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共同参与,快乐成长

    廖近林

    摘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为学生创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探究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设计;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用语言描绘情境,还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再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合适的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心理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高效性。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陈述性的知识点,如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都是较为抽象、枯燥的文字。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枯燥的内容,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失去了趣味,数学教学也失去了探究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应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表达数学,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首先以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例为问题背景,对学生进行提问:“学校要在一条长120米的南北通道边种上一排香樟树,如果每棵树之间的间距是10米,学校一共需要买多少棵香樟树?”学生凭直觉给出了需要购买12棵的答案。此时,笔者没有直接否定他们,而是让他们绘制线段图,自主验证自己的答案。这时,班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线段图画法:第一种是两端都种上了树的;第二种是两端都没种上树的;第三种是仅在起点或终点种上了一棵树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第三种方案的种树量是12棵;当两端都不植树时,只需要种11棵;当两端都种上树时,则需要种13棵。这个时候,笔者没有直接归纳出“植树问题”的解决模型,而是让学生继续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自主思考,最后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二、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要想提高提问环节的效率,就要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深入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走向完整、深刻,最终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結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充分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分组,使提问的环节进行得更加顺利。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李红家有20头牛,是王聪家牛的4倍,那么这其中的‘20与‘4是什么关系?”通过导入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更加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

    三、借助过程,诠释抽象

    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情境,促使学生加深对于抽象概念及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六年级下册中“圆锥与圆柱”知识点的教学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面向学生进行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图片展示,当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先面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圆柱体体积应该如何计算吗?”当学生思考过后给出否定答案时,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推进学习过程:“那么,还有同学记得其他立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吗?”此时,学生会相继给出长方体、正方体等立方体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包括“长×宽×高”或“底面积×高”等,此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反问学生:“圆柱体的体积有没有可能也是‘底面积×高呢?”利用多媒体面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柱体与一个长方体,并将圆柱体进行均等分为32份,随后将均等分的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在多媒体上得出一个近似立方体,并对组建前与组建后的图形关系构建:“圆柱体体积=近似立方体体积”,组建完成后,面向学生进行抽象理论诠释:图形平分后的分数极多时,可将其组合后的物体视为标准立方体,随后利用已学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最终得出圆柱体体积公式:V=sh。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后,不仅优化了课堂知识演示的灵活性,促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掌握知识点内涵。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利用,还能够充分补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可谓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柳海婷. 搭情境 促发展——小学数学情境串教学模式探析[J]. 家长,2020,(29):97-98.

    [2]张玲玲.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探索[J]. 读写算,2020,(28):134.

    [3]周桂林. 小学数学教师要着力探究情境化的教学课堂[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