软件设置也有举手提问,线上讨论环节等,但仍然缺乏互动的深度和广度。

    6.线上教学对网络稳定性要求较高。线上教学能够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网络且网络稳定流畅。而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众多家长反馈诸如家里网速卡顿,信号时有时无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孩子听课的效果。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或者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子设备,基本无法进行线上学习,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线上教学具有较大的难度。

    7.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存在困难。都说教师应该是教育科研的全面能手,但是,术业有专攻,教师日常教学掌握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应对传统环境下的面对面教育,却不适应转换角色“做主播”,比如一时不会操作直播软件,或者反复录了很多遍都不满意,更有媒体报道教师在直播时发生各种教学事故。这也凸显出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技能的涉及较少,为以后教师培训指出新的方向。

    二、学校实施线上教学的建议

    随着线上课程资源的普及和新时代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线上授课的热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社会看到了线上教学的必要性。本文从疫情期间全程参与线上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角度切入,对实施线上教学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提出建议。

    (一)学校层面

    1.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根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学校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以生活为核心”,所以,线上资源的选择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能力着手,让他们居家练习做一些家务,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也类似“认识早点”“叠被子”“整理房间”等。

    2.重新规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居家学习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怠慢和懒散,不像在学校,一天课表安排紧凑,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即可。所以,学校应根据学生居家生活作息的实际,适当调整学习课程表,将教学和休息合理结合,让学生不长时间盯着电脑,避免因产生疲劳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我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上午对学生进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的教学,下午则进行休闲类课程教学,绘本阅读、音乐欣赏和感觉运动,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居家全方面学习。

    3.搭建支持体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甚至改变了原来的学校、教研组、班主任、班级的设计架构。针对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直线教学结构,学校更应该从团队方面给予支持。如将教师按照教研组或年级段分组,集体协同备课,充分发挥教研、技术等支持作用。尤其在远程教学的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发挥教育管理功能,为师生提供充分的资源、政策和工具支持,使得师生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二)教师层面

    1.做好线上教学的“备课”。教师作为线上教学最主要的主体,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以往的受教育对象是讲台下的个体,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屏幕和镜头”,学生的注意力是怎样的,也无从追溯,教学内容是否引起學生的兴趣,更不得而知。所以,如何快速转换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事情。其中,备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备课,线上教学的备课更加体现课的三个方面:有趣性、互动性、完整性。即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内容的前提下,让线上课程更有趣味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一味倾听。同时,导入、重难点突破、测验、总结等上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互动、课后环节都进行设置。

    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进行“预告”,将每节课的内容和概要提前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并利用多媒体设置互动环节,包含签到有奖、抢答正确多少次有彩蛋等形式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并为线上教学增添趣味性。课后,教师要统计听课学生人数,让学生把不懂的知识点提出来再次进行答疑。对于未到课堂的学生,及时联系并了解情况,保证全体学生能够获取教学资源。

    2.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对教学过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线上教学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展开评价,所以,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钉钉等对学生进行线下答疑和辅导,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可以让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学更有成效。

    (三)学生层面

    1.有效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来说,居家学习的干扰因素太多,如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那么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会欠佳。所以,学校在线上教学之初,就给家长提出要求:将孩子上课空间单独布置出来,不要与日常家庭活动区域混在一起。同时,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学会高效利用时间。建立学习常规和学习公约等,如听课期间不能喝水,休息时间不玩电脑游戏等。

    2.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线上教学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问题不能像学校教学那样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先记录好,然后及时寻求教师的支持。此外,由于居家时间太久,有些学生不仅在学业上需要教师辅助,在心理上也需要教师给予关注,避免长期居家产生心理问题。

    三、反思

    通过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折射出不同学校的应对能力,居家隔离的物理环境,决定了线上教学的合理性。同时,也折射出传统学校教学的形式单一,线上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有许多优势,也有其弊端和改进的空间。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线上教学这一教学理念诚然开辟了一种新型教学途径,而怎么将其利用好,则是未来教学研究的重点,也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 + 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维娜,秦亮.新冠疫情期间高效线上授课模式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20(6):128-129.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宁波,315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