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普及教育:电影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趣味

    许航 施琳慧

    世纪之交时,英国电影协会(BFI)曾发布了一份名为《电影的作用》(Making Movies Matter Report)的报告。报告认为:“教育、信息和娱乐业变得越来越依赖移动影像的交流力量。电影在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过程中起到了持续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独特而重要的‘语言将成为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的一部分。”[1]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电影不仅要被认识,也要成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思想的一种工具。以英、法、芬兰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电影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观念和实践上先行一步。在中国,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几次从政策层面强调电影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如今,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电影普及教育再一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介技术助推电影教育普及化发展

    电影教育的发展一直和电影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电影的起步期,电影教育更多指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工具来进行物理、数学等具体学科的教学,随着电影社会影响的扩大,中西方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电影对民众的思想教育作用,掀起了拍摄“教育电影”的时代风潮。随着电影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创作分工的细化,专业电影教育才慢慢发展起来,由早期的产业学徒制模式发展为高等专业教育模式。相关学者认为,自2000年以后,电影专业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普及教育”,这一时期,专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电影相关的专业,这是一次电影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普及化。和“精英教育”培养“一流创作人才”的目标不同,“普及教育”的目标是同时培养“顶尖的创作人才和称职的业内从业人员”。[2]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电影教育面对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再一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影像作品不但极大丰富且无处不在。从传播渠道来看,手机、电脑、电影院、商场的液晶显示屏……大大小小的屏幕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创作内容来看,短视频、音乐MV、广告、电影……各色内容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从这些影像产品的生产机制来看,多数的广告、电视剧集、院线电影是因为商业利益而被生产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中的多数内容则以娱乐为主要倾向;视频新闻、现场报道等影像是为了满足观众对日常信息的获取;少量的艺术电影、私人化的纪录片则是创作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渠道。可以说,我们每日接触的大量影像产品中,为了商业与娱乐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占了大多数,优质的作品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提高观众对于影像作品的鉴赏、辨别能力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提高人们的“媒介批判意识”。影像已经触手可及,这个时候倘若缺乏选择意识,便有可能迷失在庞大的影像世界之中,被影像所惑而不自知。同時,批判性观影也可以促进观众积极思考,摆脱消费与娱乐的控制,预防“柏拉图洞穴”的困境。

    另一方面,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影像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用它来进行拍摄、剪辑、配音、视频发布等一系列创作工作。曾经,DV的普及和微电影的拍摄让很多电影爱好者体验到了拍摄的乐趣,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兴起,更让视频的拍摄与发布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日常。“拍电影”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影像产品的即兴创作与及时分享。从创作的方式上来看,拍摄“影片”需要的昂贵的摄影机、笨重的摇臂与升降机、专业的录音设备等这一套创作工具所构成的坚实的技术壁垒已经被打破。2015年,一部名为《橘色》的影片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原因在于导演全部采用iPhone5s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摄制。这是完全采用手机设备进行创作的电影第一次进入圣丹斯电影节的展映。2018年,陈可辛采用iPhoneX拍摄了《三分钟》,知名导演对于手机设备的选择更加证明了用手机拍出高质量影像作品的可能性。

    目前公众创作的影像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上看,主要以纪录生活为目的。各大短视频平台主打“搞笑” “美妆”“美食”等主题短视频,影像的艺术化程度普遍不高。但一些高质量vlog的出现,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抖音、快手走向艺术化的可能。短视频的爆炸式狂欢正在成为过去,接下来的短视频市场将对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什么拍的问题已经被解决,接下来人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拍得更好?这也对人们创作影像作品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媒介和创作背景下,电影教育再一次面临着教育对象的扩大化,从而走向第二次的电影教育普及化。英国电影学会在2005年出版的《媒介素养宪章》中就提出,媒介素养在教育、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3]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所指的便不仅是通过印刷媒介进行读与写,同时也包括对动态影像、数字世界超文本结构的理解与创作。[4]媒介素养正在被急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与我们自身的媒介使用习惯重新定义。批判性阅读、制作移动影像的技能已成为21世纪公民素养的关键要素。[5]英国电影学会同时还提出了“电影素养”的概念,将其归纳为有意识地选择影片与深度理解影片,批判性观影以及对影片内容、摄影、其他技术层面进行分析,通过移动影像制作来掌握电影语言、技术、知识三个维度的能力。[6]在这里,“批判性观影”和“移动影像制作”两个方面一直被强调,也就是从观看和制作两个方面提高公众的影像素养。这正是电影教育再次普及化的重要目标。

    二、普及型电影教育开展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普及型电影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实践,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电影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综合高校的非影视专业类学生中进行电影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大学开始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将原来主要在文科院系中开展的电影教育拓展到全校范围。这一时期开设的主要是电影欣赏类课程,主要目标指向学生电影鉴赏能力的提高。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组建了影视专业相关学院,电影教育得以更大规模的推广。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例如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开设了电影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电影这一手段,更好地记录和反思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电影学科基础较为扎实的高校,开始由电影系开展面向全校的电影制作类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就开设了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微电影视频制作》公共选修课程,通过这门课,来自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拍摄、剪辑等相关电影制作技巧,并且在学期末完成自己的微电影作品。据笔者课题组的调研,选修这门课的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的正在参与支教活动,希望借助电影工具来实现教育实践;有的则希望通过影像的方法来辅助心理学的实验。在跨学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影像成为创作者的表达、沟通工具。

    中小学是学校电影教育的另一重镇。英国学者在2006年便提出,对于5~14岁的学生来讲,观看、研究、分析电影应当成为常规的课堂教学。对动态影像的学习也被视为青少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7]而英国电影学会的Into Film项目,已针对5~19岁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电影素养课程。在我国,2018年年底,教育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目前,中小学电影教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发展相对成熟。例如依靠北京市“高参小”项目,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炭儿胡同小学等与北京电影学院签订了相关协议,由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师资助力这几所学校的电影教育工作。此外,一些中小城市也有一些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着力于电影教育的开展。例如浙江省横店中心小学就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从2003年起就开始尝试将影视资源融入学校的实践活动,并着手培育相关的校本课程。[8]

    虽然我国政府对青少年的电影教育比较重视,各项教育计划也在积极的推进之中,但是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应该看什么样的电影?在针对青少年的电影普及教育过程中,对观影片单的建立十分重要。因为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观影的时间相对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选择观看什么样的电影是重要的问题。英国电影学会针对青少年有专门的片单推荐,但其影片库主要还是以新近的美英影片为主,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这一点我们应引以为鉴。此外,我国的电影行业没有分级制度,因此在选片时要格外注意。总体上看,在影片的内容选择上,注意避开色情、暴力的影片;在影片的时间选择上,兼顾历史经典与当下的新片;在影片的国别范围上,兼顾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的影片,丰富青少年的审美;还须注意观影片单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应有一定变化。

    第二个问题,是孩子们应该如何学习拍电影?虽然我们重视对创作能力的培养,但这和专业职业教育有很大区别。在对青少年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并不强调技能习得上的尽善尽美,而应重点培养孩子们通过摄影机观察世界的能力、通过收音设备感受周围环境的能力。在青少年电影教育的普及阶段,应当更加注重对孩子们探索美、发现美能力的培养。

    此外,一些公共艺术机构也承担着面向公众进行电影普及教育的任务。他们的工作主要包括电影放映、影像知识推广、制作知识普及三个主要方面。从电影放映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电影院是对公众进行电影普及教育最好的场所。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院线,公共艺术机构经常会选择一些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艺术电影进行放映,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在票房上不太具备竞争力的优秀作品。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资料馆)为例,近年来,资料馆开设了包括巴西电影展、冰岛影展、台湾经典电影展等在内的多场艺术电影展映。201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主要电影院线、电影创作领军人物、网上售票平台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发起了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社团组织,促进了艺术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9]此外,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在国内不断发展成熟,也做了很多艺术电影的推广、普及工作。

    从影像知识的推广来看,一些公共艺术机构在这方面做了较多努力。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例,博物馆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开展了“电影大讲堂”“光影知识乐园”等社教活动。此外,亚洲数字艺术展、Teamlab等艺术展览在各地举行,这些展览所展出的作品将先进的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观念表达结合在一起,向公众展示了用影像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无限可能。

    从制作知识的普及上来看,这是目前各大艺术机构面向公众进行电影普及教育相对薄弱的一环,但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推进。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2019年就开设了剪辑师廖庆松的“电影剪辑工作坊”,招募学员与专业电影创作者进行现场交流。工作坊对学员没有学历、工作经验的限制,只要提交作品便可以报名。此外,一些高等院校,例如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影视专业类院校也开设了青年编剧特训营、影视编导暑期班等短期的培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或培训主要还是针对业内人士展开。在其他国家,比如韩国,由公共机构提供的电影公众教育的覆盖面相对来说就更广。目前,韩国有近30所影像媒介中心,开设的课程有影像理论、制作工作坊、制作实习、特别讲座和专业讲座等。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影像媒介中心为个人和群体使用多媒体提供了平台,从专业人士到一般老百姓都可以申请器材租赁服务。[10]这就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通往掌握影像专业技术的大门。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的普及电影教育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涉及人群较为广泛、教育手段也较为多样化,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为,目前的教学活动较分散,缺少针对不同对象的课程开发,缺乏体系化的培养计划;地区发展不平衡,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开展的主要是影视鉴赏课程,影视创作课程还非常缺乏等。

    三、普及型电影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我国普及电影教育开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电影普及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从电影普及教育的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第一,针对目前电影普及教育机构分散、缺乏体系化教学的问题,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学生的分众教育,建立、完善多层级的电影教育课程体系。体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求“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区分主次、深浅加以排列组合,使课程各要素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11]。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实力较强的学术、科研机构来协调,一般教学机构则更多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设置大学选修课、中小学“校本课程”等。

    第二,建设电影普及教育课程体系中最迫切的一点,是开发适合不同课程的教材,做到教学有据可依。目前的电影普及教育更依赖具体的教师,教师自身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质量。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包含了复杂的视听元素、叙事规律,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历史知识,对电影从艺术到思想的解读,很容易受个人审美倾向的影响。科学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且有质量保证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电影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往往会侧重于对表演、音乐、美术、摄影等方面中某一技能的深入提升,但在推广普及型电影教育之时,需要平衡好每一项专业技能的比重。

    第三,要重视相关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自身的电影素养、教学理念和方法等,将直接影响课程的落地、教材的实施。目前,电影普及教育队伍的师资参差不齐,特别是中小学缺乏专业电影教师,经常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囿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他们经常通过“放映电影—谈论感想”的方式教授课程,对学生电影素养的提高非常有限。

    第四,在电影普及的学校教育中,相对电影鉴赏类课程来说,创作类的课程还是开设得很少,这需要硬件和软件双方面的支持。硬件方面,一旦涉及影像的创作,即便不考虑专业的摄影录音设备,也需要相应的能够支持创作的简易设备,这就需要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软件方面,能够教授创作课程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就现状看,可能还需要先开展师资的培养。只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才有开设创作类课程的基础。

    从电影普及教育的社会教育来看,目前市场上承担此任务的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为主的由国家及政府支持的机构,另一类是以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等为代表的商业性培训机构。前者与电影普及的学校教育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如前文所述,便是缺乏创作类的课程指导。目前,社会上非电影专业人士进行影像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活跃于B站等共享视频网站的“UP主”们,自发学会了剪辑软件;各类美妆美食博主用拍摄精美的vlog满足粉丝的期待;各类手机拍摄的视频大赛层出不穷……只要有用影像表达生活的欲望,就有进一步学习影像创作技术的动力。电影教育需面向时代的需求,完善教育对象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像使用纸笔一样使用未来无处不在的摄影、录音、剪辑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

    商业性培训机构往往只专注于对学员的技术培养。影视工业网邀请了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开设了表演、摄影、调色、剧本写作等课程,收费从百元以下到万元以上不等,培训模式包括了线上、线下的不同模式。虽然这一类机构为普通人接触影视专业技术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类机构是否会注重对学员选择影片的能力、分析批评影片的能力等电影素养的整体提升,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另外,在我国,商业类的影视培训机构整体较为混乱,存在培训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收费标准不统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多种问题。实际上,英国电影学会发布的《媒介素养宪章》曾表示,应支持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同时对电影教育行业进行投资,以促进其发展。[12]而商业类培训机构的出现,反映了公众对于学习专业性影视技术的渴求,如果此类机构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将有利于在人才培养与教育市场的发展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电影普及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但电影普及教育依然不是为了培养掌握某一创作技艺而进行的专才教育,而是面向普及教育对象而设置的通才教育。开展电影普及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某种创作技术,而是指向艺术趣味的提升,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新媒体时代拥有与影像环境合拍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结语

    如今,推动电影教育已经成为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不仅是一个需要依靠文字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对影像有批判意识,能够通过影像文献进行学习,能够用影像语言在公众场合发声表达自我的时代。在21世纪,欣赏电影、分析电影、拍摄电影应当和读写能力一样,成为公众基本的媒介素养与技能。电影教育经过在专业院校内的首次普及后,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开始面向公众进行二次普及。目前,我国的电影普及教育主要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公众教育三个方向展开,涉及人群较为广泛、教育手段也较为多样化,但还存在教学活动较分散、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影视创作课程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应注意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素质、增加创作类课程等;在社会教育方面,则应注重设立行业规范、鼓励机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 Film Education Working Group. Making Movies Matter[R].British Film Institute. Ed. 1999:11-12.

    [2]潘若简.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关于电影教育的思考[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1):55-58.

    [3] [12]British Film Institute. Film education and film literacy [EB/OL]. [2019-10-4].https://www.bfi.org.uk/sites/bfi.org.uk/files/downloads/film-21st-century-literacy-advocacy-report.pdf.

    [4][7] British Film Institute. Reframing Literacy[EB/OL]. [2019-10-4].http://www.bfi.org.uk/sites/bfi.org.uk/files/downloads/bfi-education-reframing-literacy-2013-04.pdf.

    [5] British Film Institute. Making the case for film education[EB/OL]. [2019-10-4].http://www.bfi.org.uk/sites/bfi.org.uk/files/downloads/film-21st-century-literacy-advocacy-report.pdf.

    [6] British Film Institute. Screening Literacy Executive summary[EB/OL]. [2019-10-4].http://koalicjafilmowa.pl/admin/reports/Screening%20Literacy%20Executive%20Summary.pdf

    [8]余韜.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一个浙江样本的分析[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02):71-76.

    [9]https://www.cfa.org.cn/tabid/587/Default.aspx. [2019-10-4].

    [10]http://www.krmedia.org/home.php. [2019-10-4].

    [11]刘军,陈圆圆.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 J ].电影评介,2018(01):1-5.