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李宏文

    【摘 要】新中国成立68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所进行的认真思考、深入探析和全面总结,必将有益于促进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91-04

    新中国成立68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巨大成就。本文试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新疆双语教育)为例,就整个双语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正规、主流的双语教育形态的学校双语教育问题进行阐述。

    一、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疆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对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就业,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各民族大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始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新疆双语教育随着全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而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加之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主要的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一多半。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密切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实施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早在1950年5月,新疆省人民政府便发出《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要求各个学校的“汉族班选修俄文或维文,维文班选修国文或俄文”,这是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萌芽。1964年,自治区政府批准了自治区教育厅的报告,决定在认真总结乌鲁木齐市五中和新疆大学附中试办初中汉语强化班的经验的基础上,从当年9月起,将开办自治区汉语文教学实验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新疆大学附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六中、喀什地区二中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二中等4所中学的10个教学班。1965年,乌鲁木齐市六中和新疆大学附中又分别招收了两个学制增加一年的初中汉语教学试验班,成为全疆最早开办的双语教学试验班。但这种主要用于强化汉语,并在一年后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实验,因受“文革”的冲击而夭折。

    197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民族小学自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到1995年,高中毕业生要达到“民汉兼通”。为了充分调动全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自治区政府批准了由自治区教育厅起草的《1980年自治区招生工作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要求:“参加汉文统考和民族文字统考的维、哈、蒙、柯等民族学生,降低录取分数线。”这成为自治区高校招生工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被坚持至今。

    (二)实验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3年)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在全区各地少数民族中小学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教委于1991年4月选定伊宁市一中、哈密地区一中等10所民族中学(民汉合校)作为全区“民汉兼通”的试点学校。次年,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开展双语授课实验工作的要求,自治区教委安排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塔城三市共招收3个班100名学生,进行这项实验。后又在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每年招收一个双语授课班的实验工作。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于1996年下发了《转发自治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中学部分学科汉语授课“民汉兼通”工作几点意见〉的通知》,明确这项实验的目的是“加快‘民汉兼通的步伐,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和理科水平,”并就实现该目标所涉及的教师、教材、引入汉语时间、考试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落实《通知》精神,自治区教委于1997年7月25日制定并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案(试行)》,对双语教学班的实验目标、开办条件、招生办法、经费来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验管理以及办学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将全区双语教学实验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成立双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动了全区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自治区教育厅于1998-2003年间,先后三次召开全区双语教学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引导推广,部署教学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双语教育工作。至2002年末,全区各地共有105所学校开办了294个双语班,在读学生达13733人[1](P.68)。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明确了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决定实施民汉合校工程。该决定成为21世纪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得到了全区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在2010年5月17-19日召開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新疆双语教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次年3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和完善了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保障机制,从而使双语教育工作走上稳步实施、有效推进的轨道。按照该《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并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构建起各学段相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于2005年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立了双语教育从幼儿抓起的工作思路。自治区还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使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全面促进双语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14年全区学前到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达200.83万人,占幼儿园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74.55%。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幼儿5O.8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63.11%;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150.0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8.66%[2]。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就

    经过数十年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热爱双语教育的氛围

    长期以来,新疆双语教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和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章制度,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双语教育纳入规划和工作计划中予以落实、加强,为繁荣发展双语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进行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巨大发展,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热爱双语教育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在2008-2012年间共投资50.69亿元(国家40.2亿元、自治区配套10.49亿元),其中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阿克苏、伊犁、塔城、阿勒泰七地州所属县(市)以及托克逊、吐鲁番、伊吾、巴里坤、木垒、温泉、若羌、尉犁、和静九个贫困县(市)投入20.95亿元,建双语幼儿园2237所,2012年率先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投入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资金29.74亿元,用于农村双语幼儿园幼儿伙食补助、公用经费、免费教材、配套设备、临时聘请学前双语教师工资等。2011-~2012年,国家又安排1.6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建设62所双语幼儿园。这些经费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全疆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大幅提升了普及率和免费受教育面。据统计,至2012年9月,全区学前三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达42.61万人,占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92.03%。[3]

    二是实施农村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国家和自治区共投资约15亿元[1](P.73),改、扩建了中小学校舍、活动场所和教师住房,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三是实施全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国家设专项资金5.78亿元,支持新疆双语学校建设854个计算机教室和4.07万个班的“班班通”教室[1](P.74),丰富了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

    (三)多措并举,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完善規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2009年以来,先后制订了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指导纲要、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二是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招聘力度,保障双语教学工作需求。从2003年起,率先实施了《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等重点双语师资培训项目,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48亿元,并安排1.97万名在职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的一年或两年制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大都成为双语教育的骨干力量,促进了由单一制语言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转型。从2006年到2013年5月,全区先后招聘中小学双语特岗教师3.7万名、双语幼儿园教师1.5634万名、中小学双语教师1.1018万名。在对新聘双语教师加强岗前培训的同时,又采取集中加远程同步直播的方式组织双语幼儿园园长进行专门培训。另外,自治区还制定了乡村双语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规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按1园5个班7人配备教师;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按照按需补充的原则补充双语教师,可以不受编制限制。上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至2012年末,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在岗双语教师已达7.63万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66万人,比2008年(2.48万人)增长了168.55%。

    2007年,自治区又启动了实施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疆内师范院校以“免费、特培、定向就业”的方式,招录优秀学子就读,毕业后充实到乡村学校担任双语教师。至2011年、2012年,分别招收双语特培生4619人、定向培养免费生3155人。[1](P.81-82)与此同时,这些师范院校还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既有效提高了师范生的双语教育能力,又初步建立起双语教师培养的工作机制,为基层中小学提供了大批的双语教师。

    三是统编教材,规范教学。自治区启动了双语教育教材编修工作,从2013年10月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新疆教育出版社合作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新疆专用)及修编的普通班和双语班《汉语》教材,已在全疆各个小学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学前,夯实基础。全区各地十分重视狠抓学前双语教育,,将民汉合园工作纳入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统筹安排,不断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努力改善双语幼儿园办园条件,积极探索学前双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切实加强幼儿园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五是加强教学指导,科学引导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专家赴基层指导教学,定期开展教材教法培训,通过远程同步直播示范课活动培训双语教师。

    六是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双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调整双语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制定双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完善双语实名制系统,督促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七是加强双语教育研究,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双语教育之路。成立双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双语教育研究会,启动双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使双语教育研究初见成效,许多科研成果已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的依据。

    八是大力营造激励少年儿童努力学习双语的社会环境。从2006年起,每3年举办一届全区少儿双语口语大赛,迄今已办了四届,共有近180万名各族小选手参赛。

    (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丰富了双语教学实践

    全区各地教育部门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本地的双语教学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是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各课程)用汉语授课,其他各科仍用民语授课;二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文课。还有一种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仅在锡伯族双语教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实行。它是以少数民族语为基础,在小学低年级段使用本民族语教学,同时也实施汉语教学,到中高年级段全部使用汉语授课。

    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自治区许多少数民族中小学已开始尝试运用制作课件、幻灯片、教具等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并实现优质双语教学资源共享。在实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积极推进光盘授课教学,利用乌鲁木齐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学前、小学汉语课的课堂实录方式,制作教学实录光盘,发放给各农牧区学校,以指导、推进当地的教学改革。

    (五)初步构建了从学前至大学的双语教育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的部分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医科大学首先实行了用汉语授课。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业院校、财经院校包括职业技术院校都开始将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了双语教学。

    始于1992 年的中学双语授课实验班,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各课程)用汉语授课和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文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现已延伸到小学和学前阶段,初步构建起从学前至大学比较完整的双语教育体系。

    三、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多年来,新疆双语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双语教育的迅猛推进、双语班学生数量剧增,致使合格的双语教师匮乏,不得不向社会招收大量的双语代课教师,据统计,2013年全区中小学双语代课教师占双语教师总数的9%[4],因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二是双语教育各要素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方能使上述问题和困难得到有效化解。

    (一)双管齐下,培养优先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中的核心关键要素,其作用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在培养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疆内各师范院校的双语学科建设,特别是要针对双语教师培养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或引进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其双语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严把招生入口关,积极采取优惠政策,确保将优秀高中毕业生招入师范院校双语教育专业就读。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首先要在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培训方法等方面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做到以语言和专业培训为基础,适当延长见习实践期,突出狠抓授课能力培养;其次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研究交流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双语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第三是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双语教育作为当代少数民族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只能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求得完善发展。在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所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方针,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際,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这无疑是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首先,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循双语教育规律。新疆双语教育牵涉方方面面,要素环节众多,必须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有序推进,才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倒逼式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夯实幼教为基础,以加强中小学为中心,努力做到各个学段紧密衔接,各种要素相互配套,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其次,鉴于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加之各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人口数量和有无文字等因素各异的实际情况,发展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绝对不能在教学模式上强求整齐划一,在教学工作上讲究同步推进,而应该允许有差异、有特点。

    参考文献:

    [1]方晓华,付东明.双语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葛丰交.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60年发展与进步 [J].民族工作研究,2015,(6).

    [3]赵西娅.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夯实双语教育基础 [A] .J/OL.http: //www.ts.cn.2013-12-01.

    [4]葛丰交.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与政策建议[DB/OL]. J/OL.http: //www.mzb.com.cn.2016-02-0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