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童枫

    摘要:依靠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对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的前提下,以闽北地区为例,对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注意问题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资源成为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选择。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本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合理规划学校课程。各地区和学校要按照课程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统筹规划学校课程,促进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综合发挥育人功能。按照《标准》的要求,校本课程是在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下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无论是对于历史课程理论的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应该积极开发历史校本课程,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

    2.弘扬优秀本土文化的需要

    本土化的历史资源是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佳载体。开发本土历史资源有利于优秀民俗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本土化的历史资源丰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打造区域文化认同。例如,笔者所在的闽北地区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独特的闽北文化——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文化、建盏文化、茶文化等。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对于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是很有利的条件。同时,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内容多以学生熟悉的文化为主,体现认同感和历史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需要

    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本土化历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即通过学习校本课程,知道家乡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从而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例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南宋抗金名将李纲都是闽北人,通过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让学生对家乡的辉煌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唤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将本土化历史资源融入历史教学刻不容缓。

    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主要分为校本教材和实践活动两个部分,开发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立足本土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作为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统编教材”)的补充与改良,在开发历史校本教材时,我们把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结合,将开发利用本土化历史课程资源与本校的特色、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使之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在内容选材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充分体现本土历史文化的特点,展现闽北的地方特色;二是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与武夷学院相联系,得到专家的指导,拟定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然后与学校各学科的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编写。笔者所在学校校本教材的文本结构以专题形式呈现,包含十个主题,主要有《朱熹与考亭书院》《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程门立雪”与尊师重道》《宋代八大名窑之建盏》《中国茶文化与武夷茶》《书坊与宋刻本》《婉约词宗柳永》等篇章,对闽北历史上出现的名人、重要的历史文物、著名的典故及名胜古迹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2.紧扣《标准》,在教学中融入校本课程资源

    本土化历史课程资源能够弥补统编教材主题宏大但缺乏细节的缺憾,因此可以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穿插在课堂中,创设充满乡土气息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以下统称“必修3”)“宋明理学”这节课时,笔者对闽北人民的骄傲、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做了详细的介绍。朱熹一生71年有40余年时光是在闽北度过的,创建了武夷书院、紫阳书院等四所书院,开馆授徒。一时间天下大儒云集闽北,来武夷山与朱熹探讨学问的学者、求学的学生多达数百人,使闽北成为了南宋理学的中心。同样,在教学必修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节课时,增加闽北籍词人、宋代婉约词宗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并让学生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感受柳永慢词的特点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景,这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3.對外延伸,多环节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实践活动是历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主题探究和实地考察两种形式。主题探究是针对课堂上的某个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然后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得出成果。另外,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还设置了实地考察。具体来说,实践活动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进行。

    (1)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在假期时,我们让学生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宋建本进行调查探究,然后召开座谈会让学生建言献策,提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得出探究结果。

    (2)开设专题讲座。

    本土化历史的某些内容不应该与教材的编写相混淆,而要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开设了“武夷茶简介”“游酢与尊师重道”等讲座。

    (3)参观文物、古迹、遗迹。

    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遗址和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等,并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4)开展历史社团活动。

    为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我们组织了“武夷茶文化”历史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武夷茶的渊源、种类,以及进行茶叶的品鉴等。

    三、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参与人数较多,受众层次也很复杂,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调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教师应该在本地区开展大量的调研活动,调查当地的文化哪些具有本土特色,适合用于开发校本课程,从整体上对校本课程的结构进行思考,做好规划。开发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身边的历史痕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开发本土化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校本课程,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编写三原则:(1)强调校本特色,凸显本土气息;(2)把开放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起来;(3)留有让学生去探索和思考的余地。

    2.处理好本土历史课程与统编教材的关系

    本土化历史课程资源弥补了统编教材的不足,如果能合理利用,将会对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理解教材产生巨大帮助,让学生全面认识本土历史,起到传承文明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本土化、追求特色,可能导致历史校本课程和统编教材出现错位、衔接不当的问题。因此,在编撰本土化的历史校本课程时,要将本地区的“小历史”与统编教材中的“大历史”进行有机的衔接、融合,正确处理本土化历史课程资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不要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主次轻重颠倒。

    3.注重实践性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特色教材,其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是校本教材区别于统编教材的最有利因素。因此,历史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较多体现出自主、对话、合作、探究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利用导学案、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设计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依归,充分体现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載体。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探究,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弘扬优秀的本土文化,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最终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幸兴.论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西部,2018(15).

    [3]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