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变革

    于素梅

    

    摘? 要:探讨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变革,从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分析了一体化改革对体育课堂的新期待;从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强化兴趣激发、注重学以致用等探讨了适应一体化新期待课堂教学应有的新变化;并从享受“乐”、有效“动”、体现“会”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体育课堂新变化应采用的新方略。旨为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改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一体化;体育课堂;新期待;新变化;新方略

    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且影响深远,体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体育课堂将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既有思想上的,也有具体操作层面的,但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究竟需要发生哪些变化,这是教师们关心的,也是研究一体化、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重点关注的。探讨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变革,将对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促进教师发展、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一体化改革对体育课堂的新期待

    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期待,其中,对体育课堂的期待更为迫切和明确。

    (一)一体化期待课堂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和易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不仅目标维度需要更加清晰,而且,目标要更加具体和易评价。过去,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多种呈现方式:有的是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大学习方面设置目标;有的是用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来设置;有的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目标;有的是一线教师整合几种方式后自创目标维度;还有的沿用过去大纲年代的三大任务式不具体标注目标名称,而是用1、2、3直接列出目标内容等。从总体上分析,几种目标维度呈现方式各有特点,但在一体化改革的新背景下,需要重新站在体育课程系统化目标体系中看体育课堂目标维度要求。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从课程总目标到学段或学年目标,再到单元或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化定位,其中,体育课程总目标定位在体育素养的培育,学段和学年目标是从“知、能、行、健”四个维度来设置,单元和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格培养目标”三个更加具体化的维度设置。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目标的内容,二是目标达成方式。如“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其目标内容是“知识技能”,该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体能素质锻炼目标也包含两层含义,目标内容为“体能素质”,目标达成是通过“锻炼”;情感品格培养目标其中也表明了“情感品格”是要通过“培养”而获得。

    在体育课堂目标的具体表述方面,由于一体化具体体现在课程要求上下衔接,因此,在设定体育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其衔接性,还要体现出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目标表述具体和易评价,即目标内容要尽可能地能够量化,教学中也能够看出目标达成情况,容易被准确评价,避免泛泛的目标表述方式。

    (二)一体化期待课堂教学内容更为适宜和有层次

    体育课程长期遗留的疑难问题主要是衔接问题,且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性缺乏,还有一些缺口就是内容缺乏明确的逻辑体系,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哪个学段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等过去均未明确规定。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内容方面,一是确定了一些专项运动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即明确了专项内容可以学习的起点;二是建构了从幼儿到高中的必修必学内容,且建立了K12课程内容体系;三是必修选学的专项运动打破按学段设置思路,建立了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即按难易度确立模块。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在课程内容的统领下,或可理解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内容从学段、学年、单元等逐步分解后形成,而非随意确定。

    一体化期待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更为适宜和有层次,主要体现:一是课堂教学内容必修必学部分,最好能够按照K12课程内容分解,不仅适宜于对应学段、年级,还在难易度上、发展性上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必修选学部分,要基于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水平确定对应要学习的专项内容模块,如运动能力尚未达到一级的学生,所学内容就是该项运动的模块一,依此类推。这样的内容学习既能体现出是该年龄段学生应该学的,也将因此而体现出内容递进的层次关系。

    (三)一体化期待课堂教学组织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组织方式多为班级授课制,一些课堂上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大统一、一刀切,不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一体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了“自然班授课”“选项班授课”“俱乐部式”等多种组织形式,就中小学课堂教学而言,希望“自然班授课”与“选项班授课”灵活把握,且提出小学三年级以上可增加“选项班授课”的组织方式,但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灵活把握“选项班授课”的具体方式,有充足条件的,可以打乱班级,同年级之间实施“选项走班”的方式;条件一般的可同年级按班级分组走班;缺乏条件的可班内选项而不走班(如同一节课可安排两项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至于各年级每周安排几节“选项班授课”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另一方面,小学阶段最好能够自然班和选项班两种班级授课形式结合,便于依据K12中的必修必学内容进行学习。

    就一节完整的体育课而言,一体化也希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组织,如学、练、赛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巧妙把握等,其目的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效果。又由于一体化提出了幼儿启蒙期游戏化、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大学应用期自主化等按不同学段特征进行组织,因此,对应学段的课堂教学也要尽可能与之相符,从而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又能达到理想效果。

    (四)一体化期待课堂教学评价更为聚焦和可操作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体育课堂评价一直是短板,评价存在的不精准与可操作性不强问题始终未被很好地解决。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评价维度的确定上,提出了评价体现出层次性,即学段评价和学段目标的维度保持一致,即从“知、能、行、健”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課堂评价聚焦在“乐、动、会”三个要素;运动能力评价包含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并将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划分为三期六级,重点评价“实景下的组合技能运用”。因此,可以看出,一体化对体育课堂评价的期待重点集中在“乐、动、会”三个能够反映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效果的关键要素。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评价方式上倡导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终结、人工与智能、教师与学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评价主要反映出的有过程评价,当然在人工和智能评价的结合上也可有所体现,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可穿戴设备随时反映出学生练习密度、心率等具体数据,提高体育课的科学性,也将能够使体育课变得更加有效和安全。

    面对新的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未来的体育课堂有了诸多新的希望和要求,是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只有跟上新时代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堂教学,其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二、适应新期待体育课堂需要新变化

    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要满足新的期待,就要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观念上的、组织上的、目标上的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有新的转变。

    (一)突出以人为本: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服务宗旨,这一宗旨,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况且,一体化也期待课堂的内容要更加适宜和有层次,课堂的组织要更灵活和多样化等,这些都需要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要突出以人文本,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化。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

    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化,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都体现出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思路,消除过去“我要教什么”“我该怎么教”的观念,转变到“学生要学什么”“该怎么学”的观念上来,充分考虑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服务功能。还需要从行动上转变做法,从布置场地、课堂观察、练习指导、评价激励等都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学生的学练,随时调整或优化教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全面把握前一节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问题,能为后一节课体现“以学定教”提供重要参考。

    但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以学定教”的度要把握得好,教师不能完全没有自我的“教”,体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要处理得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体现因材施教:从“统一授课”转向“分层教学”

    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是相对的,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体育课堂教学就无法采取大统一的方式授课,一体化也非常期待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且多样,因此,要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适当采取“分层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然而,要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存在一定难度,难在如何确定学生的能力层次,在有限的一节体育课上如何有效实施教学的分层组织,不仅要把握目标层次、内容层次,还要注重方式的差异性等。但满足新的一体化综合改革的期待,呈现出新的变化十分必要,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在原有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往前推进,且逐渐消除大统一授课方式。

    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这一变化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的变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要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毕竟“分层教学”打破原来的“统一授课”就是一次新的跨越和突破,要克服多种困难。体育课堂体现“因材施教”直接受益的是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他们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只有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做”,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满足,运动技能水平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体能素质的增强也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体育课堂从“统一授课”转向“分层教学”并体现“因材施教”的变化是必然的。

    (三)强化兴趣激发: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之中,与是否有运动兴趣密切相关,而且,兴趣的浓厚程度和参与程度成正相关,所以,强化兴趣激发,是适应一体化新期待的关键。很多学生未养成锻炼习惯,未掌握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等,这些归根结底与学生缺乏运动兴趣关联度大。缺乏运动兴趣的学生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大课间或其他集体性体育活动中,都多表现出被动学习或锻炼的现象。尤其是体育课堂,假如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影响到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影响体能素质的锻炼与提高,进而影响到情感品格的培养。

    一体化背景下体育课堂要发生新的变化,学生需要从“被动学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发生这样的变化十分必要,但并非易事,因为能否主动参与和诸多因素有关,既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内容、运动的环境等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主观愿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关系密切,因此,要想真正地发生新变化,在强化兴趣激发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性,但强化兴趣激发是必然选择。

    (四)注重学以致用:从“技能掌握”转向“能力提升”

    一体化十分期待学生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在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评价方面,都分別提出了学段目标与评价均围绕“知、能、行、健”四个维度,其中“能”重点指能力,既包含体能、也包含技能,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运动能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参加体育比赛,才能运用自如,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体育比赛的成绩。回顾以往教学,在技术、技能、能力方面,多停留在传授简单的技术层面,进而有部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能够重视能力培养的并不多见,因此,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需要在“运动技能”教学向“运动能力”提高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既要有观念上的新变化,更要有操作层面的变化。

    在长期忽略运动能力培养的情况下,要将原有的仅仅注重技术与技能培养提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来,需要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尤其是在体育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学”与“练”重要,适当通过“赛”提高对所掌握技能的运用更不可缺少。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学以致用”,学、练、赛不可分割,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协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但要消除以前课堂上教师们担心的不敢“赛”的顾虑。“赛”不仅是更高层次的“练”,而且,也是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和体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实现新变化课堂教学要用新方略

    体育课堂教学在一体化背景下,要实现新的变化需要采取新的方略,打破常规教学法,体现一体化系统性教学。

    (一)享受“乐”:享受乐趣采取新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学生是否能真正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有很大关系。围绕让学生享受“乐”,教师需要更巧妙地设计课堂,在形式上体现创新,充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及参与热情,往往更有成效。而“乐”的具体衡量标准,并非只是从面部表情上看上去开心才叫“乐”,乐的判断方法还有,在听讲、观察中十分专注,在练习中表现积极,在比赛中体现拼搏精神等也都是“乐”的深层体现。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乐”的方式方法也可灵活把握,如集合、练习、指导等的新队列,能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许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场地器材的呈现形式,更美观,更便利地使用等,学生或许较以往相比,参与度有所改变。又如不同学段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往往收效显著,低年级学生的游戏化教学往往比较受孩子们喜爱;初中体育课堂上多样化组织或内容的多种选择性,也是激发兴趣、享受乐趣的关键;高中学段专项化程度越高,尤其是增加教学比赛,“乐”的感受就越突出。除此之外,激励性评价形式的引入,也可发挥一定的作用等。

    (二)有效“动”:少等多动提出新要求

    体育的最本质属性就是实践性,而实践性的表现方式就是“运动”,集中在一个“动”字上。体育课堂对“动”的要求也应更为突出,以前,有人提出体育课堂要“精讲多练”,其目的是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些课上教师并没有多讲,但练习密度依然不高,分析原因在于有的是分组后的组别过大,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排队等待,还有的是因为器材相对较少,达不到较高的练习密度等。因此,要在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提出新的要求“少等多动”。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少等多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是分组大小至关重要,教学中应考虑将组别达到最小,单组人数越少,“动”的时间越多,教学效果越好。二是尽可能减少时间浪费,课堂各环节安排要紧凑,组织调队、取放器材、提问答疑、集中指导等的时间都应尽可能地压缩。学生在课堂上动多动少,主要看时间能充分地分配多少,一节课至少保证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是消除偷懒现象,能够按照教师的练习任务积极完成。二是每次练习保证质量,除了次数保证,关键的就是要看是怎么练的,有的练习应付了事,达不到练习效果。因此,及时把握有效的“动”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遵循“少等多动”的原则是关键。

    (三)体现“会”:五會视角呈现新效果

    从一体化的角度评判课堂教学效果,“会”的内容与程度不容忽视,“乐动会”课堂中的“会”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五会尽管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完成,但教师要始终能够注意到这五会在课堂上应如何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堂课都应有其侧重。从以往课堂反应的实际来看,五会中,“会说”“会做”体现得比较突出,而“会用”能力培养、“会学”方法传授、“会做人”以体化德等较为缺失。要在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新期待中,强化“学以致用”,如以篮球为例,让学生不仅两人练习会传接球,在比赛场上亦然能够将球成功传出。不仅在比赛中能够会打篮球或有效配合,还要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篮球健身。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会”,是在补齐短板的情况下,对需要达到的运动能力要体现出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锻炼或比赛在如何做人上也有所突破等。

    关于“会”的效果,有期待,但也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整齐划一,即便是同一节课,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有差异,所以要求也有别,因此,即便是同一班学生,课堂上的“会”也是相对的,不能用一个“会”的标准去衡量全班每一个孩子,让人人受益才是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要求。

    结束语: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体育学科更完善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体育课程功能价值的必然驱动。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把握一体化对体育课堂的新期待,使课堂随之发生新变化,但老师的能力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有效方略,优化课堂,使孩子们的发展变得更扎实、稳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