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邹红静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兴趣这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的。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创意导入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往往会以极富创意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缩小与学生之間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更要让他们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教《玲玲的画》(二年级上册第5课)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在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不可一读了之。具体地说就是设计好角色,并引导学生想象、思考、交流。教师读叙述的部分,男生扮演爸爸,女生扮演玲玲。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问班上的女同学:“你对自己的画《我家的一角》满意吗?文中有哪个词能看得出来?”女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得意),同时做“端详”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并让学生也做动作来理解端详的意思。就这样,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师生端详彼此,顺利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最后,有男生这样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二、创新形式

    平淡无奇如一潭死水般的课堂当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所以课堂上应时常伴随音乐、图画、戏曲、故事等载体,这些载体或通过多媒体载入,或由学生亲身演绎,或通过老师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自然学得轻松。

    如教学《将相和》(五年级上册第6课)时,本文的故事引人入胜,“将相”的形象特点分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这三个小故事,让学生直观地再现文本的场景和意蕴,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学生在表演中,产生了情感共鸣,领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升华了人物的精神。“让名著里的人物走上舞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揣摩出人物的腔调和语气,演出人物性格的神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三、言传身教

    只有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和尊重,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有共鸣。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感染和鼓舞学生。

    如教学《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糗事,有喜悦,有感动,有难过;接着让学生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件事,这事发生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忘记。通过这事的叙述,你有什么样的情感要表达?当然会有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捉弄同学的,而且从这件事情上感受到“快乐”,也有的同学说自己做了什么错事而没有被发现也很“高兴”……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们敢于表达,愿意把自己的事和同学们分享,最重要的这是他们当时的“真情”。在肯定完后,教师可以说出自己身上发生类似的事,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后来的反思及以后的做法;再来帮助学生分享,“要作文先做人”自己的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别人不快乐的基础上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