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协助,搞好故事教学

    张民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突出了图文并茂的特点,精彩的语言文字与美丽的插图为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材料。在图文的协助下,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编创、讲述故事,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挖掘图文资源,搞好故事教学。一、引导学生观察图文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信息,启发思考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细细品读文字,全面捕捉图文信息,强化阅读动机。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在上学路上无意中发现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呈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所描绘的自然风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情感,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辅助教学,为学生设计观察任务:从插图中你看见了哪些事物?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吗?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与互动讨论,逐渐丰富画面的细节,并针对画面中落叶满地的景色理解了“金色巴掌”的含义,在画面营造的情境中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二、鼓励学生质疑图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并主动探究解决方案,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过程中,提问协助是必不可少的,即教师利用插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究文本故事,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诗词的内容,观察插图,想象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离别的情景。在阅读与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作者想要写离别之际的难分难舍,为什么最终一句写的是“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插图中远远漂去的小船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对于作者抒发情感有怎样的作用?教师意识到学生正在探究诗词的情感意境,于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两人离别的场景,并将长江水的浩渺与小船的孤独无依相对比,解读诗词故事,理解作者的担忧与不舍。三、指导学生对比图文

    解读字词是小學阶段阅读指导的重点。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以文字解释文字”,这样的解读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解读词语,让学生将插图与文字进行对比,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进而理解整个故事。例如,在《燕子》这篇课文中,作者用生动灵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其中,第一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作者用一个“凑”字,而这个字看起来很平常,读起来却十分有韵味。教师为了启发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燕子的插图,并对比文中“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的描写,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凑”字展现出的燕子的外表各个部分,让燕子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在讲解“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中“沾”字时,教师依然采用图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燕子飞过水面时,轻盈、敏捷的状态,从而深化对文本故事内容的体验与理解。四、辅导学生表达图文

    图文搭配合理,才能达到优化文本设计的理念。图文辅助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使学生在回顾故事、拓展故事的过程中插入自己的思考,进而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设计道具、场景,并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完善故事素材,锤炼台词,理解角色,在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中呈现历史故事,进而将学生的自我表达与故事内容的体验与理解结合在一起。再如,在《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中,教师利用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继续编创关于海力布的故事,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讲述、表演中呈现故事情节,体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畅想。例如,在“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带有科幻色彩的图片,让学生在编创故事的过程中提升想象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图文资源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文,融入到图文呈现的情境中,逐渐提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