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梅花鹿年龄及鹿茸形态对产茸量的影响

    杨菲菲+熊家军

    

    

    摘要:运用SAS和SPSS11.5软件对127只梅花鹿500个产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年龄、鹿茸形态对南方梅花鹿产茸量的影响以及各年龄段产茸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龄对梅花鹿鹿茸产量的影响很大,在一定范围内,鹿茸产量会随年龄(锯次)的递增而上升,峰值出现在第8锯,以后产量逐渐下降。不同年龄鹿茸产量之间也呈现极显著相关性,特别是第1锯对以后各年龄的产量影响十分显著。此外,三种形态的鹿茸与鹿茸产量间呈现极显著相关,表现为三杈茸>二杠茸>毛桃。

    关键词:年龄;鹿茸形态;梅花鹿;产茸量

    中图分类号:S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05-04

    众所周知,鹿茸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贵药材。科学研究表明,鹿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作用;可使心率明显加强,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使脂质过氧化减少;还有抗胃溃疡功能等[1-4]。此外,据资料表明,鹿茸富含多种蛋白质和能量,富含氨基酸和牛磺酸,同时,它的粗脂肪含量很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5-7]。

    随着国内外对梅花鹿鹿茸需求量的增大,养鹿業也逐渐兴起,在梅花鹿养殖过程中,鹿茸产量对养鹿的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鹿茸产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影响鹿茸产量的因素很多,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对如何提高鹿茸产量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选择良好的品种是提高鹿茸产量的关键[8],李和平[9]测定结果表明,西丰群体具有经济早熟性,长白山群体具高产期长而持久特点;西丰、长白山、双阳群体鲜茸单产分别为2.895、3.160和3.205 kg。梅花鹿的饲养管理对鹿茸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高秀华等[10]研究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浓度对鹿茸产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从数值上看,低蛋白(17%)处理组平均鹿茸产量比高蛋白(20%)组高出90.6 g,这说明过高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鹿茸生长无促进作用。也有研究者认为适时合理地收茸是保证鹿茸产量和质量,取得养鹿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11,12]。本课题组研究了GH、AR、IGF以及MLT受体MTNR1A的多态性与梅花鹿茸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各基因的多态性与其产量相关,提示其在鹿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16]。另外,张明海等[17]通过对光照与鹿茸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E>300 lx是控光增茸技术中最适光照强度。高利华等[18]对梅花鹿茸鲜重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9龄内梅花鹿的鹿茸重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7,P<0.05),其中以3~8锯的鲜茸单产最高(梅花鹿2岁时为第1锯,3岁为第2锯,依此类推)。赵英杰等[19]对东北梅花鹿产茸量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三杈茸在8锯左右达到最高产量。4~10岁公鹿三杈茸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0岁之后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东北梅花鹿二杠茸在l~8锯(3~10岁)产量逐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

    随着我国养鹿规模逐渐扩大,北方梅花鹿逐渐被引种到广大南方地区,在南方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驯养后梅花鹿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年龄、鹿茸的形态等因素对梅花鹿鹿茸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年龄和鹿茸形态对南方地区梅花鹿鹿茸产量的影响,通过对年龄、鹿茸形态与产茸量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对南方梅花鹿在生产实践中的选种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对逐步改善群体的生产性能,提高南方梅花鹿鹿群的产茸能力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数据来源 试验对象为湖北省五三农场养鹿场的127头雄性梅花鹿,共获得500个产茸数据。

    1.1.2 饲养管理 该鹿场的饲养管理方法较为规范,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的方式进行管理。防疫卫生工作严格,鹿场内外环境条件相对一致。

    1.2 方法

    1.2.1 鹿茸形态 对于不同形态的鹿茸营养成分的区别,一般人认为二杠茸比三杈茸更嫩,药用价值更高。这种说法没有得到证实,不过,单就市场价格来说,二杠茸的价格确实略高于三杈茸。也有学者研究表明鹿茸形态不一样,其中所含的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其营养价值是一样的。因此,在交易市场上,鹿茸的品级主要是根据含水量、是否含血、质量等方面来判断的。

    毛桃:梅花鹿、马鹿的雄性鹿,一般在8~10个月时额部开始突起的部位。呈圆柱形或锥形,略弯曲,无分杈,长约15~30 cm,直径约2~3 cm,皮红棕色或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底部锯口略圆形,黄白色或带血污色,外围显骨质铧。中间海绵样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钉,气微腥,味微咸[20,21]。

    二杠茸:大挺圆柱形,直立长15~18 cm,直径3~4 cm,顶端钝圆饱薄,向内方稍弯曲,习称弯头或稍有皱缩,眉叉亦呈圆柱形,斜向前伸,长9~15 cm,直径2.5~3.5 cm,全形略如拇指与食指,作八字样分开,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淡灰色细毛茸,锯口卵圆形,黄白色或淡黄色,外围有较薄的骨质,中部密布海绵状细孔,体轻如朽木,气味同上。

    三杈茸:大挺略呈方形弯曲,长20~30 cm,已分生第二枝,大挺及侧枝先端略尖而无弯头,下部分壁有纵棱线及微突起的疙瘩,习称起筋骨钉,皮红棕色,毛茸较稀而稍粗,外用骨质较厚,其余与二杠茸相同。

    1.3 数据统计

    运用SAS和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1(差异极显著),P<0.05(差异显著)作为差异显著性评判标准。

    年龄(锯次)和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用GLM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氏多重比较双因素方差分析。鹿茸产量(y)与鹿茸的形态(x)采用REG程序进行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为:y=ax2+bx+c;鹿茸产量(y)与年龄(x)采用REG程序进行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为:y=ax3+bx2+cx+d。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龄和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

    运用SAS生物统计学软件对不同年龄和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进行了GLM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氏多重比较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和鹿茸形态的鹿茸产量见表1。由表1可知,各年龄鹿茸的形态对鹿茸的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从锯次内鹿茸形态对鹿茸的产量的影响来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即为三杈茸>二杠茸>毛桃。因而,鹿茸的形态对鹿茸的产量影响很大。另外,鹿茸的锯次对鹿茸产量也有影响,毛桃一般都是第一锯,从二杠茸内的锯次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来看,第3~10锯间的鹿茸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第1锯和第2锯鹿茸的产量均显著低于第3~10锯;从三杈茸内的锯次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来看,第3~10锯间的鹿茸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次采样中三杈茸不含有第1和第2锯鹿茸。从不同锯次鹿茸的平均产量来看,第8锯鹿茸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到了2 314.31 g,显著高于第10锯,极显著高于第1~5锯,但与第6锯、第7锯和第9锯鹿茸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锯次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来看,可以看出鹿茸的产量随着锯次的增长而增加,当达到第8锯左右时鹿茸产量最高,而后随着年龄(锯次)的增长鹿茸产量逐渐降低。

    鹿茸的形态与鹿茸产量的关系曲线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呈正相关,相关方程为:y=477.94x2-866.93x+548.4(y表示鹿茸的产量,x表示鹿茸的形态)。

    鹿茸的锯次与鹿茸产量的关系曲线见图2。由图2可知锯次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方程为:y=-9.367 3x3+124.94x2-166.73x+434.22。其中R2=0.610 3(P<0.01)。由锯次与鹿茸产量的方程求最优解可得x≈8时,鹿茸的产量达到最大值,由此可知,鹿茸的锯次对鹿茸产量的影响很大,即鹿茸的产量随着锯次逐渐提高,当达到第8锯时产量最高,然后逐渐降低。

    以上结果表明,在进行鹿茸经济性状的选择时三杈茸的产量是最高的,而锯次反映了南方梅花鹿的使用年限,当达到第8锯时鹿茸的产量最高。因此,在进行鹿的淘汰时适当考虑鹿茸的锯次对产量和经济效应的影响,对增加南方梅花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2.2 不同年龄的鹿茸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1~10锯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锯次的鹿茸产量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锯次的鹿茸产量之间相关系数极大,即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第一锯的鹿茸产量与其他锯次的鹿茸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很高;也就是说,初生茸的质量对于梅花鹿接下来的各锯产茸量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可见第4锯与第5锯、第5锯与第7锯、第8锯的鹿茸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其中的原因有待继续研究。

    2.3 鹿茸产量、鹿茸形态及锯次之间的相关分析

    鹿茸产量、鹿茸形态及锯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鹿茸形态与鹿茸产量、鹿茸形态与锯次、锯次与鹿茸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很高,为极显著相关(P<0.01)。

    3 讨论

    梅花鹿鹿茸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品种、饲养水平、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等。然而在诸多因素中,鹿龄(锯次)的影响最为重要和稳定。所以在阐明产茸量同锯次的相关性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立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影响鹿茸产量的因素对南方梅花鹿生产和育种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3.1 年龄对鹿茸产量的影响

    事实上,年龄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情况下,梅花鹿在一岁时会进行第一次锯茸,因此,年龄对鹿茸产量的影响就代表着锯次对鹿茸产量的影响。当梅花鹿的年龄过高时,其生产能力就会下降,此时鹿茸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下降,从而其产值会下降。因此,我们探讨年龄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是极有必要的,在理论上可以得到一个界限年龄,当梅花鹿的年龄超过界限年龄时,其经济效益很低,此时应及时淘汰,达到养殖的最佳效益值。从本文的分析结果可知,南方梅花鹿第一鋸的鹿茸产量与其他各锯次的鹿茸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可推测南方梅花鹿第一锯的鹿茸产量对其以后各锯次的产量高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第4锯与第5锯之间、第5锯与第7锯之间、第5锯与第8锯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小,但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鹿茸产量从第5锯以后变化较小,基本趋于稳定。当达到第8锯左右时鹿茸产量最大,锯次小于9时,梅花鹿的产茸量与年龄(锯次)呈正相关,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

    -9.367 3x3+124.94x2-166.73x+434.22,根据该方程以及不同年龄间的相关性可以推算出公鹿各年龄阶段的产茸量和生茸的最佳时期,且了解到鹿茸的产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一定年限后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赵英杰等[19]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三杈茸在8锯左右达到最高产量,4~10岁公鹿三杈茸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0岁之后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二杠茸在l~8锯(3~10岁)产量逐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同样高利华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9龄内梅花鹿的鹿茸重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7,P<0.05),其中以3~8锯的鲜茸单产最高。本次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明东北梅花鹿引种到南方通过驯养之后,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下第8锯时产茸量最高。根据这个结论,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其他因素,可为鹿场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淘汰年限,提高鹿场的经济效益,为养鹿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3.2 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可见,鹿茸的形态和产茸量呈正相关,各锯次鹿茸的形态对鹿茸的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从锯次内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来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即为三杈茸>二杠茸>毛桃。因此,鹿茸形态对鹿茸产量的影响很大,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77.94x2-866.93x+548.4,根据该方程,可以为养鹿生产提供一个参考,在生产实践中,梅花鹿的鹿茸品级为二杠茸优于三杈茸。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定要结合市场价格和当年梅花鹿个体状况来决定锯茸的状态,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3 不同年龄鹿茸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本次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的产茸量从第1锯到第8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8锯为其产茸巅峰,平均单产为2.31 kg。之后的产茸量则呈下降趋势,表明五三农场的梅花鹿在8锯以内的鹿茸产量随锯次的上升而上升。这个结果与高利华等[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也可以看到,与江苏养鹿场的梅花鹿鹿茸产量相比较,湖北五三农场梅花鹿场的梅花鹿鹿茸产量是较低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或者梅花鹿的品种以及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王忠武等[22]研究发现,兴凯湖梅花鹿群体产茸性能高,群体平均单产高达3.428 kg。结合五三农场梅花鹿场的数据分析后发现,五三农场梅花鹿鹿茸的单产虽然很低,但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即根据第一锯的产量可以预测出梅花鹿以后的产茸量,并且可以根据场内梅花鹿的锯次估计农场一年的产茸总量。五三农场梅花鹿单产量低的原因可能是气候、营养因素、饲养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影响,对此可以通过改善外部条件,选择合适的收茸时间以及通过各种技术措施,积极改善和创造条件来提高南方梅花鹿的鹿茸产量,以期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为南方的养鹿业提供一个可参考借鉴的鹿场饲养管理方式,带动南方的梅花鹿养殖。

    参考文献:

    [1] 钟英杰,曲晓波.梅花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3):61-63.

    [2] ANGELA K W, LAIWEI L H, DANIEL J V,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owth factors FGF-2 and VEGF, and their receptors,in growing red deer antler[J].Tissue and Cell,2007,39(1):35-46.

    [3] BARTOSKEWITZ M L,HEWITT D G,LAURENZ J C,et al. Effect of dietary copper and zinc concentrations on white-tailed deer antler growth,body size,and immune system function[J].Small Ruminant Research,2007,73(1–3):87-94.

    [4] BARLING P M,NICHOLSON L F. Distribution of EGF and its receptor in growing red deer antler[J].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2005,29(3):229-236.

    [5] 朱南山,张 彬,王 浩.鹿产茸性能的调控因素[J].经济动物学报,2006,10(1):49-52.

    [6] JOSE A G, TOMAS L C, ANDRES J G, et al. Importance of growth during lactation on body size and antler development in the Iberia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hispanicus)[J].Livestock Science, 2006,105(1-3): 27-34.

    [7] LANDETE C T,ESTEVEZ J A,MARTINEZ A,et al.Does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ntler bone reflect the physiological effort made to grow it?[J].Bone,2007,40(4):1095-1102.

    [8] 张艳胜,高文玉.提高梅花鹿幼鹿产茸量的饲养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01(1):39-40.

    [9] 李和平.梅花鹿优良品种(品系)产茸性能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2):31-32.

    [10] 高秀华,李光玉.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1(7):52-55.

    [11] 武深秋.鹿茸的割取和加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9):61.

    [12] 温海德.鹿茸的采收与加工[J].林业勘察设计,2006(3):76.

    [13] XIONG J J, YANG F F, HUA G H, et al.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in Androgen Receptor Gene of Sika Dee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ntler Production[J]. J Anim Vet Adv, 2012,11: 2059-2063.

    [14] YANG F, ZHANG P,HUO L,et al.The associ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the IGF1, IGF2 and IGF1R with antler yield in Sika deer[J]. Pak Vet J,2014,34 : 469-473.

    [15] YANG F F, HUO L J, YANG L 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latonin receptor 1A (MTNR1A) gene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the velvet antler yield of Sika deer[J]. Mol Biol Rep,2014,41 : 1901-1906.

    [16] 熊家軍,杨菲菲,孙旭阳,等.梅花鹿IGF-1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鹿茸间充质细胞生长调控作用[J].经济动物学报,2017,20(4):187-192.

    [17] 张明海,朴仁珠,于孝臣.光照强度对梅花鹿茸生长影响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5,29(5):361-365.

    [18] 高利华,陈 明,陈 军,等.梅花鹿茸鲜重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4(1):42-43.

    [19] 赵英杰,柴邦仁.东北梅花鹿产茸量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1(8):36-37.

    [20] 郭吉刚,任兆光.鹿茸的适时采收与加工[J].农产品加工,2005(6):38-39.

    [21] 岳占碰,邓旭明,冯海华.鹿茸角发育与再生原理[J].经济动物学报,2005,9(1):46-49.

    [22] 王忠武,马生良,李 海,等.兴凯湖梅花鹿种公鹿产茸性能分析及其利用年限[J].特产研究,2003(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