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对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研究

    蔡黎曼 黄佩珊 马晓瑜

    

    

    

    【摘要】以30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戏剧对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戏剧能有效促进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步从无法解码角色情绪发展到与角色共情,从无法理解角色观点发展到推测角色观点,从自我中心发展到去自我中心。建议教师解构故事文本,拟定戏剧冲突;采用戏剧范式,营造戏剧张力;提供交往机会,促进经验迁移,从而促进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戏剧;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05-0021-04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1〕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可分为情感观点采择与认知观点采择。前者是指个体能基于他人立场理解其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后者是指个体能从他人角度看待某一事件或推测事件进程。〔2〕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思维倾向,形成利他行为具有重要价值。〔3,4〕塞尔曼(Selman)将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阶段0:无差别(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自我为中心。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差异,但无法明确其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尝试预测他人观点,但无法兼顾双方观点。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兼顾双方观点。阶段4:社会(或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儿童能从更抽象、宏观的角度推测他人观点。有研究表明,教育戏剧对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张晓华,2010)。教育戏剧旨在使儿童沉浸于某一戏剧情境中,运用假装本能练习推敲角色心理,进而能在自我与角色身份间自如转换。本研究以教育戏剧为干预媒介开展行动研究,揭示教育戏剧对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以期为相关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为唤醒一线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5〕本研究主要采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方式,参照行动与观察-反思不足-调整策略-再行动的思路展开。

    (一)研究对象

    根据塞尔曼对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6岁是儿童从无差别(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向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过渡的阶段,故研究者在G市某公办幼儿园随机抽取30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经验基本一致,且均无教育戏剧参与经验。

    (二)研究过程

    研究历时5个月,每周开展2次教育戏剧活动,每次40分钟。采用的故事材料分别是《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太阳和北风的比赛》《三个强盗》《小红帽》《老鼠牙医地嗖头》《猫和老鼠的故事》《蚂蚁和蟋蟀的故事》《獅子和老鼠的故事》。参照乔纳森·尼兰德兹(Jonothan Neelands)所设计的教育戏剧课程模式,〔6〕活动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实施重点依次为引导幼儿体会角色情绪、引导幼儿推测角色观点、引导幼儿帮助角色解决问题。依据各阶段实施重点不同,教师会相应采用不同的戏剧范式①,具体活动设计见表1。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文本数据包括教育戏剧活动教案、对幼儿的非参与式观察记录、对教师的非结构化访谈记录、针对每次活动形成的研讨报告等。数据处理主要以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表现和教育戏剧活动开展状况为线索。一线教师和园外专家均参与数据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研究者还辅助采用实验法测查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在前后测水平上的变化情况。测查工具采用经林崇德、张文新标准化处理的四则故事。研究者围绕情感观点采择与认知观点采择两个维度对幼儿进行提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由表2可知,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前后测差异显著,表现为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说明教育戏剧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戏剧促进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

    1.从无法解码角色情绪到与角色共情

    第一阶段围绕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太阳和北风的比赛》,共开展了10次教育戏剧活动。以《太阳和北风的比赛》为例。起初,教师采用建构空间范式,搭建太阳和北风各自施展本领的空间,幼儿则选择路人、小花、树等角色在特定空间内进行即兴扮演。观察发现,活动效果欠佳,大部分幼儿因无法解码角色情绪而难以完成扮演任务。

    经研讨后,研究者和执教教师认为,建构空间这一范式对幼儿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幼儿需整体把握特定空间内所包含的情境信息,敏锐掌握角色的行动线索。据此,教师改用旁述默剧范式,着重营造戏剧氛围,强化幼儿对角色的共情。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教师富有感情地口述故事情节及场景细节,交代角色动作,幼儿依据教师指令自行选择角色扮演。结果发现,在随后集体讨论环节中,幼儿能更贴切地描述角色情绪,并能对角色情绪变化作合理归因。

    2.从无法理解角色观点到推测角色观点

    第二阶段围绕绘本《三个强盗》《小红帽》《老鼠牙医地嗖头》,共开展了16次教育戏剧活动。以《老鼠牙医地嗖头》为例。起初,教师采用墙上的角色范式,引导幼儿思考地嗖头这一角色的外貌特征与内在品质。然而,随着故事情节逐渐复杂,幼儿对角色的理解难以深入。例如,幼儿无法将老鼠体型弱小的外貌特征与其和狐狸斗智斗勇的内在品质,或将狐狸狡猾的外形与其挣扎于善恶之间所体现出的恻隐之心(即是否要恩将仇报吃掉老鼠)相联系,更无从理解角色观点。据此,研究者决定改用定格画面与思路追踪范式。幼儿分组将重点段落中角色的一系列关键动作以静态形式呈现出来,接着由教师不断向扮演某一角色的幼儿追问。结果发现,幼儿逐渐能基于角色立场揣摩角色观点,并表现出基于已掌握的信息推测角色观点的兴趣。

    3.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

    第三阶段围绕绘本《猫和老鼠的故事》《蚂蚁和蟋蟀的故事》《狮子和老鼠的故事》,共开展了14次教育戏剧活动。在该阶段,教师主要采用教师坐针毡和专家外衣范式,引导幼儿基于已掌握的信息帮助角色解决问题。结果发现,幼儿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其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以《猫和老鼠的故事》为例。教师入戏扮演花猫坐针毡,幼儿向花猫频频发问,以了解花猫抓老鼠的原因。由表3可知,尽管最初幼儿仍无法摆脱个人已有经验的束缚,但在教师的逐层引导下,幼儿很快便能基于花猫的视角推测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教师采用专家外衣范式鼓励幼儿尝试改善花猫和老鼠的关系。幼儿基于前期对角色心理的把握,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可行的策略。

    三、讨论与建议

    (一)解构故事文本,拟定戏剧冲突

    研究表明,文学类文本有助于读者积极进行社会观点采择,增强理解和辨识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7〕绘本因其包含角色、对话、情节等文学元素,适合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绘本为依托,梳理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运用故事文本解构法寻找故事中引发幼儿好奇的事件,拟定可供幼儿探讨的戏剧冲突。〔8〕为集中展现戏剧冲突,教师有时可以在尊重故事原意的基础上,打乱、重组部分故事情节,或增加故事角色。例如,在研读《蚂蚁和蟋蟀的故事》后,教师增加了天使和魔鬼这两个角色,前者负责鼓励蚂蚁为储备食物而辛勤劳作,后者则负责唆使蚂蚁放弃劳作。这能更加集中、具体地呈现蚂蚁内心的挣扎以及蚂蚁与蟋蟀之间的冲突,也有助于幼儿综合多方信息理解角色关系。

    (二)采用戏剧范式,营造戏剧张力

    针对幼儿不同层次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戏剧范式,如适用于发展幼儿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教师入戏与旁述默剧范式,适用于发展幼儿认知观点采择能力的定格画面与思路追踪范式等。丰富的戏剧范式有助于营造一定的戏剧张力。凯瑟琳·沃伦(Kathleen Warren)认为,戏剧张力存在于参与者已知和欲知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张力越大(Kathleen Warren,2008)。例如,圍绕《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教师以两张分别绘有鳄鱼和牙医惊恐表情的图片导入活动,角色夸张的姿态与表情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推测故事情节的兴趣。随后,教师入戏扮演牙医并采用旁述默剧范式营造鳄鱼和牙医间冲突逐步加剧的紧张氛围。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扮演的积极性,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感受。

    (三)提供交往机会,促进经验迁移

    研究表明,交往机会是影响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9〕因此,教师应当多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引导幼儿将以往基于特定戏剧文本积累的社会观点采择经验迁移至真实的交往情境。社会交往中遭遇的两难情境是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观点,综合各方意见缓和事件冲突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当学习提炼生活中的冲突问题,以此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其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结构效度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12-17.

    〔2〕MAJORIE? T.Conceptual taking:Children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what they know from what they see〔J〕.Child Development,1988,59(3):703-718.

    〔3〕林彬.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问题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2):50-52.

    〔4〕侯佳.国内外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述评及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24-27.

    〔5〕赵明仁,王嘉毅.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49-54.

    〔6〕〔8〕NEELANDS J.Making sense of drama:A guide to classroom practice〔M〕.London:Heinemann,1984:86-89.

    〔7〕李芳,罗良,王文静.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的关系:字词认知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3):284-292.

    〔9〕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