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让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梁琰

    摘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的变革中。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探讨基于让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课堂教学策略;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0045

    “区域认知”素养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学生各种素养中一种十分重要同时培养难度又相对较大的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理念和高考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素养

    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规范地进行训练,切忌急躁、杂乱无章。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即在什么地理位置?都有哪些自然和人文特征?这是区域认知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形成这样的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需教给学生方法。如培养学生依据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就是在学生逐步了解地形形状和方向,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本质和规律,熟悉世界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以及地区分布的基础上,才能有条理地展开训练。

    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经常在生活实际中运用。例如,不少学生出门辨不清方向,不知道自家门前小河流淌的方向,乘车不知道汽车运行的方向,出外很少了解当地自然、人文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判定所在学校大门的朝向、城市主街道的走向、当地最大河流的流向、冬夏季节景观的变化等生活实际切入,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从身边的事物训练入手,不断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课堂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不能再以“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而应以“素养中心”和“学生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特别关注学科核心能力。

    对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尝试更多地运用问题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主题情境策略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以故事、展览、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生利用综合思维对图文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和空间想象,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观点;运用记忆、组织和加工等方式将获得的知识、能力与观点内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并运用其解決不同情境中的地理问题。

    三、重视多角度评价,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应以学科能力评价为导向,从多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表现和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试卷中的文字表达、课堂中学习的态度、努力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定,还要评价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内化水平,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逐步形成“区域认知”素养。例如面对地理问题是否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是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是否学会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

    综上所述,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不仅要体现地理学科与社会的关联,在素养形成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从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变革,满足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 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变革动因、路径与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