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徐衍霞 王会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我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数学课程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是贯穿学生学习的主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在的数学课是枯燥的、无滋无味的。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在慢慢地下降。学生缺乏这样的问题意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师定教”的形式,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课堂上还是牵引着学生学。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敢质疑,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说的不是老师给定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衰退。改变学生现状的唯一策略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形成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要打造民主课堂,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乐于追问为什么,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陈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学生就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问题探究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来源于“困惑”。在实践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感悟的契机,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在欲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持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强烈。

    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营造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自主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会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善思好问,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式,拓展问题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可以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慢慢提升。

    比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積》这一内容时,我的感触就很多。情境图给出的是一个虾池的平面图(多边形),当我出示这个图形,要求学生求一求虾池的面积时,学生的眼神是迷茫的。这时,我找到几个学生问了一下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回答是“这个图形没法用面积公式直接代入计算,我们没有学过这样图形的面积公式”。听着他们的回答,我顿悟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被前边学过的规则图形的面积给框住了。这时,我给学生以引导,“这个图形我们没学过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前边学过的图形呢?”说到这儿,有些学生有所启发,说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其实,这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开始慢慢地形成了。

    接下来,我没有直接讲解这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选择了让学生自己思考,同伴之间互相交流。他们交流得非常激烈、非常投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说给同伴听,看得出,他们参与的过程是快乐的,是积极主动的。

    总之,我们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才能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