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交互性·娱乐性: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特征分析

    赵智敏 高萱萱

    【摘要】2004年《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我国首次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的尝试,开了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先河。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其受众群体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引人注目。通过对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群体的整体面貌研究发现,该群体以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为主,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低收入的特征;在接受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倾向性和交互性;在心理上以娱乐为主要动机。因此网络小说改编剧要从优化制作水准、精选优质IP、提升思想内涵等方面来提升其生产水平,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交互;娱乐

    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和消费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网络热门小说踏上影视改编之路,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陆续登陆荧屏,改编作品《陈情令》《亲爱的,热爱的》等激发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成为当下热门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创作者、剧本本身和受众共同构建的审美交流场,其中受众的地位不容小觑,接受主体对艺术的接受才是艺术整体过程的终结。但与传统电视剧受众不同的是,网络小说改编剧所依赖的媒体技术支撑能够赋予受众极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他们不仅可以自主地决定观看什么内容,还可以随时参与到电视剧的创作中来,并且受众的声音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之名。[1]结构性受众研究是以社会人口统计数据、受众接触媒介的方式为主要参数,将媒介使用有关的数据與人口统计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对受众的构成成分和媒介使用的关系进行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主要是对媒介效果和媒介使用进行的研究,以动机、选择行为和反应为数据参数,探究大众传媒传达的信息对受众的态度、心理甚至行为的影响,解释并预测受众的选择、反应和效果。

    如果说丹尼斯·麦奎尔对受众研究的分类已经开始注意到受众角色的定位对于研究的重要性,那么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的分类则可以说真正把受众放在了受众研究的第一位。两位学者将受众研究范式概括为行为范式、合作/抗拒范式、景观/表演范式三类。本文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从结构构成、接受行为、心理意识三个方面对受众进行探讨,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受众面貌。

    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发放采用网络平台问卷星进行转发,共收集样本346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占比85%,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从填写问卷的群体中,找寻10位愿意接受访谈的个人组成访谈对象。

    二、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分析

    (一)受众结构构成

    麦奎尔认为,媒介使用与人们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尤其年龄、收入、性别和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2]受众作为网络小说改编剧最终的消费者,其人口学特征对于把握受众群体结构有着直接明了的作用。

    1.受众基本属性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性别比例上,女性占比比男性占比高16.62%,性别无明显倾向;在年龄结构上,22—35岁的受众是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中坚力量,占比为75.59%,与我国网民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分布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特征;在学历层次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76.97%,受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在职业特征上,企业工作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群体,占比达65.42%,且受众群体各种职业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在地域分布上,中小城市受众占总人数的48.14%,省会城市和北上广深占比为45.42%,分布上较均匀,呈分散式特点;在收入状况上,受众年收入集中在3万元以下和3万—8万元两个区间,占比为79.66%,并且3万元以下的占比较大,这与大量的学生群体没有收入来源有直接关系,但总体来看受众多属于中低收入人群。

    2.受众类型分类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的来源将其分为三类:忠实于网络小说IP的“原著粉”、喜爱某一演员或导演的“个人粉”和网络意见领袖、热门话题引导下慕名观看的“路人”群体。

    “原著粉”是基于对网络小说原著的喜爱而进一步转移到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内容有一定的知情体验,因此也是制作方认为是志在必得的观众。由于对原网络小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在作品改编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制作过程,对演员甄选、剧情变更等活动积极反馈,力求改编后的作品更加符合自己的期待。调查数据显示,在受众群体中“原著粉”占比35.93%。

    有学者在中国电影票房的预测模型中得出“导演、演员与总票房是显著相关”的结论,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电视剧。导演和演员是影视作品的品牌,二者可为影视作品带来大批观众,许多网络小说改编剧选用知名导演和当红演员作为票房或收视率的保证,究其原因,是由于“个人粉”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调查数据显示,在受众群体中“个人粉”占比27.8%。

    “路人”群体是指既没有看过原网络小说,对导演、演员等也不感兴趣,但他们却通过意见领袖、热门话题的推荐和讨论观看了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群体。相较于前两个群体,这类受众虽带有被动性的特征,但是数量庞大且具有化被动为主动的潜力。调查数据显示,在受众群体中“路人”群体占比28.47%。

    “双粉”受众总体比例虽高于“路人”群体,但各类型受众比例相差不大。粉丝受众的忠诚支持与普通受众的围观成为电视剧的推手和宣传力量,并产生了强大的消费市场和经济实力。

    (二)受众接受行为特征

    受众作为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接受主体,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极其复杂的因素影响和塑造着受众的接受和传播方式。

    1.倾向性:受众的认知与表达

    (1)收视偏好的固定化。

    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收视调查数据显示,82.03%的受众选择移动端即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收看网络小说改编剧,而在电视上收看较少,收视渠道呈现单一化倾向。由于电视的接受和传播还局限于黄金时段的客厅,而移动端的出现将由电视带来的家庭文化和仪式转变为一种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和个人性体验,受众的接受与传播时空获得延伸,满足了随时随地的接受欲望和互动诉求。因此,从固定时空欣赏走向移动时空伴随的观剧方式更受人们欢迎,也更加适应生活节奏快速化和流动性频繁的时代趋势。

    网络小说改编剧层出不穷,改编类型多样,但研究发现受众比较热衷于观看悬疑冒险类、古装历史类、仙侠玄幻类和偶像爱情类作品,对于家庭伦理等其他类型关注较少。接受美学认为,接受主体在观赏时,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因素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因此,受众会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形成固定的接受定位与情感倾向,如偶像爱情类型满足对于情感的渴望、仙侠玄幻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等等。因此当一部作品符合受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时,就会受到人们较多的关注。

    (2)关注元素的多元化。

    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关注元素调查数据显示,受众的行为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58.98%的受众比较关注网络小说改编剧中的演员、导演、编剧等元素,59.32%的受众关注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内容题材,当看到符合自己接受定向的作品时产生观看的欲望,但同时受众也会有从众心理的存在,口碑评价的好坏也影响着受众的关注点和选择行为。网络口碑评价作为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和高信度的宣传媒介,以强大的市场控制力直接影响着电视剧的营销周期和播出效果[3],从《琅琊榜》《孤芳不自赏》等网络小说改编剧出现的反转效应就可以看出受众对口碑评价的强大反应力。此外,在受众类型和关注元素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两类受众即“原著粉”对于改编小说的还原度和“个人粉”对演员导演编剧的关注是比较明显的,这与他们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2.交互性:受众的介入与融合

    (1)参与传播的常态化。

    大众传媒时代,受众身份单一,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但随着新媒体对受众影响的不断深入,受众的角色由接受者向参与者转变,而且这种参与性逐渐增强,主动参与故事的建构并影响意义的生成。受众积极主动地介入参与改变了以往的制作传播过程,许多影视制作者也在积极尝试把受众的观点融入作品中,如在2011年,《琅琊榜》制作方在微博上征集劇本改编的建议并发起“梅长苏”选角投票,以大众参与投票的方式决定拍摄方案等。除此之外,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弹幕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受众不再因地域的局限而只能把自己的观剧感想与周围的人进行分享,而可以通过发微信微博朋友圈、建立贴吧、发表剧评、发送弹幕等形式参与交流和传播,受众的话语权空前高涨。

    (2)参与传播的深度化。

    在交流反馈过程中,受众的参与传播行为逐渐向深度化方向发展。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与包容性给予受众更大的创作自由,每个爱好者都能借助新媒体搭建的平台发表自己的创作,“电视剧同人文”的出现就是受众主动化身为创作者的一种表现,受众基于对特定电视剧的喜爱,对原作中的角色、故事以及场景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类文章,他们或预测续写结局,或沿用原作中的人物进行改写等。另一方面,在兴趣驱动下,受众进行“影像再创作”,将电视剧原有的播放顺序和既定意义打破,对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剪辑,配以音乐或对话生成全新的意义表达。此外,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有意思的表情和言语形成了一套独有系统,延伸出的表情包和流行语也在日常交往中广泛使用,剧中服装发型和相关产品的话题也渗透在日常讨论中。

    (三)受众心理意识呈现

    施拉姆把“使用与满足理论”喻为“自助餐厅”形象而准确,[4]对于受众来说,琳琅满目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就像自助餐厅一样,供他们依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随意挑选。这种将受众的动机作为研究传播过程的起点,将会有利于解释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强烈的娱乐需求动机

    从数据处理结果来看,娱乐动机最为明显,在娱乐需求的具体指标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动机均值为3.22,动机强烈(大于3),且标准差小于1,受众差异性不明显。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他们有着学业上的压力、经济的困扰、工作的烦恼等各种问题,对于娱乐消遣的诉求也就变成最简单直接和最浅层的心理动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来放松身心,而网络小说改编剧具有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可以有效缓解和调节生活压力,带来情绪上的释放感,受众在电视剧中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体验到影像带来的乐趣,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网络小说改编剧作为一种“消遣工具”,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是为了娱乐受众,娱其身,乐其心,这也是电视剧的本质属性。

    2.拟态环境下的心理补偿

    电视剧具有这样一种功效,它在为大众提供从现实到虚拟的环境时,也让大众完成了一次次白日梦的心理体验。“电视剧中散播着关于未来甜美的梦幻,抚慰着个体的挫折委屈,弥补着现实的匮乏残缺”[5],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把个人的人格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与其中的人物命运遭遇和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从而产生“合一”的心理,以自我为主体去体验、理解、认同角色。受众正是通过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剧中人物身上,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走向获得一种补偿性的满足。

    “电视剧反映的大体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需求和世俗的梦幻,其目的是使大众得到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欲望和企盼,在世俗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补偿和情感的慰藉。”[6]正因为如此,“万年修得陆励成、亿年修得何以琛”的纯粹爱情故事给受众带来了想象的狂欢,满足了其对于情感的欲望需求,使之与此产生共鸣,并形成激烈的讨论。

    三、受众认知视角下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发展思考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网络小说改编剧对受众低层次需求的规避、高层次精神的引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优化制作水准,提高艺术品质

    如果说一部电视剧所内蕴的思想内涵是它的灵魂的话,那它的肉体就是极高的艺术制作水准。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制作者为了赶时间追新潮,不惜降低制作过程中的艺术处理,导致改编影视作品的艺术品质不高,逐步显示出粗制滥造的现象。演员表演僵硬、剧情堪称狗血、拍摄手法单一、后期剪辑混乱等现象在降低人们观看欲望的同时,也失去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

    电视剧《琅琊榜》的整个制作可以堪称影视改编制作的典范,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再到幕后工作人员,以敬业和专业的态度通力合作,在剧本改编、拍摄演绎、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打造出一部国产精品剧集,为影视改编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全面的精益求精的过程,精制才能出精品,因此,培养专业的改编团队、提高改编者的自身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關重要。

    (二)精选优质IP,发挥把关人作用

    “任何一种媒体上,成功的类型化文本都会带来同一文本以及从原有的核心文本中衍生出来的同类文本的大量复制”。[7]当一部影视作品在口碑与收视率双收以后,其他影视制作者也希望能够借着这股东风创造下一个收视奇迹,因此为迎合受众需求,出现题材的相似、内容的趋同现象。这些同质化的改编影视作品或许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最终还是会沦为“快餐式”作品。

    制作方是网络小说IP改编的开发者,发挥着第一重把关的作用,在对网络小说内容的挑选时要以较高标准来审核把关,而不仅仅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充分整合各种各样的优秀网络小说资源,广泛选材,开拓网络小说改编剧的题材资源,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政府作为第二重把关人,在影视作品审查和播放中,进行内容把关,将制作低劣、内容低俗的作品及时清理出去,对优秀作品进行扶持和推广,引导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注重思想内涵,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如果说,没有传播的文化是死文化的话,那么,没有文化的传播就是死传播。”[8]在当下,影视文化的消费特性、市场价值、娱乐功能等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而事实证明,网络小说改编剧作为一种大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纵观取得优异成绩的作品,无一不是有着思想内涵深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如《琅琊榜》以“情义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贯穿,传递了赤胆忠心、诚信友善等传统文化精神等等,成为影视改编中的经典作品。

    影视媒介的传播,一方面满足的是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则起到影响受众价值观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此,如果改编影视作品没有一个健康正确的导向,很容易把受众的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网络小说改编剧要坚守文化品格和娱乐底线,提升品质和品位,而不是制造出大量的“精神麻醉剂”,用“娱乐鸦片”来麻醉大众,真正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9]。

    四、结语

    “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仅仅在于作者本身。影视作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未完待续的被解读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作品的受众”。[10]受众作为接受主体,是网络小说改编剧产业链条中关键的一环,不仅是作品质量的检验者,而且在作品传播及市场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本文研究发现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的特征,笔者认为,在对作品的更高质量提出要求,引领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发挥生产者与受众互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疏导其情感,随机提升其格局,在积极的互动中将意义和价值潜移默化地植入受众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

    [2]林楠.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受众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朱琳,张红军.中国电视剧网络口碑的影响因子与建构策略[J].电视研究,2013(2):74.

    [4]裘思敏.中国网络粉丝群体研究:以微博粉丝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1.

    [5]代辉.电视剧类型与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高鑫,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246.

    [7]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0.

    [8]何春耕.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传播,2004(2):121.

    [9]李颖仪.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意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0]舒婷.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赵智敏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高萱萱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