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播的几点思考

    史红

    【摘要】“在场”和进入舆论场,是衡量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作为紧靠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广播媒体,应在所在地舆论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舆论导向作用,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实现跨媒体传播,以文化为纽带,聚集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受众需求,实现有效传播。

    【关键词】大湾区之声 在场 ?跨媒体传播 ?受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G221 ? ? ?【文献标识码】A

    9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简称大湾区之声)高光亮相。作为国家广播频率,在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主流媒体“在场”和进入舆论场的使命和任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开播仪式上说:“高起点、高质量办好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立足湾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助力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大湾区之声开播当日即感受到全社会和舆论对它的关注热度。

    一、“在场”——要在舆论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湾区之声在全社会和业界的关注下高姿态亮相,这是明确地向5.6万平方公里、拥有7000万人的大湾区说出:“我来了,我在场!”大湾区之声的“在场”姿态及其功能,是要让整个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的广大受众更直接听到国家广播的声音,了解和理解国家的政策、立场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受众往往更关注身边的媒体,更愿意与自己熟悉的媒体进行互动,在熟悉的媒体上发声并参与对话。在这次香港的修例风波里,在北京的国际新闻报刊——《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来到了香港,与当地媒体人展开对话,由此引发当地社会关注,真正进入到香港舆论场中,树立了媒体和媒体人“在场”的榜样,对大湾区之声具有启发性意义。

    有海外中文媒体认为,中外媒体群集的香港,是个复杂的国际舆论场。面对香港舆论环境的复杂现实,新成立的大湾区之声从媒体职业的角度,可以树立中央主流媒体在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舆论影响力。一位在香港商务机构工作的高级职员说:“最近几年,我经常去深圳。香港和深圳实际上是一座城。所谓罗湖桥,就是一座不到100米的小桥。但我见识过很多香港人,包括我在中环高级写字楼的职员,他们甚至从没有去过深圳,却对深圳(实际代表着内地)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①可见,虽然身处一个大湾区,但是香港与内地之间尚没有实现完全的了解与沟通。特别是香港环境中有一些受西方敌对势力驱使的人,始终对“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落地感到不舒坦,总是寻找机会挑拨离间、伺机破坏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沟通。主流媒体加强在大湾区的“在场”,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信息传播的功能来看,媒体、媒体人和主流观点、主流媒体的“在场”和真正进入舆论场,是检验舆论和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之一。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它的“在场”和进入舆论场的方式有着媒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把当前香港的媒体环境,作为一个社会生态圈进行观察和分析,从社会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经济关系来看待当前香港的媒体传播现象、传播行为。

    大湾区之声有特定的定位。要捋出所在地的媒体生态圈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出媒体的功能。现代社会,海量信息满天飞,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充满各种可能性,不确定的观点让人不知所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伊藤穰一认为,网络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其实,不确定现象并不可怕,但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不确定的存在,更值得、更需要大湾区之声去大胆实践和探索,而“在场”,是认识所在地舆论场、判断事物真伪、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场”,对于大湾区之声来说,需要善于并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港澳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且要站在香港、澳门同胞的角度去理解并读懂他们,关心并服务于他们。2018年8月至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分别邀请来自港澳地区的人大代表、媒体界教育界嘉宾在深圳和珠海进行座谈。嘉宾们一致表示,国家电台对港澳地区的广播节目,在语言、表现方式上要接地气。要贴近港人澳人习惯,增强与受众互动;把严肃的话题做得更加有趣,改变传播方式,语言更加鲜活,多采用适合老百姓的语言;节目设置要讲究时间,时段很重要,要尽量贴合香港人的生活习惯;要用本土的语言和本土的话题增强可听性,用适合当地人的语言表达,多一些本地化的内容,缩短距离感,增强亲切感……

    长期关注香港音乐产业的乐评人何言在他的《夜话港乐》一书里说:“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因为觉得粤语歌没有意思,所以只听欧美歌曲。看完《夜话港乐》,现在她也开始去听谢安琪(香港女歌手),(想)了解喜帖街是一条什么样的街,更在《心跳回忆》这些歌曲里去重新认识港乐。”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大湾区之声作为面向包括香港、澳门地区的广播,需要编辑、记者、主持人要做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像何言一样,通过自身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创新性观察思考,去熟悉香港、走进香港、亲近香港、热爱香港。只有先做到在场,进入到港人社群和社区,才有能力在香港社会舆论场入场,才能做到既为香港听众提供理性专业的选择、归纳和判断,又可以提供代表国家主流媒体的种种思想观点、情感体验。

    二、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实现跨媒体传播

    实现跨媒体传播,应该是主流媒体的努力方向之一,这也包括新成立的大湾区之声。有影响力的媒体特别要重视两端:一端是前沿端。要站到前沿的位置来架构媒体的内容和产品生产。这个前沿端对大湾区之声就是要“在场”,要进入舆论场。脱离具体环境,媒体的传播目标和影响力就是虚的。另一端是基础端。基础平台、传播通道、技术手段、价值表达和价值实现,等等,具体来说就是跨媒体传播。以往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媒体的影响力是确定的。在影响力确定的条件下,媒体的重要性或媒体人的重要意義取决于媒体定位,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来说,它的强大是绝对的、具有垄断性的。但是,现在传统的定位方式正在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比如“网红”带来的新的定位方式,其影响力是以流量、点击率、转载率等来衡量的。

    要想在互联网上获得突破,就必须从移动、社交、伴随、实用上获得突破,把自己塑造成为一种分享的力量。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的受众调查显示,香港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是网络、广播、报纸等,网络排在第一位。如果是为了获得资讯和娱乐,互联网已然是一种既廉价又便捷的渠道,人们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收听、收看。当前,阅读类、视频类、音频类、社交类、商业服务类新媒体平台应有尽有,各种信息绕过了传统新闻审查制度,但却往往反馈到传统媒体中,制造了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混淆不清。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就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社会、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表明主流媒体的观点,消解各种不确定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

    三、以文化为纽带,聚集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受众需求,实现有效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是个独特的城市圈、经济圈、地理圈,大湾区还是个独特的历史人文圈。历史人文的脉络和多元文化的积淀,呵护滋养着这片土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西方殖民文化尚有留存,在这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同的气质和表达方式交织,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香港媒体人梁文道曾经说,在殖民地时代 “全世界的语言历史学习都是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一部分,唯独香港不是——既没有受到英国认同的教育,也没有受到中国认同的教育”③。面对这次香港修例风波,前香港特首董建华也表示要从教育上进行反思。针对这样的现实,大湾区之声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运用各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持之以恒地张扬、彰显香港与内地共同的历史文化纽带,展示国家电台的功能和定位。 “研究者对17个国家的133项研究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文化价值观确实对从众有影响。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相比。集体主义国家(这类文化珍视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界定自我)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反应性。”④

    既然“大众传媒扮演一个为社会里的成员提供集体经验的角色” ⑤,大湾区之声面对着传播所在地多元文化的现实,要发挥国家电台的优势,通过自身节目的融媒体呈现,努力唤起包括香港、澳门的粤港澳大湾区受众之间的一种共性文化价值观,向他们提供更多共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是大湾区之声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注释

    ①刘侃昱:《香港没有墙,但香港人有一堵心墙》,“格隆汇”微信公众号,2019年7月24日。

    ②何言:《夜话港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286页。

    ③阿泼:《忧郁的边界》,台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版,第238~239页。

    ④〔美〕戴维·迈尔斯:《看不见的影响力》,乐国安、侯玉波、郑全全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

    ⑤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版,第180页。

    (作者單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