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延坤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效果的重要途径与评价指标,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力举措,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在分析双向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创新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旨在完善、推广这种双向交流模式,充分发挥其潜力,共同推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问题;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均要求建立和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同时,张德江委员长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要“破除用人制度障碍,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以上要求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关切。

    1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实施双向交流的意义

    1.1 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要求学生专业知识过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很高要求。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师资是关键。只有教学师资既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又拥有扎实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为此,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首先就要从建设一支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开始。而这种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的模式正是一种有效举措,能有力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

    现在,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一是之前的老教师,二是近几年毕业的新人,由于受到惯性教学思维的影响,他们每天考虑的是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个人缺乏在企业现场工作的机会,对相关职业的理解大多来自书本,导致给学生传递的有些信息并不全面或者是道听途说。这样的老师或许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可是这并不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校需要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基本的实践技能。而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双向交流模式,刚好能给教师提供进入企业,深入一线工作、感知的机会。便于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

    1.3 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邀请企业技术人才和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真正实现双向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参加挂职实践的教师均是通过选拔,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与智能支持能力,在挂职实践过程中,不仅能给所在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能真切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能强化实操技术技能,便于返校后给学生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到院校以后,给整个教学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企业一线的资讯,传授了实操技术技能,营造了企业仿真环境。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互合作,不论是分别负责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还是共同负责一门学科,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奠定了基础。

    1.4 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定课时量的实践、实训模块。同时,也有大量的一体化课程。目的就是在了解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任务化、情景化、现场化教学使学生提前接受岗位锻炼,感知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应该具备的技能。基于上述要求,如果仅仅是在校老师按照传统要求进行授课,一方面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另一方面也达不成高职教育的目的。要从根本上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学校就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技術人才的双向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技术技能更新较慢等问题,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校企合作基础不稳,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稳定、持续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前提,这种双向交流就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交流,根本不可能发挥双向交流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这种双向交流的持续存在与发展。

    (一)校企合作双方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但目前仍有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一方面学校不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是简单地把工学结合等同于找个单位实习,让企业接受几个毕业生就业,没有从校企合作的内涵上、合作形式上,合作内容上下功夫,找切人点。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认为企业只是选人、用人,而育人则天经地义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的综合能力只和学校的教育有关,所以不愿意参与或不愿深度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

    (二)校企合作属于粗放型合作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的层次及深度缺乏,仍停留在粗放型阶段。

    一是合作太随意。校企合作是有要求,有目的,这就要求在合作专业的选择,合作企业的定夺上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与评价标准,不能是应景式的合作。双方都应对合作有诚意,有义务,有支撑,有贡献。

    二是合作范围窄。大多数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寻求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率,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材编写、师资打造、项目合作等深层次范围上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

    三是合作形式少。目前有些院校只是为了申报、验收或应付检查而与企业达成协议,允许挂牌,或者签个形式上的订单班合同。缺乏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

    四是合作周期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这类的T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详实的调研,充分的讨论,坚持的付出,定期的评价,持续的完善。而现存的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功能性与临时性。

    (三)校企合作缺乏互利共赢性

    目前,校企合作表现出“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校方因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课程体系的问题、教材编撰的问题,学生实习就业的问题等都希望共享企业资源,借力企业支持。然而由于当前政府在这方面仅是倡导性规定,或者是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企业层面上,出于自身利益诉求,部分企业不愿介入到校企合作中来,不愿接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即使部分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实践,也较多依赖于学校或个人的人情、面子等。其实,其根本原因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合作缺乏互利共赢性。

    2.2 缺乏交流制度保障,发挥作用受到限制

    (一)企业技术人才机动困难

    技术骨干人才是一个企业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因考虑到人力成本的经济性,这些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互补性强,很少同质化。故他们在企业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情况下,工作安排紧,机动时间少。但高职教育的行业特點与其自身惯性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时多少、教学安排等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目前,这两者的冲突较为明显,一方面学校要按照教学进度要求企业交流人员讲授课程,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因其业务工作的需要,很难为交流人员安排出合适的、足够的时间,导致在双向交流实施过程中推进困难。

    (二)教师专业与经历不匹配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尤为不足。据统计,仅占职业教育教师总数的25.2%。同时,目前高职教师来源单一,新人职教师大多是学历高、技能低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严重。在双向交流过程中,这部分教师到了企业不但不能给挂职企业带去智力支持,还得由企业方安排有经验的人进行专门指导,故而削弱了企业方交流的欲望。

    (三)双方监管评价流于形式

    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已认识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实践的重要性,也配套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与协调机制,但仍然有些学校存在相关监管与考核评价流于形式的现象。如对教师实践后的要求达成、任务实现、能力提升等缺乏程度性、效果性的定量评价,惯于以“有”“无”参与实践等定性指标作为最终考核标准。此外,由于碍于情面等,来自于企业、指导师傅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亦较难反映真实情况。同时,部分学校对交流教师取得的实践成果、考评结果的运用上未做出明确要求与规定,也影响了双向交流的实际成效。

    3 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有关问题的对策

    3.1 精选校企合作专业,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实质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实施双向交流必须建立在良好、稳定、持续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合作一般都是立足于某一具体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专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持久与否。

    (一)好的合作专业评判的基本构成条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好的合作专业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一要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二要是就业能力强,社会需求旺的专业;三要是师资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

    (二)好的合作专业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由于好专业基础好,有条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的切人点,更能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尽快做出成绩,为后续的合作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只有那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好专业,才更需要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的指导与教授,技术人才也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专长。

    (三)好的合作专业确保双方的互利共赢

    专业本身社会需求旺,就业能力强,师资综合实力雄厚,才能凸显校企合作的功能,才能让合作企业优先得到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实实在在让企业得到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只有立足好专业优先合作,才能激发合作企业的合作热情,才能确保双方合作交流的稳定与持续。

    3.2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根据调研,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都是“一对一”模式,即高职院校就某个专业同一家行业企业合作。由于受制于这种“一对一”模式,前述类似技术人才机动时间困难等问题很难有效避免。若换一种方式.改成“一对多”模式,即高校就某一专业同该行业协会或数家同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合作对象是行业协会或多家同行业企业,相对而言在技术人才选派方面调剂余地大,同种技术人才建立一个名单库,谁有空谁上,中途有事,因属于同类技术技能,替他的人也容易延续,不会对学校的事前安排带来较大冲击;同时,在统筹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由于平台大,机会多,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也会因信息大,建言多,样本足,促进其更加科学、完善。不容置凝,这种“一对多”合作方式将会大大提高校企合作效率与效益。

    3.3 完善双向交流制度,提升双向交流效果

    在现存的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实践中,基本是高校在假期选派1、2名合作专业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因受到教师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实战经验的限制,很难达成企业方想要的效果。同时,选派老师由于在企业时间短,很难提升有关实践技能。作为校方,在校企合作中应起主导作用,该主动反思。

    一是建立校企联动机制。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启动后,应迅速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定期交流、及时沟通。反馈各自派驻人员的情况,发现交流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同时定期召开交流人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建议、意见及合理诉求。只要这种亲密无间、友好合作的机制建立的好,就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跨专业、跨院系组建一个校级“校企合作专家服务团”。高职学校应主动站在企业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企业方在双向交流中付出太多,校方应能所能及给予平衡。之前“一对一“”的模式,因受制于教师本身的技术技能的限制,很难到企业发挥作用,很难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校企合作中,校方可统一组建一个跨专业、跨院系的校级“校企合作专家服务团”,该组织以服务行业企业多元化需求为宗旨开展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师到企业前,学校应主动与交流企业沟通,了解他们目前的需求,根据需求选派合适的人员,这样一定会给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是制定规范、长期的轮训计划。因有校级“校企合作专家服务团”的支持,校方就可将有些在实践技能方面不足的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根据教师的短板,结合合作企业的长项,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去挂职学习,以提升其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四是实施定制化教学安排。为方便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授课、指导学生,作为学校也应针对性进行一些定制化设计。可以就合作专业的课程性质、授课时间、考试方式等教学安排方面予以特殊考虑,尽最大可能方便企业技术人才。

    五是加强监管与考核。当然要促进一项合作达成实效,在监督与考核方面也应发挥保驾护航、修错纠偏的作用。做到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指标,杜绝走形式,搞过场。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过程性、定量性评价,以保证交流取得实效。

    通过以上这种发现一处“痛点”,解决一处“痛点”的方式,逐步完善校企双方人员交流制度,不断提升交流效果。

    4 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效果的重要途径与评价指标,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力举措,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要正视交流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客观分析,积极探索,提出应对措施。同时,要秉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有关机制,完善有关制度,大力推广这种双向交流模式,充分发挥其潜力,共同推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师資队伍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R].2015-06-29

    [2]戴汉东,石伟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2)

    [3]骆金鸿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