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认同”意识的培育

    陈雨知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始终离不开“认同”的视域,培育“马克思主义认同”意识是重新建构中华民族主体身份,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忽视西南边疆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建设,通过深入调查,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途径,实现了在西南边疆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取得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马克思主义认同”意识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2-0016-02

    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14年英勇抗战。其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抵抗外辱中的第一次真正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中华民族才在明确了自我的边界的基础上真正觉醒。正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所以才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心目中确立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形象。而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为中华民族抗战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一定意义而言,所谓的民族觉醒就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真正清晰本民族共同体的本质、边界、核心利益与发展使命。将自我归属于本民族共同体,明确“我是谁”;具有明确的民族共同体边界意识,清晰“我们是谁”;知晓本民族单元的核心利益和发展使命,并自发地维护和践行。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中国各民族的交往、互动和交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是在近代以来的抵抗外辱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实现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的形势骤变,让西南社会既是抗日前线又成为战略大后方。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到来,让西南社会成为了当时中国的舆论中心之一,这让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洗礼;近代以来,东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和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抗辱斗争,让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洗礼。长期的区域族际隔绝或争斗的视域遮蔽下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通过抗日战争的洗礼,终于和中华各民族一道觉醒了。冲破华夷之辨的牢笼,翻越只辨古今、不辨中外的藩篱,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和中华各民族一道,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

    2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与“中华民族先锋队”形象的树立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的觉醒使其知晓了“我是谁”,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是“我们”,他们开始在中华民族的视域下思考自身和自身所在的二级民族单元的前途和命运,他们需要寻找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谁才可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日本侵华战争让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深受苦难;但也是抗日战争荡涤着中华民族自身。也正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展示出的“中流砥柱”作用,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的归属。

    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呢?学术界在这个问题的争鸣中,大概形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观点:美国论、苏联论、国民党论和共产党论。美国论和苏联论由于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所以在此不必理会。争论主要聚焦于“国民党中流砥柱说”和“共产党中流砥柱说”的博弈。我们认为,关于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研究,不应该是答案明了后的附会,而应该是标准明确基础上的找寻。

    第一,“中流砥柱”一词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很明显,这里的“砥柱”指的应该是黄河三门峡段,位于黄河激流之中的砥柱山。砥柱山的特点是:黄河水涨的时候,它漏出来的小一点;黄河水小的时候它漏出来的大一点。无论黄河水势大小,千百年来,它始终矗立在那里,从未改变。所以,始终矗立在黄河激流之中,应是中流砥柱的首要涵义和精神。申而论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判断首要标准就应该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凶残洪水猛兽的欺凌,从头到尾,始终如一地坚持积极抗战。“始终性”是中流砥柱的基本涵义。一个组织,一种力量,如果一个阶段抗战,一个阶段不抗战,一个阶段积极抗战,一个阶段消极抗战,其就不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二,我们再来考察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说法的出处及其原本涵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转变,抗战事业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之中。“1941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对党内的指示,信中告诫全党: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面对日本的诱降政策,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惜和日本的反共宣传互相呼应。而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国民政府一颗弹一文铜,然无一刻不与日军搏斗(1)。”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2)。很明显,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概念的时候,是根据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的不抗日、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放弃积极抗日的历史背景而提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又一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最后的积极抗战力量。“唯一性”是中流砥柱的重要涵义。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如果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危急关头没有肩负过最后的积极抗战力量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就不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只有正确的战略方略才能够保障中華民族的抗日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是这些正确战略方略的提出者和真正的践行者。在保障抗战走向最终胜利的系列战略方略中,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人民战争的整套战略战术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行动刻画符号,在抗战行动上,要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要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也要善于用兵、长于取胜;另一方面,不能屡战屡败、动辄溃败千里,更不能动辄投降,“降将如毛,降官如潮”(3)。一个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20名中央委员、58名旅长职务以上将领、超过50万军队投降日本的政党,国民党无论如何都是没有资格被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

    第五,谁能确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胜利,而不是少数上层集团或特权的势力的胜利,谁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只有同时符合了全部以上五条标准,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當我们明确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基本标准后,答案应该就异常明确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真正的中流砥柱。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这种中流砥柱作用,让自己不仅在声明中(4),也在行动上,成功地在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在内的全体国人的心目中,刻画出了一个完美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形象。

    3民族工作的有力开展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对抗战的卓越贡献

    1935年以后,由于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开始逐渐恢复重建(5)。“七七事变”后,由于环境的优化,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随即展开了自己特色使命——民族工作。

    3.1全面调查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情况

    中共云南省工委根据中央及南方局的“做好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高级将领”调查工作的指示,根据省情的特殊性,展开了对云南境内少数民族情况的全面调查,为后期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党员杨湛英深入滇西北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行程5000多公里,对滇西北8个主要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考察,最终形成了长达15万字的著名的《云南滇西北边区调查》,成为此后研究滇西北民族问题的基础性文献。与此同时,中共党员江枕石等人展开了对佤山佤族的全面调查,推动了佤山抗日游击队的建立;陆董易、刘国志、熊翔等人对圭山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建成了圭山工作据点,这也为解放战争时期圭山打响了少数民族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奠定了基础。

    3.2开展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一抗日思想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积极抗战与我党对龙云(彝族)这样的代表人物的统战工作不无关系。抗战时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还对一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开展了有力的团结争取工作。争取将彝族土司禄大奎与党的统一抗日思想相统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思想工作的典型事例。禄大奎是滇黔交界地得勒梁子彝族的大土司,在当地势力大、威信高,还拥有数百人的民族武装力量。1944年中共宣威县党组织根据省工委的指示,多次派人与禄大奎取得联系,对其进行抗日宣传,党员柴爱国在和禄大奎的交往中成为朋友。对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分析当时的形势,感召了禄大奎。禄大奎哭诉了多年来的艰难处境,表明坚决参加抗日,只求共产党信任(6)。并主动请求与柴爱国进行了彝族的结盟仪式。也正是在禄大奎的帮助下,云南党组织迅速团结了这一带的其他彝族土司。

    3.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挥本地干部优势

    抗战初期,时代的锻造,让一大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籍青年干部在党内涌现出来,白族张子斋、欧根、王以中,纳西族李群杰、杨尚志……回族李长猛等。伴随着党对云南地区和民族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党也有意识地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加大对少数民族青年马列主义理论素养的学习引导和帮助;注意在工作中锻炼少数民族干部;注意在民族工作中发挥少数民族籍干部的优势和作用。昆明纱厂纳西族女工白菊英、工作于滇军的白族杨永新、延安抗大学习归来的彝族何现龙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出现。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党员干部回到家乡开展宣传先进思想和统战工作后,由于出身于当地,知晓本民族语言、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良好的人际基础,工作起来如鱼得水,成为党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互通的重要桥梁,在民族地区成功树立了党的形象,扩大了党的影响。

    正是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以中华民族之一员的身份,积极参与抗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参加省外抗战的滇军中就有大批的少数民族英雄儿女,如60军中,仅来自剑川一地的白族青年就有300余人;抗战西南生命线——滇缅公路是沿途的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广大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一起,以每天20万左右的施工人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饥饿、疾病和劳累等困难,以生命和血汗的巨大代价,在短短的9个月的时间里筑成的;滇西抗战中,滇西的景颇族、傈僳族、佤族同胞组成游击队不断骚扰日军;梁河县河东、河西乡群众和邦角寨景颇族同胞在勐连沿囊宋河三角地带阻击了一支300余人的日军;怒江东岸的白族、傈僳族人民用火枪毒弩击退企图偷渡怒江的日军;佤山抗日游击队收复了佤山南部日伪侵占区以及蛮国、班洪、十七王地等中缅边境地区……诸多反抗侵略的胜利成果,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助推力。

    注释

    (1)杨近平.“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问题的教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57-6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4-805.

    (3)文学评论丛刊 (第4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注:早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我们党就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5)注:1930年3月至5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同年12月31日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王德三、张经辰、李国柱、吴澄等被杀害于昆明.

    (6)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